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輝 王楠
內容摘要:本文基于現代漢語語學界已有研究,在語用平面下分析了“把”字句及“被”字句的語用功能,并在此基礎上對兩種句式的異同進行了較全面的考察。
關鍵詞:把字句 被字句 語用平面
“被”字句和“把”字句作為現代漢語中兩種相對重要的特殊句式,歷來為語法學界所重視,是漢語語法研究的熱點之一,研究成果很多,也相對全面。這兩種句式在結構視角下保持對立;在語義解讀視角下大致相同,可相互變換;且結合筆者所能收集到的相關資料來看,目前的研究還多拘于在對這兩種特殊句式的句式結構形式、語義特征,而語用平面的探究顯得相對比較薄弱,且被字句和把字句常囿于其分立式考察,未能對二者結合詳加觀照。基于此,下文對現代漢語中的“把”字句和“被”字句語用功能特色進行研究,并嘗試性歸納把被字句的異同。
語言的主要功能是傳達意義,特點的形式要表達特點的意義是有動因的,而非任意的,換言之就是說,語言形式不是任意創造的,而是為了語用的需要而生產的。語用功能顧名思義,就是語言運用的功能。語用平面在語法學界三個平面學說理論中占有重要位置,考慮不管哪種現代句子,只有將其突破至動態運用的層面,才可以使“靜態”中了解到的有關知識轉化為“言語”,從而提升使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換言之,語用平面是凌駕于靜態和動態、描寫和解釋上的橋梁,是三個平面學說的關鍵所在[1]。
所謂“把”字句的語用意義就是其本身句式的意義,主要體現在把字句中介詞“把+名”和它后面“動詞”的關系上。
1.“把”字句具有處置意義。《漢語句子的多角度研究》中明確指出在“把”字句句中,處置“把”字后面的賓語成分以謂語動詞所代表的某種動作行為,這種動作行為可以是有意識,也可為無意識,從而使得該賓語發生某種變化或產生某種結果。《現代漢語》曾定義:“‘把字句又稱處置式,指在謂語動詞前用介詞‘把引出受事、對受事加以處置的主動句”。換言之,在語言運用中,“把字結構”強調動作行為的執行,但是處置義不只限于“表達一種有目的的行為,一種處置”,而是一種抽象的語法意義,具有一般性、概括性及潛在性。
例句:(1)戰士們把敵人殲滅了。(2)桃樹把花開了。
把字句的賓語必須是先于謂詞性動作或行為而存在,因為我們只能對已經存在的事物給予某種處置(例句1),所以如果說賓語是處置動作行為的結果或者是伴隨處置動作行為的進行才產生的事物(例句2),我們就無法處置[2]。
2.“把”字句具有強化因果關系的功能。張旺熹所著的《“把”字結構的語義及語用分析》就已然將“把”字結構放到具體的語境中去探察,其認為“把”字結構本質特征是以表達及結果意緊密相關的語義內容為主,而“把字結構”在語用視角上的基本規律是它始終處于一個明確的因果關系的意義范疇之中[3],所以當我們需要強調因果關系時,便會使用“把字結構”的語句形式。
例句:(3)我已經把傘給他了,所以我沒有傘了。(4)我已經給他傘了,**所以我沒有傘了。
在例句3中,“把”字句突出“傘”位移至終點“他”,所以后續句說明傘不在我這兒了,與“把”字句銜接自然;而例句4即普通主謂賓句突出的是給的物品-傘,所以不能與后續句自然銜接。
3.把字句具有句子焦點的功能。句子焦點是指說話人最想讓聽話人注意而需強調的部分,從理論上講,焦點可以存在于句子中的任何部位,它不是一個句法成分,具體哪一個是句子焦點要從語用視角著手。
