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語言景觀是目前熱門的研究領域,論文從語言和文化關系的視角出發,提出了語言景觀的文化功能,即文化教育、文化傳承及文化交流功能,并結合當前漢語文化傳播的國際形勢和現狀,從如何開發和利用語言景觀入手,為漢語文化傳播者及機構提供一些建議,以期為漢語文化傳播開辟新的路徑。
關鍵詞:語言景觀 文化功能 文化傳播
語言景觀(Linguistic Landscape)的研究是近些年國內語言學領域日益新穎和熱門的研究課題,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并進入此領域進行學習和研究,取得的成果也是頗為豐碩,截止到2019年3月,以“語言景觀”為關鍵詞在知網數據庫進行搜索,搜索到109篇與此相關的學術論文,而以“語言景觀”為主題能搜索到125篇。
語言景觀這一概念最早是1997年Landry& Bourhis在學術論文《語言景觀與族群語言活力》中正式提出并使用的,二人將其界定為:“出現在公共路牌、廣告牌、街名、地名、商鋪招牌以及政府樓宇的公共標牌之上的語言共同構成某個屬地、地區或城市群的語言景觀。[1]
隨著近些年語言景觀研究維度的不斷加深,語言景觀涵蓋的范圍不再僅僅局限于標牌上的書面語言。Jaworski &Thurl的符號景觀(semiotic landscape)理論認為,語言景觀研究除了關注標牌語言的本身,更應考慮語言與景觀、文化、視覺話語之間的互動關系,即關注以文本為媒介并利用多種符號資源所進行的空間話語建構[2],研究的對象也不應拘泥于傳統的語言標牌,應擴展到包含圖像、音頻甚至視頻等非語言符號的多模態話語,如宣傳彩頁、電子顯示屏、電影海報、車票和涂鴉等。筆者比較認同后者對語言景觀內涵的闡釋,論文中涉及到的語言景觀指的是后一種廣義性質的語言景觀。
而國內的語言景觀研究起步較晚,2009年12月孫利發表于《江西師范大學學報》上的《語言景觀翻譯現狀及其交際翻譯策略》一文,是國內首次引用語言景觀概念進行研究的文獻。自此以后,關于語言景觀的研究在國內熱度不斷增加。
這些國內外學者們分別從不同的視角對語言景觀展開研究,有從語言景觀理論視角進行研究,有從語言政策及語言規劃視角、符號學視角、社會學視角,社會語言學視角進行研究的。此外,有從宏觀角度,研究語言景觀和文化關系、民族方言的,也有從微觀角度,搞雙語研究、翻譯研究等,關注的焦點各有不同。
而近些年,隨著中國在世界上影響力的不斷提升,全球形成學習漢語熱潮,中國在全球150多個國家或地區建立孔子學院,并在國內培養大批漢語國際教育人才,同時招收大量外國留學生來華學習漢語,以此,讓世界感受中國文化,讓世界了解中國。語言景觀作為語言表現的一種形式,具有潛在的文化功能,勢必能在漢語文化傳播中發揮重要的作用,本文從語言和文化視角出發,探討語言景觀潛在的文化功能,并結合目前漢語文化傳播的現狀,提出一些建議,以期為漢語文化的傳播開辟新的路徑。
1.文化教育功能
語言景觀具有文化教育功能,不同類型的語言景觀可以傳播不同的文化知識,教育者可以對語言景觀進行有意識地設計、利用和管理,使得受教育者通過語言景觀獲得和掌握中華民族的物質、制度、心理等方面的文化,進而達到對受教育者文化教育的功能。
穆亞閣等人在《語言景觀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作用調查與研究》(2018)一文中,已經做過相關的調查,結果顯示:漢語標牌在留學生漢語學習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特別是對于高級水平的留學生,促進了他們語言意識的提高,提升了學習的興趣,在語言的學習及文化習得方面均發揮重要的作用。
據此,對外漢語教育的一些機構,如:國際交流學院、孔子學院,一是可以將語言景觀引入到課上教學中,選擇一些合適的語言景觀素材,為漢語學習者提供真實的教學材料及語境,滿足學習者對語言文化學習的真實需求。
同時,通過對漢語標牌內容的設計,提供給學習者很好的文化教育,如:文化標牌“百善孝為先”,傳遞給學習者的是中國的“孝”文化。二是在環境營造上,對外漢語教育機構在語言景觀設計、制作和管理方面,應充分考慮到學習者的實際需要,標牌、機構標識物、宣傳標語、電子顯示屏等,內容的設計上要貼近受教育者的學習生活,在漢字、拼音的使用上,語言種類的選用上、語言的排序、語言的翻譯、漢語詞匯呈現的結構特征等方面,突出其實用性、常用性和可理解性。
2.文化傳承功能
