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立新 盧萍
摘 要:文章從《資本論》的現實意義出發,根據實際情況,提出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的應用。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過程中,《資本論》的重要意義及必要性進行合理說明。
關鍵詞:資本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資本論》作為一部資本主義經濟論,也可以將其看作是一部社會化商品經濟論。該著作是實行社會化商品經濟運行方式市場經濟發展的理論基礎,是對傳統經濟發展理論的革新,對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良好進行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
一、《資本論》的現實意義
黨的十九大中明確指出,在經過長時間的努力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走入一個新時代,這也是中國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的歷史方位[1]。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形勢下,我國逐步加快了對外開放的腳步。基于此,必須做到與時俱進,將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科學理論作為重要指導思想,以此更好的開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新篇章。而在這之前,馬克思主義理論為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的良好發展提供了積極的指導作用,是這一遠大理想的行動指南與理論武器。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深入剖析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及主要特點,并明確指出資本主義制度終將走向滅亡。例如在《資本論》第一卷中提到了三個嶄新因素,分別為“勞動二重性”“剩余價值一般”“工資的本質”。此三點為馬克思經濟中的重要思想,屬于支撐起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關鍵性支柱。
在我國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發展新時期的前提下,需要對原有指導理論進行適當調整,促使其符合實際發展需求。例如在具體發展過程中,應堅定工人階級立場,明確我國的發展是以工人階級為基礎的。同時學會運用《資本論》中的辯證唯物主義及歷史唯物主義看待問題,選用正確的世界觀及方法論。結合馬克思主義中體現的“勞動二重性”“剩余價值一般”“工資的本質”幾個理論,合理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框架。以此為出發點,在發展階段內,將生產資料公有制作為基礎、共同富裕為核心、按勞分配為關鍵,進而更好的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
《資本論》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仍發揮著重要作用,不但具有重要的歷史性意義,與此同時還具備較強的現實意義。在后續《資本論》的研究與應用過程中,需要注重以下幾點:
(一)歷史性與現實性的統一。需要結合歷史文本,在最大限度上探究作者本意。而后實行適當的反思,以現實情境作為基本出發點,注重強調問題意識。從中逐步尋找出最具時代性的問題,深入了解馬克思思想理論,不斷將自身思維與其發展觀點相融合,從而彰顯出《資本論》劃時代的重要意義。為了實現這一點,可在對資本論中理論哲學——經濟學中重點內容挖掘的同時,從更深層次上剖析《資本論》這一理論寶庫,從多個方面實現《資本論》的有效繼承與創新發展;
(二)注重方法論及本體論的統一性。想要更好的把握作者本意,需要采用正確有效的方法論。在此過程中,應學會在新的社會條件下從中挖掘出非一般性的內容,避免出現教條主義。同時應避免忽視作者原意,在實踐階段內僅考慮到顯示需求。此種方式容易致使出現相對主義。
二、《資本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境界
(一)價值導向作用
在以往時期中,相關人員通常僅注重對《資本論》革命性與批判性的研究,而容易忽視了其具備的建設意義。綜合各個角度來看,《資本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現實情況,可從其建設性的角度入手,探索其對于市場經濟發展的積極意義。根據實際發展情況來講,《資本論》在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自1978年以來,中國實行了關于市場經濟取向的經濟體制的有效改革,至今40余年來,經濟領域得以迅速進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較大程度上解放并發展了生產力。
但考慮到市場經濟中存在的不足,在資本主義背景下無法得到有效解決,同樣在社會主義背景下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經濟不斷發展的形勢下,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同樣出現了問題。例如貧富差距不斷擴大、貧富兩極分化嚴重、城鄉差距明顯等,另外在發展階段內,留守兒童、農民工問題逐漸顯露出來,開始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道德隱患。在此過程中,如何有效避免此類問題的發生便成為了相應工作的重中之重。需要對市場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進行詳細而又全面的分析,做到趨利避害,從多個方面共同彌補當前市場經濟中存在的不足。在新時代背景下逐步適應新常態、發展新常態。