例句:句子背景是“五四”時期,在排演話劇的學生們遭到當兵的無端搗亂甚至毆打,學生們向督軍府請愿,在寒冷與饑餓交加的夜晚等待交涉結果,交涉代表們走出督軍府后:(5)代表們把交涉的結果向同學們報告了。(語旨明確,話語中心語即“交涉的結果”)(6)代表們向同學們報告了交涉的結果。(強調不是其他人報告的)(7)代表們向同學們報告了交涉的結果。(強調不是向其他人報告)(8)代表們向同學們報告了交涉的結果。(強調不是宣讀等動作行為)(9)代表們向同學們報告了交涉的結果。(強調不是報告其它內容)
另外,把字句從語義平面看明確為動核結構,那么其動詞即動核是必不可缺的語義成分[4],本身的生成與動詞配價也有密切的聯系,有關動詞的焦點論前人討論較為集中,基于篇幅限制,在此不再贅述;從語用視角下看,把句子放在具體的語境中就稱作話語,而上文中也提及運用話語表達說話者想要傳達的意思是語言的基本功能,結合上述把字句及一般主謂賓例句對比可以突出事件的對象及動作,有很強的信息指示性。
“被”動句在語用上是把具有受事作用的語義角色提前到主語位置,從而描述了這個角色處于一個由謂語動詞所表述的狀態化事件之中的事件。
1.強調句子的被動致使和結果引導意義
例句:(10)母親被小偷偷走了錢包。(11)小偷偷走了母親的錢包。(12)小偷使母親失去錢包。
例句11、12,在相當程度上弱化了句子的被動致使和結果意義,反而在一定層面上是強調了造成此結果或狀態的這個事件施事者的語用目的。
2.凸顯“被”字句語句焦點功能
例句:(13)一個男人,在家里被老婆指著鼻子罵,在單位被領導撥來弄去。(14)萬乘之國,被圍于趙。(15)關爺被他這幾句話打動了心。
例句13-15除了強調上一條被動承受的結果,還分別凸顯焦點即:一個男人、萬乘之國、關爺。可以看出:被字句是一種逆向表述,也就是說它站在主語的立場上來觀察,說明的是主語遭受到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動作,凸顯了“行為動作在逆方向上對事物的被動性影響”[5]。
3.“被”字句其它語用作用
前人常定義被字句句首的主語在語用平面上即句子主題,其述題一般表示的是受事成分遭受動作的處置或受動作影響而帶來的結果及情狀的改變,但被字句還具有適應語言連貫及主題轉換的作用[6]。
例句:(16)要么你去找艷遇,要么你被人艷遇。(17)當愛情被時光、距離等現實問題磨盡光輝以至夫妻反目時,離婚問題就被提上了日程。
綜上,“被”動句一般從行為動作的承受者及所表狀態的觀察視角來反映事件,這種句式把注意力集中在行為動作的感受者、承擔者身上,并使其成為要表述的凸顯視點,且隨著語學研究深入,被字句已經不像傳統觀點所認為的,將表示“不幸、不愉快”的“遭受義”作為“被”字句使用的前提,其語用意義之廣,且有時候運用“被”字句,可以使句子對比內容更加明顯,使主題轉換便于銜接(參考例句17)。
在把字句與被字句中,“把”“被”位居根結點位置,也分別直觀給句式以命名,當“把、被”兩種句式處于一個相對完整的語篇中,它們語用上的基本規律都是始終處于一個比較明確的因果關系的意義范疇,當人們想要表達這樣一個因果關系的時候,也就會自然選擇這兩種句式,但它們兩者間存在一定的類似及差異性。
1.兩者相同點:
(1)典型結構模式相同,即:名詞+(把/被+名詞)+謂詞性詞語+其他,且從句法結構上看,這兩類句子都有動詞做謂語:
(2)深層語義相同,都表示有施事、受事及某種動作或行為以及這種動作行為發生所引起的變化或結果等;
(3)都具有強影響性[7],即“把、被”字句的謂語動詞都有處置義,動詞都要對受事產生影響;
例:可以說:(18)我看見了藍天。
不能說:(19)我把藍天看見了或藍天被我看見了。(因為任何人“看見”的行為都不可能對“藍天”產生影響)
(4)都具有弱施事性,即施事者經常可以不出現;
例:(20)把那封信燒了吧。(21)車被開走了。
(5)能愿動詞(如應該、想、可以等)、否定副詞和表時間的詞一般置于“被、把”字前。