語言是文化的核心,是文化發生、保存、交流、傳遞的媒介和文化價值觀念的儲藏倉庫,也可以說是文化身份的標志。同樣的,語言景觀也具有這方面的功能,一個民族的語言景觀能夠體現民族思維、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特點,它承載著很多民族文化信息,具有文化傳承的功能。
在漢語文化傳播方面,要充分發揮語言景觀的文化載體和傳承功能。在對外漢語文化教育和宣傳部門,目前,孔子學院和國際交流學院是中國文化傳播的主體力量,在環境的布置上,首先應注重打造文化信息比較濃郁的語言景觀,在標牌、標志物、展示物的設計上要花一些心思,不僅能傳遞信息,還要能展現濃郁的中國文化氣息。如通過藝術字、變形漢字、字畫,展現中國的書法藝術特色,學習者雖不能完全認識、體會中國文化,但是可以獲取一些文化的信息。開展文化活動時,可以通過宣傳標語、海報、甚至涂鴉這些靜態語言景觀的設計,融入進武術、茶道一些中國元素的東西,靜態展現中國傳統文化,在環境和氛圍的浸染中,讓學習者去感受和了解,進而接納和喜愛。
這些靜態的語言景觀,要求文化氣息濃郁,強調有一定的表現力。
3.文化交流功能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的熟識度及文化的被接納程度,對不同文明、文化之間的交流有重要的影響,要實現文化交流及文化價值的擴散,就要充分發揮語言的載體功能。在2017年第十二屆全球孔子學院大會上,與會代表就新時期習近平主席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一帶一路”的倡議,再次強調要充分發揮孔子學院在中外文化交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作用。
由此,聯系到語言景觀的建設,在漢語教學和學習的場景中,要深入發掘語言景觀附在的文化要素,發揮其文化傳播及文化輻射功能。如:孔子學院教學及舉辦的各種文化交流活動,推廣服務,可以設置多樣化的,富有中國元素的語言景觀來強化文化傳播功能。舉辦文化活動時,可以以有聲語言、圖片、文字、展示等語言景觀形式呈現出來的,也可以聯系到所在地受眾的需求,以春聯、相聲、音樂、書法、古詩詞、中醫、剪紙藝術、飲食等中華傳統文化打造成當地民眾喜聞樂見的語言景觀形式,展示我國多樣化的語言景觀主體,進而宣揚及傳播中國文化。
漢語海內外的教學者們也越來越重視依托新技術打造的不同形式語言景觀,加強漢語文化的交流和傳播,在平板電腦上寫毛筆字,設計AR節慶卡片、通過增強現實技術,呈現嫦娥、門神等3D卡通形象,講述中國傳統節日故事,通過活字印刷設備讓人深入了解象形漢字,讓漢語的學習和中國文化的傳播變得更加容易。這些新技術的應用更強調語言景觀建設的可體驗性、豐富性、功能性。
語言景觀作為一個新興的領域,國內對其的研究才剛剛興起,考慮到語言景觀產生的文化價值及如何將其應用于文化傳播和交流領域,目前的研究者寥寥無幾,論文做了些嘗試性探討,同時期待未來的語言景觀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促進漢語教學及漢文化的傳播,發揮其此方面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Landry R,Iiourhis R Y. Linguistic landscape and ethnolinguistic vitality;An empirical study[J].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l997(16);23-49.
[2]Jaworski,A.&C. Thurlow. Semiotic Landscape:Language Image, pace [M].London: Continuum,2010.
[3]王麗穎.國內外語言景觀研究述評[J].濱州學院學報,2018(5):70-75.
[4]穆亞閣,楊星,李海英 姜黎君.語言景觀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作用調查與研究[J].語言教學研究,2018(8):170-177.
[5]唐靜.國內語言景觀熱點問題分析[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8(8):63-64.
[6]李寶貴,王麗青.國內語言景觀研究述評[J].喀什大學學報,2018(3):34-40.
(作者介紹:張艷翠,吉林外國語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現代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