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知識分子是文化強國的中堅力量,在物質和精神的雙重打壓下,焦灼感彌漫在身心俱受挫的知識分子中,影響其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責任和擔當的踐行力。因此,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以提升知識分子知識和道德素養為基點,以建立健全知識分子堅守社會責任和擔當的約束與激勵機制體制為保障,全面尊重其社會主體性地位,提供其勇于樂于承擔社會責任的機會和平臺,才能有效重構知識分子在中國新時代應有的社會責任與擔當。
關鍵詞:新時代 知識分子 責任 擔當
1.中國知識分子的群體界定
從知識分子的產生源頭看,中西方關于“知識分子”的界定各有論述。在中國,知識分子源于2000多年前的“士”,一般特指具有較高封建文化素養、從事精神文化活動的讀書人,既可以是高級地位的老百姓,也可以是通過學而優進入仕途的群體;在西方,知識分子的產生與文字的出現和運用密切相關,是人類知識積累的必然結果,基于大家對文字的神秘性崇拜,那些極少數掌握文字的人就是知識分子的雛形。
從數量上說,目前研究并未有統一定論。一部分學者認為知識分子的數量上是占多數的,例如葛蘭西曾在《獄中札記》中提出,全社會的人都可稱為知識分子,但要分為傳統型和有機型,并不是所有人都發揮了知識分子的作用。所謂傳統型知識分子,主要集中于老師、行政官吏、教士等群體;有機知識分子則指除了謀生前提外,還在階級或企業中謀取更多權力和利益。一部分學者認為知識分子是社會上占少數的群體,他們掌握知識的最高專業水平,人格高尚,能力不凡,是不受地域、利益和權力所限制的“社會良心”,這種說法以班達為典型代表。
從特征上看,中西方知識分子都具有如下特征:其一,學有所專,是社會先進思想的傳播和倡導者。其二,知識作為謀生手段,著力于知識的傳承、創造與傳播。其三,具有極強社會敏感性和理性批判思維,扮演引領道德和理性標桿的示范角色。其四,具有高尚人格,是社會風尚的引領者。
綜上所述,知識分子指在精神層面獨立,具有較高文化素養,數量不受限制,以知識為謀生和濟世的基礎,以腦力輸出為主要勞動方式,并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和批判意識的群體。
2.新時代知識分子責任與擔當的現實定位
2016年4月,習近平在知識分子、勞動模范、青年代表座談會上肯定了我國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和價值堅守,以及重道義、勇擔當的社會責任感。同年,他也在《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強調中國知識分子自古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的重任而生。
新使命呼喚新的責任與擔當。科技文化上,他們肩負著各類專業知識的繼承、傳播和創新使命。社會經濟上,他們肩負著對經濟發展方向的先導作用,經濟體制與制度的設計建設作用,以科技成果創新促發展作用。政治文明上,他們肩負著政治理念和意識的先導作用,政治體制和制度的建設作用,政治生活的參與和示范作用,以及政治行為的評價與監督作用。社會層面上,他們肩負著對社會公平正義的呼吁,對社會保障制度的倡導和設計等作用。
在古代,知識分子既是大眾利益訴求的向上傳遞者,也是統治階層維護權威進行統治的主流意識形態的向下引導者,在思想上具有獨立性和批判性。然而,在當前國內外社會局勢動蕩下,我國知識分子的地位和境遇受到挑戰,其社會責任和擔當的踐行趨于失落。
1.知識分子的責任和擔當缺位嚴重
具有責任意識,但言行脫離實際。責任意識是知識分子的基本素養,指知識分子對肩負的個人和社會責任,具有深刻的認知、濃烈的情感認同、堅定的信仰,并積極執著地踐行。然而,中國當前的個別知識分子,一方面自認為優于常人,努力為自己謀求政治上的話語權和財富的集聚。另一方面又全然偏離了社會良知作用,既沒有站在人民的立場上說話,也沒有在實踐中培養公民意識。甚至會為維護自身專業權威,在未立足實情的前提下公開發表博眼球性觀點,擾亂民眾的視線,引起社會動蕩,喪失了知識分子本應有的專業與良知。
目標利己,由專業化趨向職業化。福柯在《規訓與懲罰》中,描述了人們利用知識創造科技,并通過這種技術達到對人本身的生理控制和精神控制,最終讓知識淪為自己謀求私利的工具,讓大眾成為自己文化控制下的囚奴。葛蘭西也曾指出知識分子更應重視社會問題,進行反思和批判。但隨著社會分工逐漸細密和知識體制的強化及擴張,當代知識分子也逐漸職業化。知識分子的社會利益地位與其所掌握的文化資本和權力呈正比,而這些又是知識體制所造成的。所以他們無法依據興趣愛好和社會問題去思考和研究,只能在學科專業的硬性規定下,生產千篇一律的知識產品,以追逐更高和更多的專業權威和文化資本。
