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昭示著我們的主要任務由原來的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轉化為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這也對當前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務與使命。美好生活的實現離不開道德教育,而道德教育的落實也需要美好生活為其提供物質保障。新時代背景下我們要實現美好生活就必須做好道德教育工作。
關鍵詞:美好生活;道德教育;實現途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這一背景下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不僅僅體現在個人層面,更上升到了國家層面,成為全體社會成員共同追求的目標。美好生活不應該僅限于物質生活的滿足,更應該體現在精神層面,體現在每一個公民道德素質的提高。我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也對當前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務與使命。道德教育應緊跟時代的變化,順應時代的發展,不斷為美好生活的實現培養一批有素質有道德的時代新人。
一、美好生活視域下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如果說教育決定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那么道德教育就決定這個國家和民族未來道路的發展方向。各個國家民族的發展都離不開道德教育。美好生活的實現也需要道德教育指引人們堅持正確的方向,需要道德教育激勵人們向上向善,需要道德教育作為重要的推動力。
(一)美好生活的實現需要道德教育指引正確的方向。每個人不同的認知水平導致了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理想的美好生活,這種美好生活是一種物質與精神相結合的幸福生活。每個人都向往著過上自己的美好生活,這就產生了在追求自己美好生活過程中有些人必然會選擇走一些捷徑或采取損人利己的措施。這時就需要道德作為一種規范作用來約束我們的行為,需要不斷通過道德教育來教化人們,需要道德提升人們的道德修養,指引人們在追求自己美好生活的過程中堅持正確的方向。因為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與法律不同的是在規范人們的行為方面有其獨特的作用。“相較于其他意識形式,道德在反映的性質、力度及范圍等方面有著自己的特殊性,其深藏于人們的內心之中,體現于人們的言行,實際上最終落腳于人們的內在良心”。道德能夠通過潛移默化的形式規范人們的行為規范。
(二)美好生活的實現需要道德教育激勵人們向上向善。正所謂“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人們追求美好生活也正體現著人們在不斷地追求真善美,也體現著人們向上向善的過程。一方面,人是一個充滿希望與理想的動物,只要活著就會不斷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就會用更高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不斷追求自己既定的目標,這體現了人們追求向上的方面。另一方面善在人們心目中更多的是用來形容美好事物,“善是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判斷”人們會把好的行為叫做善行,會把好的話語叫做善言,內心深處也都是會去善避惡,都會通過自己不斷努力力求獲得現實生活中的真善美。而現階段不論是個人還是社會這種向上向善的事物就是每個人心目中的美好生活。美好生活就是他們想要的目標。道德教育正是一種激勵人們不斷向上向善的教育。
(三)美好生活的實現需要道德教育作為推動力。“道德教育要引導人過上美好生活,就應當從‘生活中的人出發,并在‘人的生活中展開”。美好生活的實現必須要符合一定的道德規范,必須要受到一定的道德約束,一旦違反了相應的道德規范要求,必然會遭到社會的譴責,必然不是人民們想要的美好生活。道德水平的高低是一定階段社會發展狀況的反應,也是體現人們當前社會關系是否和諧的重要量化標準。只有發展好道德教育事業,認清當前道德教育的任務,才能發揮好道德教育應有的效果。只有真正落實好道德教育,我們所追求的美好生活才是一個得到我們每個社會成員所認可的幸福生活。因此,美好生活的實現需要道德教育作為推動力。
二、創建美好生活中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
新時代主要矛盾的轉化也對我國現存的道德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考驗。現在我們的道德教育體系中還存在著許多問題,不能與社會的發展相適應,對美好生活的建設也不能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沒有引起重視,德育效果不佳。說到教育人們往往把它看做是學校的工作而忽視了家庭和社會的作用。但是,教育更應該把學校家庭和社會三者相結合,讓教育貫穿在每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家庭教育過程中,越來越多的父母把成績看做第一位,重視孩子的智力教育忽視道德教育造成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乏必要的道德價值判斷。學校德育主要分為思想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但是這兩種教育都是把作為受教育者的學生放在了一個被動接受的地位,沒能夠讓學生真正的參與其中。社會層面上,一方面,市場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使越來越多的人價值觀念扭曲,追求利益忽視道德建設。另一方面,廣大人民群眾沒有真正的參與到社會道德建設之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隨處可見,但是真正能把握其中要義的人少之又少,價值觀的宣傳工作沒有產生應有的效果。只要解決好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面存在的問題就會使我們的道德教育提升一個新的層次,就會使我們想美好生活的構建邁出重要一步。
