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懌
摘要:本文基于復雜思維模式下美術史的跨學科以及交叉性等特點,在反思傳統的教學方式的基礎上對美術史課堂教學設計進行再設計,希望使課堂教學活動煥發鮮活的生命力,從而促進教師和學生的共同發展。
關鍵詞:復雜思維? 動態系統? 教學模式? 優化策略
現代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復雜的系統,具有不確定性、非線性、整體性等特征,它不是簡單思維支配下的產物。復雜思維為我們反思傳統的教學方式提供了非常好的切入點,在此基礎上對美術史課堂教學進行再設計,筆者希望能有效改善美術史的課堂教學,并為同行提供借鑒。
一、復雜思維模式的教學設計模式構建
“復雜思維”是法國著名思想家埃德加·莫蘭提出的概念,旨在批判西方傳統社會割裂和簡化各門學科的思維模式。復雜思維作為一種理論研究的思維方式,要求我們“永遠不要使概念封閉起來,要粉碎封閉的疆界,在被分割的東西之間重建聯系,努力掌握多方面性,考慮到特殊性、地點、時間,又永不忘記起整合作用的總體。”
復雜思維強調多義性、不確定性和非線性,現代教學系統是一個由學生、教師、教學環境、教學方式等諸多相互獨立的因素構成的復雜的系統。這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基于這個整體之下的教學活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處在無限的變化之中。美術史學科的復雜性,不僅表現在學科性質、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上,同時也表現為研究范疇、價值取向以及與其它學科的關系方面,這就要求我們用復雜性思維模式去推進教學設計的創新。
1.教學設計的總體思路
基于復雜思維的教學設計模式構建同樣需要考慮傳統教學設計模式中四個基本的要素:教學對象、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評價。從當下盛行的網絡微課,翻轉式課堂等教學方式的變化我們可以看到,現代教學改革的一個重點就是將傳統的“以教為主”轉變為“以學為主”。課堂教學設計的重點也以教師“如何教”轉變為學生的“如何學”?;趶碗s思維的教學設計就是確保學習者的主體地位與作用,將設計的重點放在學習目標多層次、學習策略的開放性、學習者主動性方面的探索和改革。
2.教學設計模式框架的構建
基于復雜思維理論的教學設計模式可分為三個階段:準備階段、實施階段、評價階段。第一個階段首先要分析教學對象,因為作為教學對象的學生來源是不斷變化的,所以要根據目前的生源情況,參照對象分析的結果,構建任務體系,從而確定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如:傳統的教學強調的是美術史的專業特性,而美術史首先是人類歷史、文明史的組成部分,“如果將其與社會史、政治史、
經濟史和技術史割裂開來,結果會造成只重形式的片面觀點,而漠視歷史文脈?!弊鳛榻徊鎸W科,美術史在文化史的大背景下,與社會學、人類學、地理學、生態學等均有著復雜的非線性相互作用。所以學習目標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學會用系統的思維來看待和思考這些歷史現象和藝術作品,客觀全面地理解藝術家所處的時代和作品的真正意義。
在實施階段,將學生主體進行分類,如美術史課程可將學生擅長的方向分為:手繪組、寫作組、表演組等,然后確定不同主體類的學習起點和主題,學習資源、認知工具等,這些教學設計圍繞學習者在互動中展開,使他們在交互活動中獲得知識和能力。
最后是評價階段,指導教師與學生自己對學習效果進行綜合評價,并根據反饋指導下一步的教學活動。復雜思維模式下整個教學活動都圍繞學習者的需求展開,目標是為每個學習者設計有挑戰的、吸引力強的學習任務,以更富有彈性的方式呈現教學內容、教學資源等,能回應學習者的興趣和需求,讓他們參與到更加符合自己特點的學習活動中去,從而得到全面發展。
3.教學設計的實施原則
復雜思維模式下的教學設計重點不是放在預先設定的系統和學習者對環境可能做出的多種反應預測上,而是要遵循開放性、主體性、合理性和激勵性原則,確定開放多層次的學習目標,策略上要減少計劃和控制,重視學習者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營造一種寬松自由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習者的自主學習和發展,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二、傳統美術史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地方高校開設藝術設計專業的時間大都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不僅起步晚,而且課程體系不完善,加上“重技輕道”的觀念使基礎理論課程普遍處于邊緣地位。美術史課堂教學主要存在的問題:1.封閉和預設性。傳統的課堂教學,體現出高度的技術取向和序列化、標準化的特征,強調教學過程的規范化,具有高度的可操作性。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之間的起承轉合都設計得嚴絲合縫,甚至每個段落用時多少都要進行精心的計算,并嚴格按照序列化進行。所以傳統的美術史課堂教學,更多傾向于封閉和預設,上課成為執行教案的機械過程,課堂教學程式化,從根本上束縛了師生創造性的發揮。2.簡化和還原性。傳統課堂教學設計當中,簡化還原和標準化是教學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將復雜的教學目標,分解為比較簡單的行為。由于認知目標易于分解和評價,所以,教學目標又轉化為認知目標,素養與能力的提高則常被忽視。同時,為了促進知識的加速遷移,教材的內容也被極度簡化,使教學內容脫離了原有的文脈,變成沒有意義的形式符號的組合。這種課堂教學設計可操作性強,而且比較應試,所以易于為廣大教師所接受。3.有序和確定性。傳統的課堂教學設計關注有序和確定性,將偶然性和不確定性等干擾因素控制在最小的范圍,確保教師能夠順利完成課堂教學任務。鐘啟泉教授在批判功利化應試教育是“把課程窄化為學科,把學科窄化為教材,把教材窄化為知識點,最終把教學窄化為現成知識點的灌輸”。這種教學設計關注的是教師如何教,完全不涉及學生如何學以及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因為這種互動常常是偶然性和不確定性的來源。
