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外語教育改革的發展和推進,地方高校不斷向專門用途英語(ESP)教學方向發展,而大數據的應用成為影響ESP教育的主要因素,它打破了傳統ESP教育生態系統中各因素之間的平衡,利用大數據技術分析ESP教育中各因子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從營造和諧的生態化ESP教學環境,建構多樣的生態化ESP教學內容,形成多元生態化ESP教學評價等方面探討ESP教學生態構建,以期為構建地方特色的ESP教學生態提供參考和支持。
關鍵詞:大數據;地方高校:專門用途英語;生態構建
當今社會,互聯網及各類移動終端日益普及,將人們的生活帶入了一個全新的大數據時代,對整個社會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對教育領域的影響亦之如此,尤其是推動外語教育革命的進程,加快地方高校向應用技術、職業教育的轉型發展的步伐,大學英語教學走上了從重視語言基礎培養到強調應用能力培養的道路上,推進ESP教學生態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一、大數據環境對地方高校ESP教學的影響
地方高校專門用途英語ESP具有強烈的專業特征的英語類別,如:商務英語、會計英語、旅游英語等,ESP教學是具有特色要求的英語專業教學,其專業性較強,同時也具有鮮明時代性特點,一直受著多變多元化的信息科技發展和社會需求提升的影響,這導致了高校ESP教育需順應并掌握信息時代的全新特征和要求。面對大數據帶來的挑戰,地方高校采取了多種措施,利用校網教技術中心對教師進行教育培訓,國內外學者開展專題講座等形式,并初步建立開放性在線視頻學習平臺,為師生提供了海量的在線免費教學資源和學習交流的機會,創造了一個更好的語言環境,從而形成課程一體化、資源共享化的生態環境。
大數據時代對教師提出了更多的高要求,教師要不斷地學習和掌握教育技術地操作和運用、教學平臺地管理和使用、網絡課程地制作和應用、教學資源地整合及實時數據地收集和分析等各項綜合技能,能夠運用“互聯網+”和ESP教學相融合地教學理念,拓展ESP教學地深度和廣度,同時,教師需有效整合線上線下教學內容,踐行網絡課堂和傳統課堂相結合地ESP教學模式。而這種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為主體,各種智能終端及教學平臺的運用后,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也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
二、大數據背景下地方高校ESP教育的生態因子分析
一直以來,教育生態學備受學者的關注,尤其是教育生態學運用到大學英語教學中。吳文指出任何英語教學模式的運行都離不開能使教學模式發揮效力的各種條件及其生態要素這一必要的現實條件,包括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環境及其相互作用關系。[1] ?從教育生態學的視角來看,ESP教學中教師、學生和教學環境等各種因素之間存在一種生態關系,這些因素相互作用直接或間接影響ESP教學生態的有效進行,教育信息技術的應用催化ESP教學生態系統的演變,促進各個生態因子相互依存、相互制約。
(一)生態環境因子
地方院校的ESP教學并非是全真的自然語境,要實現ESP教學目標,教學環境與自然語境相互融合、相互影響,形成教學生態環境。ESP教學生態環境不僅包括了傳統的物質教學環境,也包括了社會文化環境和精神環境,ESP教學的物質環境是指ESP教學所需的硬件環境(主要包括多媒體網絡教室,課堂教室環境等)和軟件環境(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課程體系、教學評價及教學平臺等)。社會文化環境包括教學氛圍、學校和班級學風等。精神環境是指外界(如大數據時代)對師生認知和心理變化等方面的影響。由于ESP教學的特殊性,需要良好的物質教學環境(如語言實驗室、網絡學習系統等), 部分地方高校卻沒有,更談不上利用大數據時代的契機,此外,部分地方高校得不到當地相關教育部門的支持和協調,無法搭建一個開放性、大規模的ESP教學平臺,ESP課程整合和資源共享也只是空談。因此,各生態環境因子之間的相互協作,才能創造良好的ESP教育生態環境。
(二)生態主體因子