在此趨勢下,《資本論》逐漸受到各國家的廣泛關注。尤其是在歐美金融危機爆發一段時間后,資本論更是得到相應國家的一致歡迎,并引發了一陣熱議。《資本論》中涉及到的基本原理與方法等,經過適當引入后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有效聯系。據此開辟新的發展道路,逐步形成符合中國基本國情的理論體系,這是一項長遠且艱巨的任務。
《資本論》為市場經濟提出了幾個嚴肅的問題,即“發展為了誰、依靠誰。”這就需要相應人員深刻意識到,在發展過程中不可單單重視經濟效益的追求、資源配置的效果與經濟增長的速度等,而應重視社會價值的實現與人的全面發展,以此為社會穩定和諧的發展提供良好條件。據此,黨在相應會議中明確指出應貫徹并落實五大發展理念,即“創新、協調、綠色、開放與共享”。同時提出一切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我國人民共享。《資本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明確的價值導向,能夠促使其以社會主義制度為依托,逐步在真正意義上去除原因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弊端。
(二)發展導向作用
關于社會主義的最終發展,馬克思曾明確指出“兩個必然”及“兩個決不會”的觀點。前者首次亮相于《共產黨宣言》,其中提及到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后者出現于《政治經濟學批判》,在其序言中曾提出“無論哪一個社會,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力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將兩處思想綜合來看,便可得出資本主義發展情況的基本內容。其中兩個必然更加側重于社會主義發展的必然性及不可代替性,而兩個決不會則是指在代替資本主義的過程中,社會主義發展所具備的曲折性與艱苦性。
《資本論》通過對當時時期內資本主義具體發展的分析,從而科學的闡述了生產關系及生產力之間的矛盾性運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發展的背景下,要想獲取持續穩定的發展,就必須從我國國情出發,明確當前階段為社會主義發展的初級階段。《資本論》作為馬克思的重要著作,融入了其一生的心血。此作品的出現在整個馬克思主義中都具備重要作用,發揮著劃時代的意義。一經問世便受到廣泛歡迎,在較大程度上影響了20世紀世界歷史的變化軌跡。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離不開其中思想理論的指導,可以促使相應人員對資本主義有一個理性全面的認識。
自2007年的金融危機以來,西方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均受到嚴重沖擊。而引發此次經濟危機的主要原因可從上個世紀70年代入手,至今為止已達三十余年。上世紀70年代中,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橫空問世,此理論的核心思想為商品、服務于資本的全球化,同時突破任何限制的自由市場。在此理論的指導下,西方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開始推動整個社會經濟結構向著虛擬化的方向發展,從整體上看,西方存在的實體經濟為30%以下[3]。此種情況引發了嚴重的社會問題,最終導致了一場嚴重的經濟危機的出現。
《資本論》從歷史唯物主義及辯證唯物主義的角度出發,將資本主義國家英國作為實例,從更深層次上反映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存在的弊端及矛盾。同時站在較為客觀的角度上對人類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及特點做出了合理闡述,尤其是針對市場經濟的發展,更是進行了詳細分析。《資本論》具有一定的時間性,其作用的發揮是存在前提條件的,主要是針對資本主義而言的。一旦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不復存在,資本論中的相應觀點也就失去了現實意義。因而在當時社會背景下,《資本論》仍不過時,其中涉及到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仍具備其實際作用。其作為用于歷史研究的有利思路,與社會生產方式及社會發展息息相關。
由于時代背景的不同,相應社會生產方式等也發生了一定變化。因而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應針對目前資本主義發展中存在的新問題及新情況,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特點,進行有效合理的研究與分析。在堅持正確立場的基礎上,形成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將《資本論》中的核心內容與基本研究方式作為目前研究的關鍵性理論來源。
三、結語
綜上所述,可適當借鑒資本論中的體系結構,對資本論的使用普遍性及一般性有一個整體把握。從社會實際與基本國情出發,將其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理論基礎,努力在現階段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中,發揮出更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張凱.《資本論》第一卷詮釋史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6
[2] 李娜.《資本論》的現實意義與當代價值[J].知識經濟,2019(15):46-47
[3] 劉召峰.《資本論》的哲學意蘊:從哲學與經濟學類比的視角看[J].教學與研究,2019(04):41-50.
基金項目:文章為遼寧省社科規劃基金重點項目:《資本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境界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L18AKS001。
作者簡介:姜立新(1966.10- ),女,遼寧丹東人,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中共黨史;盧萍(1966.01- ),女,遼寧丹東人,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