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兆宇
當今社會,奢侈浪費之風越刮越烈,而食物浪費更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而在大學生之中食物浪費也極其嚴重,這使得國家和社會一方面浪費了大量的資源,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國家號召建立節約型社會和可持續發展社會的情景下,如何建立生態文明的校園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國外的研究學者對于食物浪費現象非常重視,對于食物浪費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可持續發展和綠色環保已成為飲食的流行趨勢。盡管有這種取向,但在餐飲中仍然產生大量的仍可食用的食物廢物,由此產生了食物廢物該如何處理的問題。”其關于家庭食物浪費問題的研究已經深入到了進行大量數據采集和精細量化分析的階段,如對羅馬尼亞家庭的食物浪費研究,“對244名羅馬尼亞消費者不浪費食物的意向調查,包括規劃購物程序,以及對造成食物浪費的行為,消費者違反主觀規范、缺少知覺行為控制、道德態度錯誤和缺乏關注糧食浪費現象。結果表明,消費者的規劃和購物程序是產生食物廢棄物的重要因素。規劃由食物廢棄物的道德態度和知覺行為控制購物例程。這意味著,為了改變消費者的食物浪費行為,努力的方向應該是為消費者提供處理與食物相關活動的技能和工具。”國外關于大學生食物浪費問題的研究相對較少,并且樣本數據的采集數量也較少。即便如此,在僅有的少量研究中,國外學者依然進行了有效的量化分析。對于大學生的食物浪費嚴重的現狀,國外學者進行了量化的描述,“在一個設計人口為540名大學生的研究中,6周時間內,每個有超過57克浪費食物的托盤一共積累了超過1.5噸的食物渣滓”,“研究者也發現,非常簡單的提示型消息刺激了食物垃圾減少15%。”展現了大學生浪費的嚴重性。同時,國外研究者對于食物浪費的種類進行了細致的研究和分析,將被浪費的食物根據種類歸于不同的食物浪費板塊(FoodPartofWaste)在調查中,大學生無論性別,“在購買的323.0千克食物中有42.11千克被浪費”。浪費了購買的所有食物的學生比例為0.37%。有1.8%的女性和0.5%的男性浪費了他們購買的肉類,而0.3%的男性和女性沒有浪費他們購買的大米。浪費了一半肉的女性比例明顯高于男性。約60%的男性和47%的女學生表明,食物價格是影響并決定他們用餐的主要因素。在食物浪費的對策上,國外學者也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如“減少采購食物的資金;通過將仍有健康盈余的食物捐給當地的饑餓救濟組織而不是扔在垃圾填埋場和焚燒爐”等。
1 高校大學生食物浪費行為的原因探析
1.1 高校學生的認知誤區
社會對于食物浪費行為的實際漠視。在社會的宣傳活動中,食物浪費行為是被批評的。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大量的食物浪費行為并沒有遭受到實際性的懲罰,大多只是象征性的譴責,這就在客觀上默許了食物浪費行為的存在。高校學生作為即將步入社會的群體,自然對于社會運行機制存在一定的了解,也會在潛移默化中被社會的價值觀念和運行方式所影響,產生對于食物浪費的不正確認知,將食物浪費看作是可以接受的。在學生的價值觀念受到影響和改變之后,高校內并未采取有效的措施扭轉和重構學生的價值觀念,造成大學生對于食物浪費的不正確認知。
在目前的高校輿論導向中,教學改革、科研攻關、政治信仰等活動作為關注的焦點獲得了最為核心的話語權。與這些活動相比,減少食物浪費活動的重要性不足,因此并不作為主要的話語形式之一在高校的媒體和輿論中出現。既然缺少媒體和輿論的影響,也就缺少了大眾的關注程度,學校的職能機構就會削減這一方面的資源投入,學生的自主團體自然也缺少貫徹實施這一方面活動的積極性。造成學生缺少對于食物浪費現象的有效認知。大學生對于食物浪費呈不重要態度的原因是認為自身所浪費的食物并不多,不會對食物浪費的狀況有明顯的影響,沒有認識到大量個體的輕微食物浪費行為的疊加會造成了嚴峻的食物浪費狀況。表明大學生對于食物浪費的的認知還不夠系統和成熟。
在媒體關注度較低、資源投入較少、教育活動不足等幾個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導致了學生群體對食物浪費狀況缺少系統、有效的認知過程,出現了對于食物浪費行為的認知錯誤和認知匱乏。當個體的認知投射到個體行為時,就會導致食物浪費現象的出現。
1.2 我國飲食文化的負面影響
我國是一個有濃厚飲食文化的國家,飲食文化的傳承源遠流長,飲食文化對于我國民眾的社會行為也有著重要的影響。在我國的飲食文化中,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而消極的飲食文化映射在大學生群體的就餐行為中,就有可能導致食物浪費現象的產生。
