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艾葉、制香附各10克,大棗5枚。前二味研成粗粉,以紗布包,與大棗(剖開)共置保溫瓶中,用沸水適量沖泡,蓋燜15分鐘后分次飲用,1日內飲完。每日1劑,可連用3~5劑,理氣溫胃,可治胃寒疼痛。
四川達州 吳梅
成都中醫藥大學副研究員蒲昭和點評:
胃寒疼痛多因過食寒冷、生冷之物,或胃部遭受寒邪侵襲而發病,這種胃痛常表現為突發且較劇烈,還伴有喜溫惡寒、嘔吐清水、大便溏瀉等。胃寒痛的病機是寒邪犯胃,氣滯不通。艾葉性溫,主要有溫里止痛、調理氣血作用,《本草綱目》謂其有“溫中,逐冷”之功。制香附能理氣寬中,可助行血中之氣,善治肝郁氣滯之脅痛、疝氣疼痛、脘腹痞滿疼痛等。大棗補脾和營、甘緩養胃。三味同用,能共奏溫胃散寒、行氣止痛之效。本方對實寒、虛寒胃痛均有效,如平素脾胃虛寒,可將大棗量加倍。但胃陰不足或脾胃積熱者,不宜服用。
取炒山梔(梔子)10克,煎水代茶飲。每天1劑,連服3~5天,可治胃部灼熱、反酸。
貴州赤水 李陽
成都中醫藥大學副研究員蒲昭和點評:
胃熱(即胃火)多是由于嗜酒、過食辛辣或肥甘等導致胃部郁熱或胃火上炎所致,其主要表現有胃灼熱、惡心、口臭、嘔吐酸水等癥狀。
梔子味苦性寒,有清熱涼血、解毒利濕、瀉火除煩、利尿等功效,長于清心、肝、胃之火,胃火過盛引起的食后即吐或反酸,用梔子清胃熱極佳。《怪癥奇方》載:“梔子二十個,微炒去皮,水煎服”,可治“吃飯直出”(即胃火太過引起的飲食不下,吃則吐出)。梔子也清肝膽之火,情緒不佳、肝氣犯胃引起的胃熱胃痛,也可選用梔子。梔子炒后長于清熱除煩、涼血止血,還有抑制胃酸、利膽、鎮靜等作用,故煎服或泡茶時宜用炒梔子。不過,邪熱消退后當停用(一般不超過5天),用量1次不宜超過15克,否則易傷脾胃。另外,非實證、熱癥,或脾胃虛寒、便溏食少者應當禁用。
取艾葉15克,茺蔚子、紅糖各30克,水煎取藥液約200毫升,每次服100毫升,1日2次,經期服用。如經前腹痛者,可痛時即服,連服2~4劑。
湖南長沙 郭濤
成都中醫藥大學副研究員蒲昭和點評:
痛經一般青少年女性居多,臨床以寒凝血淤型最常見,其表現為:經前或經行時小腹冷痛,或腰痛,得溫則痛減,常伴有手足厥冷、惡心、嘔吐,經血色暗有塊、量少而不暢。艾葉有溫經理血、暖胞散寒功效,可使氣血得溫,血行通暢,通則不痛。茺蔚子為益母草的果實,能活血調經,常用于治療月經不調、痛經、閉經或產后淤滯腹痛。紅糖補血化淤,兼能散寒止痛,三味合用,可共奏祛寒化淤之功。故本方治寒凝血淤之痛經效果極佳,一般服1~2劑,痛經可明顯減輕,最多4劑疼痛消失。治療期間注意保暖避風,忌食生冷食物。
取鳳仙花莖葉150克,加水2500毫升左右,煎煮10分鐘,取液1500毫升左右,待藥液溫度適宜時浸洗患指(藥液可重復應用),每日2次,連用3天。本方能散淤消腫,可治急性甲溝炎、關節炎紅腫疼痛。
江西 吳鳳
成都中醫藥大學副研究員蒲昭和點評:
甲溝炎是手指或足趾甲周圍因刺、擦等而引起的細菌感染,其表現有甲周腫熱,結聚成膿,甚者爪甲脫落等。中醫稱本病為“蛇頭疔”“代指”。風仙花又叫指甲花、急性子等,其花、葉、梗莖均可入藥。鳳仙花梗又叫“透骨草”,有活血化淤、利尿解毒、通經透骨功效,本品鮮者可搗爛外敷,也可煎湯熏洗,治瘡癤腫疼、毒蟲咬傷、淤血腫痛、跌打損傷等。《江西民間草藥》載:“治蛇頭疔:鮮鳳仙取下半截連根葉用,搗爛敷腫處。”研究表明,鳳仙花成分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等細菌或癬菌有較好抑制效果,故上方煎湯浸洗,能起到解毒、化淤、止痛之效,對急性甲溝炎當有較好的消腫、止痛效果。甲溝炎出現紅腫、疼痛時,一般洗后即可止痛,2~3日可痊愈。不過,甲溝炎如出現化膿潰破,則不宜使用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