(二)方式以灌輸為主,忽視人的需要。這一方面主要是針對當前學校道德教育所提出,在當前學校的道德教育過程中,還一直沿用傳統的道德教育模式,采用灌輸式教育。沒有讓學生主動的參與到道德教育過程之中,沒有使道德教育真正起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作用。此外,在道德教育過程中,每個人固有的價值觀念不同,價值認同、價值選擇也會有所差距從而表現出來的道德水平也是不一樣的,但是這種灌輸為主的教育模式,把個體都放在了同一水平層次之上,忽視了人們的差距也忽視了人們的真正需求,道德教育必然不能與新時代社會發展相適應。實現美好生活需要的道德教育是一種合理的高效的教育模式,當前的這種灌輸式的教育模式必然是不符合標準的。
三、解決道德教育問題的途徑
道德教育作為教育的一種形式必須要與社會的發展相適應,就必須做到緊跟時代發展,創新教育理念及時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才能為社會的發展作出重要的貢獻,才能為實現美好生活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一)關注德育發展,提高德育效果。德育工作要真正實現家庭,學校與社會三方面的結合。首先,家庭方面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為孩子的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不僅重視智力發展也要重視道德發展。學校方面,學校要優化師資隊伍建設,創新教學觀念,真正把學生發在教育的中心,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形成一套符合社會規范的道德標準。社會方面,要引領社會思潮,弘揚社會主旋律,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良好的社會氛圍,把提高公民的道德修養水平作為一項長遠民生工程,使人們在接受道德教育的過程中產生幸福感。
(二)創新教育方式,擴展教育渠道,促進道德教育的現代化轉型。主要矛盾的轉化為當前的道德教育方式提出了新的問題,我們要緊跟時代步伐,積極促進道德教育方式變革。道德教育要真正做到為建設美好生活服務就不僅僅要求我們轉變之前的道德教育觀念更要求我們創新道德教育方式。首先,在道德教育過程中要正確處理好學生與教師的主體地位,充分尊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教師在道德教育過程中由決定性作用向引導性作用轉變。其次,我們的教育體系應該創新教育方式,拒絕填鴨式教學,不要把道德教育僅僅局限在課堂之上,更應該引導道德教育回歸生活,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真正讓道德教育起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作用。最后,道德教育應該關注不同群體的需求,要做到因人而異,對不同群體的道德需求應教授不同的德育內容。
(三)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相結合,重視個性發展。在構建美好生活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正確的處理好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之間的關系,關注人的個性發展,進一步落實好我國的素質教育,不應該對人們的個性做出太多的束縛和壓抑。只有每個人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才能夠激發人們的創造力,才能夠為構建美好生活做出貢獻。道德教育工作只有建立在有素質的公民基礎上才會真正的實現其目的和要求。道德教育工作只有尊重個人價值維護個性發展才能達到他應有的效果。道德教育工作只有使人民擁有幸福感才能夠對構建美好生活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
四、結語
新時代背景下,美好生活成為我們全體社會成員共同的目標追求,我們所追求的美好生活應該既包豐富的物質生活也包括美好的精神生活。道德教育作為提高我們精神層面的一種方式,我們必須要引起足夠的重視。此外,社會中出現的一些新的問題也在給道德建設提出新的任務,我們要把理論與實踐想結合,不斷攀登理論高峰才為美好生活的構建出謀劃策。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多去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1頁.
[2] 馬永慶.新時代道德建設的邏輯理路——學習十九大報告的幾點體會[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62(06):1-8.
[3] 辛世俊.向上向善:新時代德育的價值導向[J].中國德育,2018(02):16-20.
[4] 邵廣俠.道德教育要引導人過上美好生活[J].云南社會科學,2005(03):28-31.
作者簡介:李光巖(1995- ),男,山東青州人,碩士,研究方向:倫理學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