在傳統的飲食文化中,有許多飲食行為的規則一直被廣泛遵守和執行。例如,在各種各樣的集體就餐活動中,就餐活動的組織者為了展示就餐活動的誠意和熱情,往往傾向于過量購買食物,由此造成實物數量超出就餐活動人群的最大承受范圍,導致食物浪費的情況。還有,在集體就餐活動中,將所購買的食物全部吃掉也被廣泛認為是缺乏禮貌和教養的行為方式,因此參與公共就餐活動的個體往往不會選擇將食物吃干凈,由此也會造成食物的浪費。而高校學生作為會社群體的一部分,也自然會受到這些飲食文化規則的影響。當集體活動的影響輻射在個人的就餐行為上,就會體現為高校學生認為食物浪費行為是可以接受的。此外,許多消極的飲食文化例如點菜過量依然在社會中廣泛存在,這對大學生的飲食觀念形成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因此,傳統飲食文化中一些消極的方面對高校中食物浪費現象的產生有一定的影響作用。
1.3 高校食堂營業時間的影響
食堂的營業時間對于學生的食物浪費狀況具有一定的影響。與社會餐館相比,食堂的主餐營業開始時間和營業結束時間都更早,造成了整體營業時間的部分前移。
在午餐的營業時間上,社會餐館的營業高峰期為12點至1點半,而高校食堂的主要午餐營業時間段為11點至12點半,其營業的峰值與社會餐館相比在時間軸上前移了一個小時。在晚餐的營業時間上,社會餐館的主要營業時間是5點至7點,而高校食堂的晚餐主要營業時間為下午4點半至6點半,其營業峰值與社會餐館相比在時間軸上前移了半個小時。由于就餐群體的就餐高峰時間與高校食堂的主營業時段并不完全一致,就造成了部分就餐群體為了實現就餐行為,更多的配合高校食堂的營業時間,被動的將自身的就餐時間前移而忽視自身的就餐意愿強烈程度。這就造成了一方面,在最初的營業時間內,就餐群體的就餐欲望并沒有達到峰值,其就餐行為不夠積極主動;另一方面,在應然的就餐時間的高峰末尾階段高校食堂已經結束營業,使得一部分主觀上希望實現就餐行為的群體積極性受到打擊。
因此,綜合考慮高校食堂的營業時間、社會餐館的主流營業時間、就餐群體的就餐意愿和就餐積極性,我們可以認為高校食堂的營業時間與高校主要就餐群體的就餐時間出現了部分錯配,導致就餐區體的就餐積極性難以得到充分的發揮,因此在客觀上推動了食物浪費現象的產生。
1.4 就餐資源供給不足
在高校中,學生的就餐時間較為集中,在很短的時間內會有大量的就餐人流量,由此導致學生在就餐時出現座位緊張的狀況。擁擠的座位會影響學生的就餐情緒,因此學生更加傾向于壓縮自身的就餐時間盡快離開食堂。在就餐時間縮短的情況下,學生出現食物浪費的概率就會更大。
在就餐的高峰時間段內,食物供應的窗口往往會出現人流量負載的情況,就餐人群有可能在獲取食物的過程中感受到擁擠,也有可能無法獲得自身想要的食物。由此造成就餐情緒的不愉快,在就餐過程中更加容易出現食物浪費的狀況。
在天氣較為炎熱時,高校的食堂內缺少足夠的溫度調節設備,因此食堂的溫度較高,就餐環境不夠理想。在實現就餐行為時,學生就餐情緒更像是完成任務。為了盡快的結束就餐,學生會選擇浪費一些食物以減少就餐的時間。
由此,我們可以認為就餐資源供給不足會在造成負面就餐情緒,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引起食物浪費狀況的出現。
1.5 學校缺少制度措施進行食物浪費問題的矯治
在大部分社會問題的處理過程中,處理措施主要分為正向的激勵機制和和反方向的懲罰機制。在食物浪費現象的治理過程中,反方向的懲罰機制由于其強制性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難以實施。但是正向的激勵機制由于其績效激勵作用可以再食物浪費的矯治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在現實的生活中,無論是正向的激勵機制亦或是反向的懲罰機制都不顯著存在,導致食物浪費狀況沒有得到制度性的矯正和治理。
2 減少高校大學生食物浪費的路徑選擇
2.1 高校學生缺少對食物浪費的正確認知
為了消減高校中的食物浪費行為的主觀因素,需要對大學生進行一定程度的價值塑造,幫助其建立對于食物浪費狀況的系統、有效認知。
一方面,學校應當加大在食物浪費這一方面的資源投入。雖然食物浪費問題的重要性無法與教學改革、科研攻關、政治信仰等相比,不會成為學校的主要議事問題。但是如果要更好的改善高校中的食物浪費狀況,就必須要學校投入一定的資源。比如增加財政上的支持,給予高校食堂更多的補貼;增加相關的宣傳活動,校內的傳播媒體應當加大宣傳節約食物的文化,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制止食物浪費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組織更多的相關實踐活動,讓學生更多的參與到實踐行動中去。例如,學校應把節約美德與三好學生、助學金、獎學金結合起來,優先考慮節糧愛糧的學生;對糧食浪費的行為,應當給予相應的處罰,比如鋪張浪費的學生不具備評獎助學金資格。另一方面,學生團體應該主動自覺地組織抵制食物浪費的主題活動。活動,例如參觀被浪費的食物,讓學生感受到食物浪費狀況的嚴重程度;組織學生參與食物的制作過程,體會食物生產中所凝結的大量勞動產出。通過組織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轉變和完善對于食物浪費現象的認知,完成學生的價值觀重塑。以此增強學生的責任心和參與感,在學生群體中形成對食物浪費的厭惡情緒,減少食物浪費行為的出現。
