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麗萍
內容摘要:論文評析王韶華長篇小說《崆峒人》,認為作者通過刻畫職業農民這個新的群體,揭示他們寬厚而“掙命”的稟賦性格和求索、奮斗的心路歷程,反映他們深入發展農林產業和進行文化建設,改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勾勒現代化農民的改變態勢和鄉村振興的路向。
關鍵詞:小說評析 職業農民 群體形象
在新時期西部文學畫廊中,甘肅作家王韶華長篇小說《崆峒人》(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出版發行)展開了從新中國到改革開放的社會變化畫卷,突出刻畫了職業農民這個新的形象。所寫的崆峒人,生活在城鄉結合部,處于不同工作崗位和職業,但相互關聯,彼此影響,形成了改變農村窮困落后的現狀和農民命運的新群體。這區別于以往以血脈、親情、宗族為紐帶的聯系,其生活、生產關系屬于現代社會的狀態、層面,著力敘寫既保持鄉土風貌又城市化的崆峒村,深入發展農林產業和進行文化建設,改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勾勒現代化農民的改變態勢和鄉村振興的路向。
其代表就是柳瑞芬,她從小失去母親,在貧困的農村長大;她遭受過極大凌辱,以及諸多的現實問題和困境,她在不斷地“問道”、求和進取。她是農民企業家,栽植金果而成功,帶領鄉親致富了。她的團隊是把農民變成職員,把從事稼穡轉化為開發農林產業,從農村向城鎮邁進。她又是一個文化人,從小父母親言傳身教的生長的家庭環境奠定了人物成長的生活基礎,而且深受“崆峒文化”的熏陶影響,青春成長期寫詩,中年成熟期完成戲劇作品,過了“天命”之年,她把家資拿去建了一座崆峒書院,仍然一手寫作品《頭頂黃土的兒女》,一手編專著《崆峒金石錄》,挖掘、研究與藝術地表現崆峒文化。她攏生產、經營和文化完美地統攝于一身,她是在貧窮落后鄉村創業的職業農民,是引領女性飛升的文化農民,在那農耕文明延伸的山間小路上前行。
另一個形象是地道的農民春梅,她生活在社會底層,過著平常的日子。見她的面叫不上名字,可心里頭一定有她的影子。在那鄉下老家,出門就忙地里的活路,進門就做飯、洗衣等家務,心無掛礙,嘴上嘮嘮叨叨,埋下身子勞作。有的時候,就齋戒念佛。她固執、偏狹,曾經違章私自建房被拆除;又老實誠懇,在栽種蘋果樹過程中,不施用化肥農藥而保持綠色有機果品。她捋著那間雜風霜的頭發,從嵌有KK亮鉆的紅毛衣內,抓一把汗水一把垢甲。這憨拙的手哪,伸開來是樹根,多少年月,多少輩,抓住黃橙橙的土地。那么,冰涼的冬天割下幾道道血口子,滲出的是殷紅的春色么。
白雪是農民的父母官,是吸引眼球的公眾人物。她從農大畢業后,從團委干事,到主管農林業副區長,最后成為市長,全力支持,實施了崆峒村乃至全市的“崆峒金果”支柱產業,努力辦好諸多民生工程,積極促進地方工農業和教育文化的發展,并與腐敗分子和違紀行為進行不懈的斗爭。她要立言于家國情懷,立行于造福崆峒,立身于潔白干凈。是那 “達則兼善天下”的女官員。也許在官場的磨礪了數十載,而她沒有磨掉那“那股天真勁”的性格兒。
崆峒人淳樸厚道,拼死拼活要干出個名堂。柳兆坤是個吃土豆長大的漢子,朝鮮戰場的“起雷英雄”,而中年到晚年,從事崆峒文化建設。王志文是個教師,屢受挫折,仍忠于職守,書寫鄉村教育的大雅篇章。還有農大畢業的高原回到故鄉,帶領青年科技人員,有聲有色地搞起了現代化的果林產銷與科學管理。攻讀碩士、博士的胡莉,從崆峒大地蘋果樹下走出去,走到人才與科技沖撞的大世界。這是喜之憂之新一代崆峒人的傳奇。
王韶華的《崆峒人》則是一部以改革、開放、創新為特點的工業文明向信息時代轉型的普通大眾者奮斗之歌,同時是一部留戀農耕文明留住鄉愁的鄉村振興之歌。其鮮明的時代精神和進步意識足以引導人們有志有為,積極進取,與命運抗爭,即告別物質匱乏時代,在邁入小康社會大門口重新定位人生的價值觀;而且,這種奮斗既不是英雄式的,也不是悲歌式的,更不是喜劇式的,而是平民式大眾化的,即以誠實勞動為前提的創造財富并享受財富之路,尤其是創造精神財富。這是《崆峒人》通過職業農民新的群體人物形象,所表現出的又一深刻思想意義和時代價值。
(作者單位:甘肅省平涼信息工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