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深化機構和行政體制改革,是十九大報告里面的重要內容之一。近幾年來,我國加大了政府機構的改革,其目的是合并職能重復的行政部門,精簡機構,精簡人員,提高行政效率等等。我國在十九大后進行的新一輪的機構和行政體制的改革,雖然任重道遠,但卻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機構改革;政府職能;改革現(xiàn)狀;改革意義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深化機構和行政體制改革做出了重要的指導,并且提出了新的要求。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一直在政府機構的改革上進行探索。改革開放以后,更是對政府機構進行了大規(guī)模地改革。在這四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下,一輪又一輪的裁撤、合并,政府機構得以不斷的精簡。國內外歷史上改革的成敗得失告誡我們:只有做到統(tǒng)籌各個方面,各個環(huán)節(jié),真正的做到總覽全局,機構改革才能形成合力,才能最大范圍地釋放出改革的紅利,人民才能共享由此改革所帶來的巨大紅利。在進入新時代的背景下,黨的十九大報告適時、針對性地提出要深化機構和行政體制的改革。
一、深化機構和行政體制改革的現(xiàn)狀
(一)改革力度大
此次深化機構和行政體制的改革,所用的力度很大。在此次的機構改革中,相較于以往的改革不同的是,中央和地方都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裁撤合并,并且強調中央和地方的協(xié)同高效,地方機構要同中央和國家機關保持總體一致。市縣級機構改革要與省級機構的改革所對、接軌。如山西省,在完成省級行政機構的改革后,省委、省政府機構共計保留有60個,其中,省政府機構有42個,省委機構有18個。此外,在深化省人大機構改革、深化省政協(xié)機構改革、深化群團組織改革、深化省事業(yè)單位改革、深化市縣機構改革等,都進行了闊刀大斧式地改革。這樣做,可以確保上下對口,政令暢通,保持一對一的領導,最終實現(xiàn)協(xié)同優(yōu)化,高效集約的局面。
(二)涉及范圍廣
此次的深化機構和行政體制的改革,涉及黨政兩個系統(tǒng),打破了黨政的界限。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到:“在省市縣探索對職能負責相近的黨政機關進行合并設立或是合署辦公。”完善黨政機構的布局,理順黨政機關的職責關系,形成了統(tǒng)一高效的領導體制。比如,廣東、山西、河南等地,都改由其省委宣傳部統(tǒng)一對電影和新聞出版等進行管理。全國范圍內,31省的機構改革方案全部“出爐”。全國范圍內,部門統(tǒng)籌,實現(xiàn)部門之間的合并設立,或是合署辦公相繼得以實現(xiàn)。
(三)可能會出現(xiàn)操之過急的現(xiàn)象
在深化機構改革中,有可能因為急功近利等原因,造成對改革概念的模糊處理,導致在機構職能下放的過程中,地方各部門之間對權責劃分及理解上的不一樣,使得在用權和擔責的領域出現(xiàn)一定的偏差,甚至是推諉扯皮。我們還應警惕,操之過急的改革可能會使地方上的法律法規(guī)滯后于改革發(fā)展的進度,導致相應行為無法可依,無法約束,以及政府機構的職能無法及時履行,政府職能部門的工作無法開展等現(xiàn)象。我們要預防由改革操之過急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等這些情況的出現(xiàn)。
(四)可能會出現(xiàn)“度”的把握難題
在深化機構和行政體制的改革中,常常困擾的我們的是:放權過度和放權不夠的問題。可能是對改革的文件和政策理解程度不深,也有可能是政府工作人員沒有做到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直接下放權力,造成過度的放權。同時,也可能因為政府權力壟斷,不舍放權的心態(tài),以及其他的人為原因,造成政府機構的職能下放不夠。
二、深化機構和行政體制改革的意義
(一)對于市場經濟的影響
我國龐大的官僚體制急需改革,國家的管理成本實在太高。行政政府又不直接從事生產,他們的謀利對象就是民間、民眾和企業(yè)。過大的政府、過多的行政人員就就會成為市場和民營企業(yè)的噩夢。在經濟的快速繁榮膨脹時期,隨著政府的財政收入的增加,不受約束的政府往往會盲目的、不計成本的擴充機構和人員;大筆借債,增加公共項目的投資。一旦經濟繁榮的支撐力消減或是衰退,財政收入就會大幅度的縮水,政府就因此可能會陷入債務泥潭,甚至是走向災難的深淵。深化機構和行政體制的改革,就是要避免這種情況的發(fā)生。精簡機構,減少冗員,削減政府開支和管理成本,由此,會節(jié)省大筆的政府開支,因而就可以實施大規(guī)模地減稅,減輕人民的經濟負擔,藏富于民,才會有助于整個社會的消費,才會增加人民的獲得感、滿足感、幸福感。有消費才會帶動整個社會的經濟活力,尤其是在當下我國面臨經濟下行的壓力的情況下,提高政府機構的行政效率,才能為盤活高效運行的經濟創(chuàng)造有力的條件。
