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永隆介

在日本,從1970年開始約10年為周期的風投熱再次卷起高潮,第4次風投高潮正在進行中。
由于日本銀行(中央銀行)的金融緩和政策,大額資金流入了風險投資。政府也在“日本復興戰略”中,設立了國家戰略特區,不斷推出風險投資支援政策。比如由日本中央政府和東京都政府共同運營的“東京開業一站式中心”,就旨在減輕行政程序的繁雜,同時還提供多種語言翻譯服務。
由此,越來越多的中國風險投資企業和其他外國機構入局,各種創業公司的投資呈現出繁榮趨勢。
“總之眼下的表現非常好。”Globis Capital Partners公司(日本國內領先的風險投資機構)的負責人說,“去年組成的5號基金,總額在160億日元,幾個月就有超過200億日元的認購申請。”
對于創業公司來說這是絕好的資金籌措環境,但也有人指出,由于資金過剩,投資方的人才不足。專家認為如果不好好和風險投資經營者對話,只出資金的話,熱潮很可能會成為泡沫經濟的一種縮影。
作為研究知識的大學,創新引擎同樣被期待。在這樣的情況下,以把大學知識實用化、事業化為目的的創投機構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
文部科學省將大阪大學、東京大學、京都大學、東北大學、東京工業大學、名古屋大學6所大學定義為“指定國立大學”。“指定國立大學”的使命是從日本走出,擁有世界最高水平的大學同等競爭力。如果中國風險投資企業要與日本的大學共同進行研究開發,建議優先考慮“指定國立大學”6所大學。
“TEIKOKU DATABANK”公司對1002家大學創業企業進行了經營狀況調查分析。據調查結果顯示,過去17年(2000~2016年)實現當期盈利1次以上的有596家公司,成立后到首次盈利的年數平均為5.1年(中央值為4年)。另外,占全體企業數量80%以上的3個行業分別是制造業、零售業、服務業。其中,服務業以最快的速度盈利,創下4.9年的紀錄。
也就是說,中國的投資者在考慮對日本大學創業企業風險投資的時候,有必要在4~5年的時間跨度里進行研究,并且盡可能地向服務業企業投資。
NO.1
第1次風險投資熱
日本“第1次風險投資熱”始于二戰結束25年后的1970年。這期間誕生了多個日本高新技術創業公司,比如誕生了KONAMI(科樂美)這樣的游戲公司。第一次創業熱,一直持續到1973年的石油危機。
NO.2
第2次風險投資熱
從以制造業為中心的第二產業向以流通、服務業為中心的第三產業轉移產業結構的1980年代。JASDAQ(日本股市的二板市場)的上市審查門檻被降低,創業公司搭上了順風車,電子、新素材、生物等領域有多個創業公司誕生,軟銀也在這個時期創立。但是由于1985年“廣場協議”,日本陷入日元升值的不景氣時期,導致急速成長的大型創業公司相繼破產,第二次創業高潮結束了。
NO.3
第3次風險投資熱
泡沫經濟崩潰的上世紀90年代,特別是1995年《中小企業創造法的實施》的提出,導致經濟下滑。為了控制企業數量減少,各種各樣的風險投資支援策略涌現。于是政府主導的“第三次風險熱潮”興起,東京證券的Mothers市場在這個時候開設。
NO.4
第4次風險投資熱
網絡泡沫的崩潰與創業公司丑聞引起的余波收斂了,重視社會貢獻的創業公司開始增加,新型創業公司開始上市是2013年以后發生的“第四次風險高潮”。同時,如何應對全球化問題,也是這一次投資熱潮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