劉立志
(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廣東 廣州 510000)
隨著時代發展,人口素質提升,對環境資源的重視程度有所提升,但與經濟發展相比,資源環境承載力的重視程度仍處于次級地位,這就導致環境發展與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利于國家長期發展。
我國國土空間規劃的開展與我國資源的開發、保護、利用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而資源的承載能力一方面決定了空間規劃的范圍,同時承載力的提升也印證了空間規劃的效益?,F階段,資源開發利用的過程中,如果缺乏必要的規劃,對資源肆意開發,超出資源環境承載力極限,就會使環境遭到難以修復的破壞,阻礙了資源經濟的發展,這完全違背了可持續發展要求。因此,國土空間規劃需要充分考慮資源環境承載力及經濟發展需要,參考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數據,對現有空間規劃做出動態調整,促進經濟與生態的協調可持續發展[1]。
國土空間規劃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經濟發展的關系如圖1所示。

圖1 國土空間規劃、資源環境承載力、經濟發展關系圖
國土資源規劃行為會對資源環境承載力產生一定的影響,他與資源環境承載力二者之間存在著巧妙的消長關系。我們應該對二者之間的消長關系提起重視,從根本上講,兩者之間的消長關系可以使空間利用變的更加靈活,保障經濟發展及資源環境承載力再可控范圍內,并且空間規劃可以實現對資源環境的綜合整治,促進資源保護、開發、利用工作不斷創新,從而在保障發展的基礎上,推進資源環境承載力提升。
根據現階段調查結果來看,我國各地區需要對資源環境承載力進行合理分區,才能充分保證國土空間規劃工作及國家經濟處于順利發展階段。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為國土空間規劃提供了重要參考,同時做好空間區域劃分,產業布局及結構調整、環境保護等工作,對社會經濟發展起到指導作用。
現階段,我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日趨完善,但實際活動的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問題體現在在我國國土資源工作、資源環境承載力、資源保護單位、可持續發展行動小組以及主功能區域規劃等專業規劃工作之間聯系較為生硬,尚未達到完美配合,如國土空間規劃以發展政治、經濟為目的,由于缺少對資源環境承載力的綜合認知,忽略了環境區域規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工作的協調配合。認知不一致、行動不配合的主要原因是各單位之間各司其職,由多個部門綜合開展規劃、治理工作,各個環節配合不協調,出現規劃交叉、重疊,執行力度差,造成資源浪費、環境破壞。
現階段我國大部分地區對環境保護已形成鮮明認知,但在經濟發展壓力下,與環境保護工作相比,對經濟發展重視程度過高,忽視了資源承載力,往往開發活動即將達到資源環境承載力極限,此現象在我國十分嚴重,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力度及發展潛力方面制約力度不足,缺乏綜合分析過程,往往開發過度且后期修復工作不到位。
國土空間規劃工作中,資源環境承載力是必須考慮且較為重要的因素之一,現階段我國各大城市及正在規劃環節的經濟圈對資源環境承載力的重視程度較高,資源環境承載力的評價工作較為良好,但現階段出現了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動態更新遲緩,甚至遠落后于國土空間規劃變質的步伐,與經濟發展進程不匹配,現階段的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更新速率,已難以滿足輔助國土空間規劃的需求,影響了國土空間規劃的合理性、實效性、科學性,導致空間規劃缺乏成效[2]。
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以行政區劃進行區分,不同的行政區會對資源環境分區進行分割,導致環境發展與經濟發展在同一區域內出現矛盾,導致發展不協調,以至于資源保護被忽略,各個發展領域缺乏理念、技術支撐,發展不均衡。
國土空間規劃工作的編制人員,需要對國土空間規劃工作的定位開展科學化、合理化的規劃工作,同時要明確工作內容以及法律地位。國土空間規劃工作具有綜合性的規劃屬性,規劃的內容也充斥著綜合性的特質,綜合性體現在社會協調、環境保護、經濟發展、資源開發等層面,研究各個環節的基礎任務、長期發展以及發展的戰略性。在國土資源的利用、開發布局工作中,國土空間規劃追求更高的規劃收益以及更加全面的綜合思考。包括單項規劃在內的多產業布局,都要參考基本框架進行,同時講空間規劃最佳布局作為工作目標。
在開展國土空間規劃編制與實施過程中,為提升規劃的科學性,需要引入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機制,要求國土規劃工作人員加強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理論知識的研究。空間規劃工作的層次體系較為復雜,由于資源環境基礎狀況、區位條件存在差異,國土空間規劃工作也要參考不同數據制定不同的方案。加強理論方法研究,完善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體系,研究出科學化且體現環境問題本質的新型方法理論。
在開展國土資源規劃工作中,要健全工作機制,使行政區及資源環境分區時間,充分發揮空間規劃的協調功能??臻g規劃工作編制及實施的關鍵是明確規劃工作機制以及管理體制。真正做好國土規劃工作,需要規劃部門充分行使自身職權,突破區劃解先限制,以跨區合作的形式盡快解決規劃問題。
綜上,為提升國土空間規劃工作的合理性、科學性及效益,就要將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體系納入到考慮范圍內,提升規劃工作在區域劃分中的地位,突出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的作用,以此提升規劃工作效率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