(二)更好地建設一個‘服務型的政府
黨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深化簡政放權,轉變政府的職能,創(chuàng)新監(jiān)管方式,增加政府的公信力和執(zhí)行力,建設人民群眾滿意的‘服務型政府。”深化機制和行政體制的改革,正是基于‘服務型政府理念的角度出發(fā)。對政府機構編制的約束,對政府職能進行合理的整合和限定,讓有限的資源能得到有效充分的利用,從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工作態(tài)度,為公民及時提供服務,滿足公共利益的需求。轉變政府的職能的過程就是一個利民便民的過程。因此,迫切的需要對各項行政審批程序的簡化,把權力下放到與老百姓打交道最前沿、最緊密的基層政府機關,從而減少行政審批的事項和繁雜的程序,顯得越來越迫切。深化機構和行政體制改革,讓群眾更有獲得感,是深化簡政放權的任務。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治理的基礎,增強政府的公信力會讓人民群眾從心里上,更加愿意去了解政府,理解政府,信任政府,政府的執(zhí)行力也會隨之相應地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執(zhí)行力的提升,才會有實現(xiàn)‘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的可能。山西省在此輪的改革中,大量的壓縮了省直屬部門的審批的時限,壓縮率由此達到了51%。做到了精簡審批材料,壓縮審批的時限,推行網上快捷辦事。經過大幅精簡,山西省的各項申請材料清單變得清晰明確,精干高效,確確實實地方便離企業(yè)、群眾的生產和生活。
(三)更好地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
我國是一個情況復雜的大國,所以,必須推進我國機構和行政體制改革。在新的歷史發(fā)展階段下,發(fā)展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的和治理現(xiàn)代化。深化機構和行政體制改革,則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直接會對國家治理能力產生深刻的影響。現(xiàn)在我國正處在改革的深水區(qū),想要從根本上去解決在建國以來的各種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繼續(xù)在社會、經濟、生態(tài)環(huán)境、以及文化等領域深入改革,就必須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的治理能力上下一番功夫。
總之,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說的:“改革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我們在深化機構和行政體制改革的道路上,我們要立足于中國實際的國情,要立足于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提出符合時代要求的、符合歷史潮流的、符合實際情況的改革措施。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高度負責的態(tài)度,敢于擔當,一往無前,積極穩(wěn)妥地統(tǒng)籌推進改革,充分發(fā)揮中央和地方兩個方面的積極性,要積極支持和鼓勵各地進行大膽的求新探索,并能夠及時地對取得重大成效的地區(qū)進行肯定、總結,推廣其經驗和做法。
深化機構和行政體制改革是一項體系的工程項目,在這項改革的系統(tǒng)內,包含了權力和利益復雜的糾紛。在整個改革調整中,內容任務重,而且涉及復雜,實行組織的難度相當?shù)拇螅裕鰪姼母锏氖姑信c責任感意識,做到勇于擔當,敢于擔當,愿于擔當,敢于攻堅克難。只有各個政府機構、各個部門服從大局需要,保持與黨中央高度一致的改革決心和勇氣,那么,深化機構和行政體制的改革就一定會取得重大的突破。時不我待,我國的機構和行政體制的改革已經拉開帷幕,向著縱深挺進,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切實地把改革的各項任務一步一步地落實到實際。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9.
[2] 張紀南.深化機構和行政體制改革[N].人民日報,2017-12-28.
[3] 石亞軍.深化機構和行政體制改革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創(chuàng)新[J].政法論壇,2018(02).
作者簡介:李志強(1994.09- )男,漢族,山西臨縣人,碩士研究生自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