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志剛
內容摘要:閱讀教學要遵循循序漸進的教育理念,注重運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從引導學生識字寫字,到理解字、句、段的意思和閱讀寫作等綜合性學習。即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活動中,一步一個臺階,培養其駕馭語言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學習情感及良好的個性品質。
關鍵詞:閱讀教學 主體性 讀寫結合 角色轉變
閱讀教學是整個小學教學的主體環節,如何上好閱讀課,是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夠應該值得深思的。合理的閱讀要求,正確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舉措。
我們都知道,想做好一件事,興趣很重要,老師要學會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閱讀不僅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內在動力,也是學好語文閱讀的關鍵所在。初讀課文是非常有必要的,引導學生初讀課文,對文本進行整體感知,應該放在課堂教學的第一位。因為只有對課文有了整體感知后,才能作進一步的分析及感悟。隨著教學的改革,課堂教學越來越注重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教師的角色正在轉變為課堂中的引導者。要注重學生的整體感知。要做到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做到自己閱讀、自己會閱讀,進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獨立性。但是放任主體并不是將學生放任自流,該講的知識教師仍要做重點講解。學生在遇到困惑時老師應做出果斷的解釋。在閱讀教學中師生間建立一種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確保學生閱讀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花朵,老師有義務去澆灌它。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其思維能力。小學生還處于兒童時期,其感情總是處于運動的狀態。上課時,老師可從學生的面部表情、朗讀的聲調,敏銳地覺察學生心頭涌動的熱烈的情感。教師要適時牽住學生的情感紐帶,引導激發學生的感情流露。例如,在引導學生感悟課文《父親的背影》中父親蹣跚的背影段落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聯系課文背景、抓住重點字詞,體會作者望著父親復雜的心情,之后再讓學生有感情地進行朗讀,學生的感情就會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了。
1.老師應指導學生學會正確用普通話朗讀,引導其在閱讀中的語調、語氣及表情、師生共同參與評價,激勵學生敢于表現自己,積極參加這類的朗讀活動,體驗朗讀中的樂趣,達到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多多練習,從而能深入的理解所學課文的內容。
2.讀寫結合,是語文教學的一大特征。讀可豐富詞匯、累積語言,為寫奠定基礎。而寫對讀又有促進作用,能能加學生的記憶力,提高讀的質量。老師可要求學生摘錄一些自己喜歡的字句。指導學生出黑板報。增加課外閱讀。鍛煉其語言組織能力。學生手腦相結合,掌握了最佳的閱讀方法,閱讀水平自然就提高了。
3.閱讀教學應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教師應組織學生學會合作。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還學會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體現了團體協作的能力,使學生樂于去學,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當中。教師可運用多樣的閱讀教學方式來達到自主、合作的學習目的。如果某個學生的學習方法很好值得借鑒,教師可讓其去指導其他的同學學習;誰的課文朗讀得好,課上可以請他范讀;誰課文理解得深刻,就請他來表演。這樣在學習中角色的不斷轉換,不僅能夠喚起學生積極上進的心理,還能調動學生內在的動因,不斷探索知識,不斷完善自我,不斷挖掘創新的潛質。
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重點突出、有深度,不要只在面上挖坑。閱讀教學不同于做練習題,并不一定能夠解決所有的問題。閱讀教學時間設計要合理。實驗研究發現,學生課堂上處于最佳狀態的時間為5—30分鐘之間。老師可將對重點段落的揣摩放在一節課的第6—30分鐘或10—35分鐘之間,使課堂呈現最完美的效果,這就要求教師課前一定要備好課,上課時在簡短精彩導入后便可直奔文章重點,抓住學生的思維活躍時間。語文學科是人文學科,人文學科的價值在于使學生在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提高文化品位、審美情趣。使其在各方面受到好的熏陶。因此,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格外注意人文性的滲透。這樣就在教學中培養了學生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
老師還要學會引導學生感悟文章、正確準確的理解字詞句,不要脫離文本。在文本對話中,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也尤為重要,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不要長時間離開課本夸夸其談,拓展也不要太多。要求在進行閱讀教學時一定要緊扣文本,在感悟文本的基礎上再進行有價值的拓展訓練,在讓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還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健全的人格、崇高的理想和良好的道德修養。只有做到這些,我們的語文教學才能真正地體現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閱讀能力的培養不僅對小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等都有很大的幫助,還對豐富小學生的思維內涵也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安排學生進行閱讀,多給學生想象的空間,要從多角度啟發學生進行閱讀。為他們插上一雙有力的翅膀,去探索更多未知的世界。
(作者單位:甘肅會寧縣土高山鄉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