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唐人記本朝卓異之事,有《卓異記》一卷。其作者歷來有李翱、陳翱、陳翰之爭。據今人尹占華的考證,李翱并非今本《卓異記》作者,而是《序》的作者。既如此,通過梳理歷代《卓異記》目錄解題和現存佚文,可推斷歷史上確實存在與今本《卓異記》同名異文之書。證明了與李翱相關的《卓異記》并非今本《卓異記》,從而作為今本確非李翱所作的補證。
關鍵詞:《卓異記》 李翱 補證
《卓異記》全文僅一卷,現存共計二十六條目,2692字。采用筆記的體例,紀事上至唐高宗封禪,下至唐昭宗即位,條目短小,長不過三百字,短則寥寥幾語,內容為撮“唐室功業特異并其臣美事”而分條錄之,故名“卓異”。關于其作者,歷來存在爭議,或云李翱,或云陳翱,或云陳翰,莫衷一是。
“陳翱”之說出現最早,見于《新唐書》中。此后,陳振孫、晁公武、《崇文總目》中均保留此說法。檢陳翱其人,除《藝文志》中所載外,《新唐書》卷七十一下《宰相世系表》中陳氏系談先八世孫也有一位陳翱,又據傅璇琮主編《唐五代人物傳記資料索引》考證,二人應是一人?!袄畎俊敝f則盛行最廣,《郡齋讀書志》始出現,據其提要稱“唐室功業特異并其臣美事二十七類”[1],應指今本《卓異記》無異。“陳翰”之說僅《宋史》所記“李翱《卓異記》一卷”,其后又有“陳翰,一作“翱”,《卓異記》一卷。疑一書而誤分為二”。此處究竟“翱”與“翰”為兩人,亦或二字形近而訛,且注曰“疑一書而誤分為二”,便又將“李翱”“陳翰(翱)”攪在一起,參考不大。
在《四庫全書總目》中,四庫館臣則言《卓異記》所錄之事與李翱、陳翱的年代皆不符,陳翰又無處考證,三者皆非其真實作者。而今人西北師范學院尹占華先生《唐無陳鴻祖其人與<卓異記>作者考》一文中,提出“現存《卓異記》為陳翰所作,但書前的序言是李翱作。李翱原也作有《卓異記》,后來亡佚了,后人于是將李翱的《序》與陳翰之書合在一起”[2]的觀點。前者《卓異記》為陳翰所作之論,尹先生的考證多為間接材料,尚有可商榷之處,不作贅述。而后者今本序言為李翱所作之論,溯其源流,清人也早有類似看法。據前人考證,李翱,字習之,唐大歷至會昌時人,著名的文學家和哲學家,史稱“翱始從昌黎韓愈為文章,辭致渾厚,見推當時”[3],留有《李文公集》十八卷。古人著書,多以單篇形式,流行于世,直至后人專門搜羅整理合集已是慣例。因其集不知何人所編,后世對其作品多有查證,除十八卷本外,部分文章另存于《文苑英華》、《唐文粹》和《全唐文》。其中,在清人所編《全唐文》里,收錄在李翱名下的文章,就包括僅171字的《卓異記序》:
圣唐帝功,瑰特奇偉,前古無可比倫。及臣下盛事,超絕而殊常,輝昔而照今,貽謀記敘家世徽范,奉上虔密,不自顯發,人莫知之,至有誤為傳說者。洎正人碩賢,守道不撓,立言行已,真貫白日,得以愛慕遵楷,其奸雄之跡,睹而益明。自勵廣記,則隨所聞見,雜載其事,不以次第,然皆是警惕在心,或可諷嘆。且神仙鬼怪,未得諦言,非有所用。俾好生不殺,為仁之一途,無害於教化。故貽謀自廣,不俟繁書,以見其意。時開成五年七月,在檀溪,李翱撰。[4]
與今本170字序言相比,首尾句略有不同。今本序言首句多了“翱所著《卓異記》”的表述,這在語言使用邏輯上,形似第三者所添加。
眾所周知,序是作于成書之時的文體,若此170余字內容為李翱所作,也就意味著與李翱有關的《卓異記》,如序所言,成書應在開成五年,而非現今的二十六條目本。那么,歷史上是否存在與《卓異記》同名異文,或名近文異的書。從這一角度出發,筆者從以下三方面作出佐證。
