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廣州與東南亞地區城市外交在文化交流、經濟貿易以及基礎設施建設領域迎來了發展的新機遇,但是由于城市外交理論體系不完善、務實合作與專業人才缺乏,阻礙了雙方城市外交的發展,應該進一步強化理論研究與指導,落實長效合作與人才培養機制,促進廣州與東南亞地區城市外交的深化發展。
關鍵詞:“一帶一路”;城市外交;東南亞地區
隨著國際化水平的提升,對外交往的日益密切,城市已經成為外交領域中一個不可或缺的行為體。2014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曾強調要推進城市外交,大力開展國際友好城市工作,促進中外地方交流,推動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合作共贏。東南亞與廣州地理相近、人文相通、經濟往來密切,是21世紀上海絲綢之路的重要戰略支軸地區,所以對廣州與東南亞地區城市外交的研究,探討其發展路徑,將為廣州與東南亞地區務實合作提供戰略參考。
一、廣州與東南亞地區城市外交發展的新機遇
“一帶一路”作為中國外交大戰略,以實現與沿線國家、地區“五通”(即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目標,城市外交作為國家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文化交流、經濟貿易和基礎設施等領域給廣州與東南亞地區城市外交發展帶來了新機遇。
文化交流方面。早在2013年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主席就指出,“鞏固和擴大我國同周邊國家關系長遠發展的社會和民意基礎,要全方位推進人文交流。”“一帶一路”倡議涉及60多個國家或地區,沿線民族與人口眾多,宗教信仰與地域文化差異明顯,要想“一帶一路”倡議得到各國的認同與支持,民心工程將是重中之重。所以文化是“一帶一路”的靈魂,文化先行的優勢可以推動我國與沿途各國的全方位、多領域的交流與合作。這個給廣州與東南亞城市文化交流提供了政策支持。同時,東南亞是華人華僑分布最集中的區域,廣州市作為著名的僑鄉,在文化上與東南亞有著密切地聯系,城市間人文交往歷史悠久、基礎良好。廣州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的排頭兵,應該發揮僑鄉的優勢,開展與東南亞城市文化交流活動,為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助力。
經濟貿易方面。東南亞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首倡之地,也是中國對外優先合作示范區域。在《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文件中,提出了“平等協商”、“互助共建”與“開放共享”的理念,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注入新活力。經濟貿易合作是“帶一路”倡議建設的重要內容,當前中國是東盟第一大貿易伙伴,積極推動“一帶一路”倡議與東盟的戰略對接,優化經貿合作結構,拓展經貿領域,減少關稅壁壘,增加經貿合作增長點。廣州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支點城市,于2018年發布《廣州市參與國家“一帶一路”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明確提出與沿線地區加大經貿合作,這為廣州與東南亞地區城市經貿合作奠定政策基礎,必將進一步擴大經貿合作空間。
基礎設施方面。近些年中國非常重視基礎設施建設,在技術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而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全球競爭力報告2016-2017》中,多數東南亞國家基礎設施指數排名相對靠后,制約著各國經濟的提速發展,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是多數東南亞國家共同面臨的急迫任務,例如印尼提出了“全球海洋支點戰略”,基礎設施建設是重點建設領域。而基礎設施建設合作是“一帶一路”倡議的先行領域,先后成立了“亞投行”與“絲路基金”,為沿線國家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廣州是中國三大一線城市之一,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處于中國先進水平,在港口、地鐵等領域具有良好的技術與經驗,并且實施企業“走出去”戰略,地緣上的原因,東南亞是很多企業的首選之地。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支持下,未來廣州與東南亞城市間的基礎設施建設合作將是一個潛力無限的領域。
二、廣州與東南亞地區城市外交發展面臨的阻礙
“一帶一路”倡議給廣州與東南亞城市外交帶了新的發展機遇,但是由于在理論指引、務實合作以及人才供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阻礙,直接影響著城市外交合作的順利進行。
(一)中國特色城市外交理論有待構建
城市外交研究最早起源于西方,西方學者們從不同角度相繼提出了“平行外交”、“兩枝世界”、“多層外交”等理論給城市外交正名,但至今尚無統一的界定。城市外交理論還處于碎片化階段,未能形成權威系統的科學理論,有待于學界的創新與構建。中國城市外交起步相對較晚,真正引起我國學者們的關注,也就是近幾年的事情。雖然我國學者提出了我國城市外交應該強調地方性與從屬性,認為城市外交要配合國家總體外交,是在中央政府的授權和政策指導下參與國際交往的活動,扮演著“嵌入式外交”的角色。另外,學者們也嘗試從具體的實踐案例中探索中國特色城市外交理論,但系統的理論尚待完善。城市外交如何配合國家總體外交,如何發揮激發城市外交的作用與積極性等問題都有待理論探討,導致廣州與東南亞地區的城市外交實踐缺乏科學的理論指導。
(二)務實合作須加強