當然除此之外還存在教學目標單一、教材內容陳舊、教學觀念滯后、課程評價不科學等諸多問題。故此,為了適應新時期的新要求,從整個教學系統到具體的課堂教學設計都需要進行優化和再設計。
三、復雜思維模式下的課堂優化策略
意識到教育是一個開放復雜的生態系統,就應該充分利用復雜性思維來對我們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優化,具體的做法是:
1.多層次教學目標設計
設計多層次的教學目標,滿足不同層次學生需求,是保證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首要條件。事實證明,中學階段的單一目標教學的結果是,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沒有形成自己的認識,更談不上知識體系的建立,也就是說應付完考試以后他們所掌握的知識就所剩無幾了。而所謂多層次的教學目標設計,并非針對每個同學的個人定制,是采用讓學生自動聚類的方法,在充分了解各類學生不同的特點和興趣特征的基礎上,制定出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為學生個性化學習提供多種選擇和發展的可能性。如前文提到的,在美術史課程學習中,首先根據學生自己擅長的方向分為:表演組、手繪組和寫作組等,為他們設置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資源和認知工具,最后用不同方式的作業進行展示。比如擅長演說或表演的同學,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老師準備好的一位畫家或雕塑家的名字,在整個美術史課程期間要扮演這位大師。擅長手繪的同學將會抽到不同藝術時期的一種風格的名稱,他們要用繪畫圖集的形式展現這種風格。寫作組的同學會被分配到一些具體的藝術作品,他們要采用縱向和橫向比較,以及自己的綜合體驗去深刻闡釋藝術作品。
2.設計學習情境,發揮主體的主動性
復雜思維模式下的課堂教學設計重點就是將傳統的“以教為主”轉變為“以學為主”,充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效的方法就是為學習者提供一個完整、真實的知識背景,喚醒學習者的內在學習動機,從而達到主動建構知識的目的?!盀榱税l展在探究領域的能力,學生必須要有理解性學習的機會。對學科知識的深入理解可以把事實性信息轉換成有用的知識。”
傳統的教學是教師在課堂上滔滔不絕的講授,學生缺乏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因此聽了就忘,最后連一位畫家都不能完全弄清楚,講到風格更是一頭霧水。如果在課程的開始階段就被分配了任務,他們的主動性就會被調動起來,如表演組的同學,他們首先要去查清楚“自己”究竟是誰?處在一個什么樣的時代和家庭?自己最得意的作品是哪些? 對當時和后世有什么樣的影響?帶著這樣的追問,同學們會主動的去收集和整理各類資料,通過網絡查找文獻、圖片,甚至藝術家的各種八卦等等。從被動接受到主動獲取,是一種為了知識的輸出而主動輸入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學生能發現自我存在的價值與體驗學習帶來的快樂。
當然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仍然處在主導地位,教師的引導作用不容忽視,在復雜思維模式下,引導學生綜合立體的看待藝術作品。從時代背景和藝術家的生平出發,做到“知人論事”,清楚作品誕生的時代以及藝術家在他人生的什么階段,帶著怎樣的感情來創作的這件作品,甚至和其他類似題材或風格的作品進行對照分析,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去認識美術作品。
3.主體的資源整合與競爭
基于復雜思維的教學設計中,教學的內容不應該是預設和固定的,而是隨著教學的深入不斷重新設計和重構的過程。這對教師的要求非常高,教師應該不斷加強學習,尤其是對整個文化史和思想史的研究應該不斷深入,才能在課堂上為學生構建一個更為立體的時代背景。學生也會在教師的講授與同學之間的合作互動之中獲得各種能力和素養的提高。
主體與環境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是系統演變和進化的主要動力。課堂教學中學習主體之間互為環境,他們組合成一個個不同的小組(team),完成不同的團隊任務(teamwork)。學生之間通過合作、竟爭、模仿以解決各自不同問題。合作體現在每個學習者的學習成果為整個小組所共享,大家在交流中取得進步。比如:在上文提到的角色扮演中,隨著對自己扮演的角色不斷加深認識,他們甚至發現自己的“藝術人生”當中會常常出現同學所扮演的其他藝術家,于是他們更容易湊在一起討論和交流自己收集到的信息和對彼此的看法,很多同學甚至完全入戲了,在生活中也會經常叫到對方扮演角色的名字。通過開展小組討論、協商,在互動中進一步完善和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同時,教學設計不僅要營造合作的學習環境,也要適當開展有意義的競爭。在小組討論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持不同的觀點,提出自己批判性的意見,但也要接受對方的質疑和合理批評,這種有意義的競爭更能促進彼此之間的共同成長,從而更好的掌握學習內容,實現學習目標,并且具有向更高層次邁進所具備能力。
總之,復雜思維模式下的美術史課堂教學設計是一個由確定走向不確定的過程。教育本來就是一個復雜的、充滿未知的活動,必然會有很多的偶然和不確定因素,教師需要組合這種不確定性因素,重建課堂的邏輯結構,在不確定性中尋找更高的確定性。這樣的課堂教學設計充滿刺激和挑戰,不會把學生的活動限制在固定的軌道上,也不是任由他們信馬由韁,而是將課堂設計成一次次充滿不確定因素的探險與尋找確定性珍寶的旅行,這將是多好的嘗試!
參考文獻
[1][法]埃德加·莫蘭.復雜思想:自覺的科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2]江濱.王受之研究生教學方法評析[J].北京:裝飾? 2006.1.
[3]鐘啟泉.走向人性化的課程評價.全球教育展望 [M]. 2010(1).
[4][美]約翰·D·布蘭思福特等,編著.人是如何學習的:大腦、心理、經驗及學校(擴展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此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成果,課題批準號:XJK013CGD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