2.知識分子責任和擔當的踐行無力感增強
踐行代價大,無力感和焦慮感驟增。知識分子天生的敏感性和思考性使其更容易產生焦慮的情緒,而逐漸邊緣化的社會地位和自身的疏離感更加重了知識分子的焦慮。在理想與現實的沖突中知識分子群體更體現出其憂國憂民的本能,更體現了作為時代良知的焦灼。這種壓力主要來源于物質層面的生存壓力和精神層面受網絡時代影響下自身專業權威受挫的壓力。中國的知識分子不再像過去一樣自由而體面地生活和思考,不再享有從前的精英式權威地位,每天也要為房子、車子、票子而困擾,雖然也有肩負為國為民的責任和擔當的意識,卻充滿了無力感。
信息網絡發展對知識分子精英地位的隱性沖擊。一方面,知識的便捷化、普及化和平民化,導致原本以專門“占有”知識而異于常人的知識分子產生地位焦慮感。知識分子為了挽回自身社會影響地位,要么迫使自己掌握的知識更專業化和特殊化,要么退守精神家園的城堡以占據道義的制高點;另一方面,具有學識的專家為證明個人權威,紛紛就熱點發表言論,不斷加強語言修辭和語氣助攻,卻不能證明其救世主張的先驗合理性,使社會良知形象在公眾心中大打折扣。
知識分子本應有勇、有謀、有擔當,然而現實壓力與崇高理想的巨大反差,明道濟世逐漸轉向暗逐私利,人文知識關懷逐漸弱化,加上網絡發展對精神及崇高地位的沖擊,都不同程度降低了知識分子的責任與擔當意識和踐行力度。
與生俱來的崇高人格理想與現實的殘酷差距,加深了失落感。知識分子原是承擔文化使命的特殊階層,“道”其人生追求,具有強烈的家國情懷,但“道”必須回歸社會現實。當今知識分子參與了整個社會生產過程,他們因為也會生存壓力被迫趨附權貴,精神上不再特立獨行,失去了知識分子必須具有的精神超脫性。他們對于“道”的追求往往會陷于應然和實然兩難全的窘境,從而催生了對長久以來所堅持的崇高價值理念的無助感和懷疑感。在思想上,他們有限的知識儲備,又受到新興媒介豐富的知識系統和網絡空間評論參與普遍化的挑戰,使得知識分子一方面在知識權威上產生心理落差,另一方面他們也因其啟蒙和濟世責任受到懷疑而屈服于殘酷現實,逐漸偏離了知識分子的初衷。
話語權弱化,加深知識分子的失落感和責任擔當意識的淡化。首先,近代以來,中國慘遭外敵入侵,傳統的政治秩序被徹底推翻,傳統道德秩序失去政治保障而崩塌,動搖了知識分子賴以生存的價值體系和文化根基。其次,改革開放后,實用主義浪潮此起彼伏,“重義輕利”的價值取向也在市場利益的挾持下趨于物質化,摘掉了長期戴在知識分子頭上的神圣光環,話語權也逐漸被弱化。同時,部分知識分子因利益沖突和利益選擇多樣化而被市場無形操縱,逐漸從理性的社會批判者轉為迎合市場稀缺資源的盲目逐利者。其三,新興媒介拉近了大眾與熱點焦點的距離,每個人都可成為話語主宰者和評判標準的制定者。另外,網絡的便捷也讓知識的獲取更加全面,使傳統知識分子話語權威再度受到挑戰,所帶來的身份地位和境遇的失落感也讓其責任擔當踐行意愿降低。
教育過度專業化,忽視知識的人文關懷。隨著中國近代以來新式學堂的建立,傳統知識分子所接受的價值理念和理論學說被納入文史類系列。同時受西學東漸浪潮影響,科技內容高于人文現象逐漸在中國現代教育體系中生根,造成人文情懷的弱化。文理分科后,知識內容的傳授和知識成果的學術評估按學科嚴格區分,統一的知識體系被人為分割成若干相對封閉的專業領域。知識分子所擁有的只是單一的、技術化的知識,而不是批判的、公共的知識。知識分子的過度專業化,使其喪失了關懷社會公共問題的視野和對公共問題深度思考的興趣及責任,責任與擔當意識逐漸淡化。
知識分子先天不足和后天畸形的現實癥狀。教育是培養人才的重要渠道,社會是鍛煉人才的重要場所。然而,現代社會呈現單向度社會特征,各種生產都趨向批量性、復制性和速成性。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和全方面的激烈競爭,人才培養在績效和名聲的壓力下,不斷由創造轉向為單一灌輸與生產,培養出來的“人才”缺乏創新性、系統性和思辨性。同時,利益充斥社會,人才在社會上的鍛煉也被不良因素引導而畸形發展。雖然他們也是知識分子,但早已失去了自身所應具備的知識權威,失去了本應具有的心懷天下的家國情懷,失去了所應具備的社會責任和擔當。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我國當下重要發展目標,“文化強國夢”是其重要組成部分。知識分子作為“文化強國”建設過程的中堅力量,其責任擔當對社會良性發展舉足輕重。因此,應對現實中知識分子責任意識淡化現象,強化其責任意識建設的任務迫在眉睫。