當前中國城市外交發展的路徑主要是建立國際友好城市與國際友好合作交流城市。自1979年廣州與日本福岡建立友好城市開始,已經與35個國家建立了38個友好城市關系,與29個國家建立了36個友好合作交流城市關系,可以說成果豐碩。但是在東南亞地區只有3個國際友好城市與3個國際友好合作交流城市,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廣州與東南亞地區的友好城市建設主要停留在備忘錄文件層面,最多進行一些城市文化與教育方面的交流活動,交往合作領域過窄,互動頻率少,忽視了其他城市外交主體的需要,沒能調動它們的參與性與積極性,而且在配合“一帶一路”倡議方面無太多實質性的創新行動與成果,缺乏長遠的戰略眼光,總體上務虛大于務實。
(三)專業人才不足
隨著廣州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對外交往的領域不斷擴大,城市外交的主體已經不再局限于政府與非營利組織等,開始向企業拓展,對城市外交專業人才的需求急速上升。然而缺乏具有國際視野、政治素養高、精通外語、掌握相關領域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已成為各級地方政府外事部口的普遍現象。廣州地區高校只有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開設了部分東南亞國家小語種專業,但是外語人才缺乏相關專業理論與知識。另外,雖然暨南大學與中山大學均是中國東南亞問題研究的重鎮與人才培養基地,但是培養的專業人才在語言方面稍有欠缺,導致不能適應城市外交領域專業化發展的趨勢,復合型專業人才的培養迫在眉睫。
三、廣州與東南亞地區城市外交深化發展的策略
廣州與東南亞地區城市外交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對未來廣州城市外交發展具有借鑒價值,但要想加快提升合作發展步伐,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構建理論指引機制
當下中國城市外交急需理論創新來指導實踐,激發城市對外交流合作的動力。隨著中國城市全球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國家應該積極推動中國特色城市外交理論與制度的探索與創新,并且嘗試外交權力的下放,并以法律、制度等形式對城市外交進行規范與保障,激發中國城市外交發展的動力。另外,積極鼓勵高校、研究所等智庫加大對“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國情的研究,與城市外事部門建立長效合作機制,為城市外交實踐獻計獻策,提供學科的咨詢與指導建議,促進廣州等城市的對外合作實踐。
(二)建立長效合作機制
城市外交的最大動力就是城市的自身發展需求,廣州應該明確自身未來的發展定位,挖掘廣州與東南亞城市間的互補優勢,尋求合作的落腳點,才能真正建立務實長效的合作機制。廣州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海洋經濟開發等領域有著自己的閃光點,近年來,東南亞各國非常重視相關領域的建設,例如印尼提出了“全球海洋支點戰略”,大力發展海洋基建與開發,與廣州存在著巨大的合作空間。另外,東南亞城市例如新加坡在環境治理與產業創新、泗水市在廢棄物管理等方面成績斐然,對廣州城市建設有著重要的借鑒價值。這些都需要建立雙邊、多邊務實合作機制,以保障廣州與東南亞城市外交的深化發展。
(三)完善人才培養機制
廣州與東南亞地區城市外交的深化發展離不開人才的培養,一方面,廣州外事部門應與暨南大學國際關系學院、中山大學東南亞研究所以及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等高校進行合作辦班,發揮在東南亞研究領域的地區優勢,重點培養一批高素質的外事人才,不斷充實廣州城市外交事業。另外,完善廣州外事部門工作人員的繼續教育機制,鼓勵他們到高等院所進行再深造,充實與更新相關城市外交的理論與知識。同時,鼓勵外事人員到東南亞進行交流與學習,進一步了解當地城市的發展情況,為廣州與東南亞地區城市外交的深化發展奠定人力基礎。
總的來說,只要廣州借助好“一帶一路”倡議的東風,與東南亞地區的城市外交必將駛入蓬勃發展的新時代,迎來全面發展的新局面,進而促進廣州參與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升級版建設,以實現將廣州打造成重要國際交往中心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中國國際友好大會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5-16.
[2] 習近平.在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DB/OL].新華網,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1025/c1024-23332318.html.
[3] 隗斌賢.“一帶一路”背景下文化傳播與交流合作戰略及其對策[J].浙江學刊,2016(02).
[4] 龔鐵鷹.國際關系視野中的城市——地位、功能及政治走向[J].世界經濟與政治,2004(08).
[5] 趙可金.嵌入式外交:對中國城市外交的一種理論解釋[J].世界經濟與政治,2014(01).
[6] 馬振東.地方政府外事管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6.
基金項目:文章為2017年度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一帶一路”背景下廣州與東南亞地區城市外交深化發展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7GZGJ01;文章為2017年度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學科共建項目:“一帶一路”背景下廣東與東盟地區城市外交深化路徑研究的成果,項目編號:GD17XZZ01。
作者簡介:黃永弟(1982- ),男,漢族,安徽無為人,廣東金融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城市外交與國際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