《卓異記》最早見于《新唐書·藝文志》小說家類“陳翱《卓異記》一卷。憲、穆時人。”《玉?!芬冻缥目偰俊份d“乾符中,裴紫芝續一卷,載唐衣冠盛事”,應與《卓異記》有所關聯。然裴紫芝其人,現今史書中已不可考,其《續卓異記》同樣佚不得見。唯一可推測的是,裴之前本載“當時君臣卓絕盛事”,裴續本載“唐衣冠盛事”,一為朝堂,一為望族,二者內容上似乎有所承接。
然而,今本《卓異記》的成書時間,據其紀事推測,上至唐高宗封禪,下至唐昭宗即位,書中直稱“昭宗”,成書最早也應在唐哀宗登基之后,即唐末時期。如此,便與“乾符中,裴紫芝續一卷”產生矛盾。若“乾符中”為裴紫芝生年,則今本《卓異記》成書后,時值壯年的裴紫芝確有可能見此書,并為其作續本。而若其句意指“乾符年中,裴紫芝作《續卓異記》一卷”(該理解更合邏輯),那么,裴紫芝所作續本,當是另一個名為《卓異記》的續本,其成書在乾符年中或更前。
與《卓異記》另一本有所關聯的書,則是《宋史·藝文志五》載“樂史,《廣卓異記》二十卷”。據《宋史·列傳六十五》記載,樂史,字子正,曾在南唐時做過官,入宋后為平原主簿,仕宦六十余年,先后任過著作郎、太常博士、水部員外郎及舒州、商州等地的地方官。其所作《廣卓異記》,考其序言:“昔李翱著《卓異記》三卷,述唐朝君臣超逸之事,善則善矣,然事多漏落,未為廣博。臣初入館殿日,亦嘗撰《續唐卓異記》三卷進上,則唐朝之事庶幾盡矣……”
在這篇序中,與歷來目錄書中所載《卓異記》“一卷本”不同,提及李翱著《卓異記》三卷本。眾所周知,古書在流傳中,其篇章會經歷各種各樣的情況,形成不一樣的版本體系,然而這是指有一定篇幅的古籍而言的。《卓異記》在《郡齋讀書志》、《玉海》引《中興館閣書目》時代起,就有明文記錄條目,流傳至今,與今本二十六條目相比,也僅是懷疑原有二十七條目今佚其一。按理說,應該不會出現卷數上的分歧,而目前并無確切資料能證明樂史的記錄或有訛誤,僅能大膽推測,此“三卷本”或是另外一書。且“卓異”一名,并非十分特別,其它古書以其為名,或為簡稱也并非不可能。
袁行霈《中國文言小說書目》提到《卓異記》的11個版本,筆者沿此線索一一比對,在王仁俊輯《玉函山房輯佚書補編本》雜家類中發現一則全然不同的材料:
《卓異記》有鮫魚,五日一化,或為美女人,或為男子。至于變化猶多,郡人相戒,故不敢有害心。鮫亦不能為計,后為雷電所殺,塘自此遂涸。注曰:“逸《寰宇記》一百十五。
王仁俊,字捍鄭,一字感冼,是清代著名的輯佚學家、史學家和金石學家,一生博覽群書,長于考據。此條佚文,源于《寰宇記》一百十五卷??肌跺居钣洝吩摃?,其全稱為《太平寰宇記》,作者即作《廣卓異記》的樂史。全書二百卷,是北宋初期一部著名的全國性地理總志。該書“撰成于雍熙末至端拱初期間,初刻本極少,至明代海內宋刻本已無蹤影。明末清初刊本已殘缺不全。乾隆末,樂氏詞堂本、萬廷蘭本相繼問世。光緒初期,金陵書局以前者為本,參正后者及它本刊印。諸本共佚八卷。楊守敬在日本發現宋槧殘本,輯回五卷半。今存日本的宋版,為最早最善之本,惜殘缺過半。”[5]現今,因筆者能力有限,所查找到的《太平寰宇記》版本皆闕卷一百一三至卷一百一九,不能直接確定這則佚文出處是否屬實。迂回查閱楊守敬先生的著作,在其《水經注疏》中發現了類似引文:
“耒陽,舊縣也,蓋因水以制名。東傍耒水,水東肥南,有郡故城??h有溪水,東出侯計山,其水清轍,冬溫夏冷。西流謂之肥川。川之北有盧塘。塘池八頃,其深不測,有大魚常至,五月輒一奮躍,水涌數丈,波襄四陸,細魚奔迸,隨水登岸,不可勝計。”[6]