另外,在對食物浪費現象治理的過程中,學校和學生團里還要加強制度上的建設。在制度的建設過程中,反向的懲罰措施難以實施,因此應當盡可能多的實施正向的激勵措施,例如就餐行為實現“光盤”的學生可以獲得餐券,就餐活動中剩余食物較少的學生可以獲得水果等。通過正向激勵機制的實施,激發學生們對于抵制食物浪費活動的參與熱情,從制度上推動食物浪費行為的減少。
2.2 高校食堂也應該實現自身的改進和完善,減少造成食物浪費行為的客觀因素。
(1)高校食堂營業時間的改變。由于高校食堂營業時間的整體遷移,一方面導致了一部分消極就餐者的出現,另一方面一部分主動就餐的就餐群體就餐積極性收到了壓制,客觀上導致了食物浪費狀況的出現。因此,高校食堂需要改變自身的營業時間,將營業時間段在時間軸上整體延長,午餐的營業時間延長至中午一點,晚餐的營業時間延長至晚7點。以此減少消極就餐者的數量,保證主動就餐者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從而減少食物浪費現象的出現。
(2)高校食堂應該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食堂可以在現有的空間內提供更多的座椅保證高峰就餐時段的就餐人群的就餐位置,避免就餐高峰時段的座位緊張情況。可以在就餐高峰期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增強高峰就餐時段的承壓能力,讓就餐者更快的獲取自身的標的食物。通過以上的方式增加就餐者的就餐舒適度,提高就餐者的就餐熱情,從而使就餐者具有積極的就餐情緒和主動的就餐意愿,以此減少食物浪費的現象。
(3)高校食堂應該適當的提高食堂的食物售賣價格。由于高校食堂的食物售賣價格長期處于較低的水平,因此壓縮了食堂的盈利空間,導致食堂無法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產品。因此,高校食堂可以有計劃的在合理范圍內提高食物的價格。一方面增加高校食堂的盈利空間,使其能夠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產品,例如米質的提升、肉類的增加等,減少因食物的品質原因所導致的食物浪費行為。另一方面,食物價格的提升也會讓就餐者在實施食物浪費行為時增加經濟因素的考量。食物的價格越高,經濟因素考量就越大,出現食物浪費的可能性也就越小。所以,高校食堂適當合理的提高食物的出售價格有助于減少食品浪費行為的產生。
參考文獻:
[1] ?Whitehair .K.J, Shanklin.C.W, Brannon. L.A.Research: Written Messages Improve Edible Food Waste Behaviors in a University Dining Facility[J]. Academy of Nutrition and Dietetics, Jan,2013.
[2] ?Stefan.V, Herpen.E.V, Tudoran A A, etal. Avoiding food waste by Romanian consumers: The importance of planning and shopping routines[J]. In Food Quality and Preference, Apr. 2013, Vol.28 Issue 7:375-381.
[3] ?Rodriguez R. College Campuses Working to Wipe Out Food Waste; Universities Are Finding Innovative New Ways To Combat the Issue[N]. Fresno Bee, Apr.15.2013(MAIN NEWS FINAL).
[4] ?Al-Domi.Hayder, Al-Rawajfeh.Hiba, Aboyousif.Fatima. Determining and Addressing Food Plate Waste in a Group of Students at the University of Jordan[J]. Pakistan Journal of Nutrition, Sep.2011, Vol. 10 Issue 9:871-878.
[5] ?Dominguez.Sarah, Moreno.Laura. Tightening The Belt By Reducing Food Waste[J]. BioCycle, Nov.2012, Vol. 53 Issue 11:29-31.
[6] 劉夢蕓.湖北省大學生食堂糧食浪費預防與治理對策研究[D].武漢輕工大學,2016.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