ESP 教學生態體系中的主體是教師與學生,地方高校擔任ESP授課的教師大多是語言類教師。ESP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和提高學生所學專業領域的英語運用能力。[2] 作為ESP教學的教師,應具備專業學科和語言學科的綜合能力,而部分地方高校的ESP教師團隊不具備承擔ESP復雜教學任務的能力,同時與專業英語實踐相結合的科研工作得不到有效的開展。隨著互聯網和大數據的應用,大量的優質教育資源和各類英語教學系統的數據不斷充實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為學生提供了開放的學習環境,打破了各種英語學習空間和時間上的壁壘,雖然海量的碎片化知識能隨時隨地獲取,但學生往往由于忽略知識之間的關聯,難以將所學到的知識系統化、整合化,此外,學生把自主學習誤認為是自由學習,為此教師在引導學生開展有效的課內外學習顯得更為重要。處理好生態主體之間的關系,才能發揮大數據背景下教育生態的優勢。
三、地方高校ESP教學生態構建的挑戰
大數據背景下,對于地方高校而言,ESP教學生態構建是順應社會和市場需求、學科教學體系發展的需要,但構建有地方特色的ESP教學生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各生態因子之間協同進化,也需要大數據技術的支撐。
(一)營造和諧的生態化ESP教學環境
目前,ESP教育是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發展的方向,這已成為大數據時代的要求。ESP教育是以學生為中心,為此地方高校就應增加對教學硬件設備的投入,不斷改善教學設施,更新教育理念,完善教學網絡平臺,構建現代化的立體課堂環境,為學習者提供了課外多元化的學習空間和學習認知環境。在實踐教學環境中至少融入人和大數據兩個要素,才能實現教學環境的生態化,通過在實踐中與目標專業人士接觸交流獲得專業經驗和語言技能,但對于地方高校來說,這種真實的語境卻是有限的,而通過大數據技術的融入,有針對性地為學習者開展課外實踐,提供真實地互動體驗,以實現學習效果的提升。
(二)構建多樣的生態化ESP教學內容
部分地方高校對專業發展沒有深刻的認識,故造成教材內容陳舊滯后,應用性不強,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對專業英語的需求。然而,教學內容的更新不僅依靠教師的力量,而且也要借助于大數據技術。如果教師缺少對教材內容再加工、創造的過程,教學內容會與實踐運用脫節,出現專業脫位、實訓缺位的英語課程教學,最終導致ESP課程回歸EGP課程教學,形成所謂的“專業教學泡沫”的現象,所以ESP教師隊伍需不斷擴建,立足于地方特色,全面分析學生的專業需求,盡可能地將ESP教學內容與社會、生活和學生實踐相結合。同時,通過大數據技術和網絡平臺,使教學內容更豐富生動,也為學生提供更個性化的學習內容,使學生在真實地情境中學到專業知識并熟練地運用到實踐工作中,以促進專業學習的生態化形成。
(三)形成多元生態化ESP教學評價
ESP教學評價體系是以學生的發展為目標,采用內部評價和外部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給予客觀的評價。教師和小組成員對學生個人的評價是外部評價,對學生的自我評價是內部評價。外部評價包括學生的課堂表現、出勤率、期末分數等隱性評價因素,內部評價包括通過調查、問卷或個別訪談等方式了解學習者地顯性評價因素。在大數據背景下,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不斷豐富,教學評價地方式呈現多元化,出現新型的評價方式,即網絡評價,對教師教學授課過程、學生學習行為及各種教學管理數據進行收集、分析,從而對學生英語學習能力評估,也對教師的教學質量評估提供了全面的分析,為增強評價的科學性提供了有力的條件。
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傳統EGP教學向ESP教學發展的方向,促進ESP教學體系健康的發展成為了關注的問題。從生態語言學的視角來分析生態主體和教學生態環境等各生態因子之間的關系和變化,充分利用大數據提供的優勢,通過構建和諧的生態化ESP教學環境、多樣的生態化ESP教學內容、多元生態化ESP教學評價,以實現地方高校ESP教學的生態化發展。
參考文獻
[1] 吳文.英語教學生態模式研究[D].西南大學,2012:182.
[2] 嚴明,馮莉.國外ESP教學研究及其啟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04):44-47.
[3] 朱云翠.大數據時代大學英語教學生態環境分析[J].黑龍江科學,2017(08):31-35.
作者簡介:劉娣(1987.02- ),女,漢族,湖北鐘祥人,三峽大學科技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