其中關于“塘池八頃……不可勝計”一句,守敬先生按語:“《輿地紀勝》引《湘水記》,耒陽縣東北有漢太守谷昕傍約崄,筑塘貯水,名瀘塘,淹地八頃。宋本《寰宇記》引《幽明錄》,耒陽縣東北有蘆塘,淹地八頃,其深不可測,中有大魚,常至五日,一躍奮出,大可三圍。每出水則小魚奔迸,隨水上岸,不可勝計。又引《卓異記》曰,有鮫魚,后為雷電所殺,塘遂涸?!断嫠洝?、《幽明錄》并作淹地,則此作塘池誤?!队拿麂洝纷魑迦?,此作五月,亦疑誤?!盵6]3219
這段按語清楚地表明了《太平寰宇記》在解釋耒陽縣東北的蘆塘時,既引用了《幽明錄》的材料說明該水塘魚大又多,又引用了《卓異記》的材料說明該水塘有鮫魚,后來鮫魚被雷電殺死之后,水塘就干涸了。這段材料與王仁俊先生所輯佚文的內容一模一樣,當是同一條材料。
前文曾論述過,今本《卓異記》疑闕一條目,四庫館臣認為其間原因“或佚其一,或中宗、昭宗誤合兩事為一事,均未可知也?!盵7]然而,即便今本《卓異記》確實亡佚一條目,現今這則佚文也與其毫無干系。比對今本《卓異記》二十六條目,所記皆“敘封禪并兩朝、兩即帝位、平賊同日、相有二親、三代為相”等君主、臣子之事,而佚文則充滿神話色彩,二者主旨完全不同,風格大相徑庭。
因此,筆者有理由認為確實存在著與《卓異記》同名異文,或名近文異之書。而考慮到《太平寰宇記》的作者,這則佚文所代表的《卓異記》也極有可能是樂史《廣卓異記》序中所提及的“三卷本”。因《廣卓異記》其書共二十卷,“首卷記帝王,次卷記后妃、王子、公主,三卷雜錄,四卷至十七卷皆記臣下貴盛之極與顯達之速者,十八卷雜錄,十九卷舉選,二十卷專記神仙之事?!盵7]547在內容上,二者皆有神話色彩,后者極可能把前者作為參考書目。更甚者,這則佚文即樂史《廣卓異序》中李翱著三卷本《卓異記》中的一條。當然,在沒有更確鑿的證據和新的史料被發現以前,這一點的真實性暫且只停留在推測階段。
綜上所述,通過梳理與《卓異記》相關的目錄解題和現存署名《卓異記》佚文,可推斷歷史上確實存在與今本《卓異記》同名異文之書。佐證了與李翱有關聯的《卓異記》與今本《卓異記》并非同一本書,從而能夠作為今本《卓異記》確非李翱所作的補證。
參考文獻
[1]晁公武,孫猛校.郡齋讀書志校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548.
[2]尹占華.唐無陳鴻祖其人與《卓異記》作者考[J].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 (15):19.
[3]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1587.
[4]董誥.全唐文[M].上海:中華書局,1983:6403.
[5]王文楚.《太平寰宇記》成書年代及版本問題[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2):72.
[6]酈道元,楊守敬,熊會貞.水經注疏[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3218.
[7]永瑢.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1965:518.
(作者介紹:申蘭,西藏民族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典籍文獻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