立足道德群體的個體實踐,提升知識分子道德素養。首先,打鐵還需自身硬,強化知識分子責任意識要回歸其本身,追尋自身合法性,重建話語權威。掌握社會話語權的知識分子主要依靠其社會地位和社會影響發揮作用,并以自己的學術理念和價值取向及道德判斷影響公共政策,是社會良知的象征。但公眾對知識分子道德素養的要求遠高于普通民眾,難以容忍他們以負面形象在公眾場合虛談是非公正。因此,知識分子在面對公共問題發言時,應自覺立足現實,從良知和現實出發,理性判斷。其次,在多元思潮環境中,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對知識分子加強理論和道德熏陶。其三,道德的話語權源于道德群體的個體實踐,過分抬高標準而脫離實際,只會空泛說教。理論要想掌握群眾,必須回歸現實,不斷通俗化和大眾化,但并非雞湯化和庸俗化。只有讓道德成為知識分子精神寄托和安身立命之基礎,讓道德成為知識分子不勝向往的踐行目標,讓道德護航人們追求美好生活,才能使知識分子自覺秉持“社會良心”。
推行通識教育,打破專業局限。知識分子不分專業,其社會地位的合法性由知識儲備和所帶來的社會影響決定。學術首先源于專業知識,深厚的專業知識是他們對公共關懷發言的重要知識依據。但它不僅指專業知識,它更涵蓋公共關懷、憂患意識、責任意識。而公共關懷、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的形成又不是專業教育所能獨立完成的。因此,彌補專業教育的缺陷,突破封閉的專業領地局限性,必須推行通識教育。通識教育是通過多樣化選擇,擺脫專業的硬性劃分,使不同學科知識融會貫通,從而完善人格的過程。它要求知識分子跨越專業的狹窄眼界,注重學科之間的知識鏈接。通過尋找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契合點,從專業的具體領域出發,跨越專業的局限,超越狹隘的個人利益,將自己置于廣闊的社會背景中去理性思考,深入闡釋其內在價值,憑借超越性的文化資本為社會發展獻言獻策。
建立健全知識分子踐行責任與擔當的體制和機制,強化社會崇尚知識和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實踐證明,單靠市場經濟的利益驅動方式來強化知識分子的責任意識的幻想已經破滅,而片面苛求知識分子的“道德自律”又太過理想化。因此,必須建立強化知識分子責任意識的外在驅動力和踐行責任與擔當的內在調動力的體制與機制。這種良好的引導機制和體制一旦建立,既能有效克服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又能有效融入社會的正能量需求;既能約束知識分子安守自己的責任與擔當,又能激勵其崇尚道義和樂于承擔社會責任。因此,必須深化科技、教育、文化體制改革,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改革,在全社會形成尊重知識分子的良好氛圍,加快形成有利于知識分子想干事,敢干事和能干事的體制機制,讓廣大知識分子把才華和能量充分釋放出來。
調動知識分子踐行社會責任與擔當的主體性和主動性。首先,主體性需要具備豐厚的知識和道德素養支撐。要在教育和宣傳層面上培養當前中國知識分子的獨立精神與高潔風骨,培養成就明道濟世,勇于踐行的品質,培養昌明睿智而沉靜的理性精神。其次,主動性需要全面尊重和保障知識分子的發聲地位和條件。要堅持國家創新和人才戰略,改善知識分子的生存境遇,為知識分子提供建功立業的時代動力。從而激勵他們正確運用自身所擁有的文化資本,不以知識為逐私利的手段,真正實現知識性人文關懷;激勵其秉持社會良心,自覺介入公共領域,引領社會良好風氣,糾正不良惡習,實現社會關懷;激勵他們立足現實和懷揣理想,為國家、民族和人民說話和謀求利益,實現人文關懷。
參考文獻
[1][法]福柯.規訓與懲罰[M].劉北成,楊遠嬰,譯.北京三聯書店,2011.
[2]愛德華·薩義德.知識分子論[M].單德興,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
[3]獄中札記[M].人民出版社.[意]安東尼奧·葛蘭西著,1983.
[4]鄭偉旭,周燕,李亞青.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責任擔當[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8(36):27-28.
[5]申軍輝.新時代大學生責任感提升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8(23):176-177.
[6]楊忠國.當代青年的責任擔當[N]. 寧夏日報,2012-05-27(003).
(作者介紹:孫云,暨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多元文化與國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