例:(22)我想把窗戶打開。(23)我昨天剛把傘借給小王。(24)他沒有被困難擊倒。
2.兩者不同點
(1)典型結構模式相同,但被字句中“被”后的名詞性成分可以省略,把字句中賓語不能省略;
例:(25)手機被摔屏了。
(2)在語義層面,兩種句式中的施事和受事居位不同;以其典型結構模式為例:
例:(26)把字句:施事+把+受事+謂詞性詞語+其他(狗把他給咬了。狗是施事,他是受事)
(27)被字句:受事+被+施事+謂詞性詞語+其他(他被狗給咬了。狗是施事,他是受事)
(3)兩種句式均具有強影響性,但根據距離象似性原理,由于“把”字句表示正向致使,“被”字句則逆向致使,造成把字句的受事具有直接影響性,而被字句中受事具有間接受影響性[8];
(4)兩者焦點論上,“把”字句中“把”是一個焦點標記,可以引起聽話人對“把”后部分的注意;“被”字句主語是人們觀察的起點,是大家視點所在;
(5)在語用層面,典型的把字句是表示施事主動做出某動作或實施一種行為,對受事做出某種安排或實施某種控制,強調某種動作行為主動性,有時句中的“把”雖虛化,但已將表示動作行為主動性的抽象語用意義固化在句中[9];被字句的述題一般是敘述受事在施事的動作行為的影響作用下產生出的結果或情狀,其最基本的一個語用意義就是強調事件發生的被動性,表示被動的意義。
對現代漢語的“把、被”字句研究由來已久,亦是語言學界的一個研究熱點,前期研究主要關注的是句式發展及語義演變,但是語言研究的最終目的是為揭示語言規律,從而可以更好的服務于研究應用,所以目前語用層面逐漸被重視,但目前仍無非常全面系統的總結。本文嘗試性總結兩種句式語用層面的功能,如把字句的處置、強調因果致使、強調句式焦點及句中的主題與次話題性;被字句的被動致使、結果引導、凸顯表述視點及主題轉換意義等,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共性及差異的列舉。我們在比較這兩個句式的差異時,把兩種句式限定在典型的結構模式下,目的在于縮小比較的范圍,進而找出關鍵性的差異。我們還需更全面的研究已出現新型“被XX”句式,甚至會出現的其它句式,不僅要分別關注其在句法、語義、語用三大視角下的分析,還要結合各自的語義搭配和語用功能等進行分類對比和總結,語法研究也將會有更大的突破和發展。
參考文獻
[1]施關金:《關于語法研究的三個平面》,《中國語文》,1991年第6期。
[2]易勛:《把字句“處置式”之研究》2013年第18期。
[3]張旺熹:《“把”字結構的語義及其語用分析》,《語言教學與研究》1991年第3期。
[4]范曉:《說語義成分》,《漢語學習》,2003年第1期。
[5]桂孟秋:《面向留學生的“被”字句語用教學》,《江漢大學學報》,2011年第30卷第1期。
[6]胡金曉:《被字句的語用分析及對對外漢語教學的啟發》,《湖北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第32卷第4期。
[7]張伯江:《把字句與被字句的聯系與區別》,《中國語文》,2001年第6期。
[8]周紅:《“把”字句、“被”字句與致使力的傳遞》,《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08年第3期。
[9]李昌年:《“把”字句語法意義論析》,《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第25卷第4期。
(作者介紹:宋曉輝,韓國全州大學文學院博士;王楠,韓國全州大學中文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