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由于天氣炎熱,很多人都會選擇喝大量的冷飲來降溫解渴,于是冰鎮啤酒、雪糕等輪番上陣,其結果可想而知,腹痛、腹脹、腹瀉、食欲減退、身體消瘦。正如中醫所說,脾胃傷百病生,各種毛病會接踵而至。冷飲、冰水等飲料,適當飲用,有防暑降溫的作用,若無節制,則有害無益。
冷飲溫度一般要比胃內溫度低20~30℃,大量冷飲進入體內,易刺激胃腸道,引起血管收縮、黏膜缺血,從而減弱胃腸消化功能和殺菌能力,造成痙攣性疼痛,甚至導致腹痛、腹瀉、不思飲食,使脾胃功能下降。此時如果再吃一些不易消化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芋頭、紅薯、肉類等,不僅會加重脾胃功能的負擔,造成消化不良,使腹脹更嚴重,還會引發慢性胃腸炎、胃潰瘍、結腸炎等消化系統疾病。
對于老年人,特別是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人來說,喝冰水、冰飲料除了會導致胃部不適,還可能引起腦血管的痙攣,從而引發心絞痛等,因此,老人在這方面更應注意,盡量少吃冷飲。還有一些愛運動的人,常在運動后大量的喝冷飲,但由于鍛煉時體內血液大多集中在體表,消化系統暫時處于貧血狀態,此時喝冰凍飲料將會對貧血的胃腸產生強烈刺激,使血管收縮而加重貧血。對于脾胃虛弱者來說,快速地喝下一杯冰水或吃一大杯冰淇淋后,胃內的溫度會由37℃快速下降至20℃以下,此時胃會馬上“縮起來”,就像發生了故障的汽車引擎一樣,不再運動,腸胃道的消化功能也就停擺,正常情況下,大約需要30分鐘(甚至更久),胃部才能恢復為溫暖狀態,消化功能才會逐漸恢復正常。長此以往,由于胃酸分泌不斷減少,消化系統免疫功能下降,會導致細菌繁殖,從而被慢性胃腸炎所纏上。
另外,對于高血壓、糖尿病等“三高”人群來說,本身血管的自我調節能力就很差,遇到忽熱忽冷的刺激后,無法像正常人一樣進行快速調節,更容易發生意外,所以夏天這類患者喝冷飲時需更加謹慎。
如有患者不慎出現腹脹、腹瀉、腹痛、惡心嘔吐等癥狀,輕者可用姜、蔥白煎熬飲湯,每日1次。姜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嘔之功效;蔥白有發表散寒、通陽的作用。腹瀉重者可服用藿香正氣液,它有治療胃腸感冒的作用。如果脾胃功能損傷較重,出現食積不化、脹氣持續、不欲食、腹部隱痛、消化不良等,可用山楂、炒麥芽、陳皮、山藥、扁豆各10克,水煎2次,上下午各服1次,連服一星期,癥狀可緩解。山楂可消積食、散淤滯;炒麥芽能消食和中;陳皮能理氣分健脾、燥濕化痰;山藥能補脾胃、益肺腎;扁豆能和中化濕、補脾止瀉。諸物合用,可有效緩解上述癥狀。
吳金蓮,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內科主任醫師,從事臨床和教學工作40年。擅長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高血壓病、冠心病、腦動脈硬化、頭痛、中風后遺癥、失眠、更年期(已改稱圍絕經期)綜合征、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腸炎、甲亢、月經失調、婦科炎癥、皮膚病等,尤其是相關疑難雜癥的治療,經驗豐富。曾作為國家醫療隊專家組成員派駐俄羅斯從事醫療工作,深受俄方贊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