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婷婷 劉惠苑 衛太琰
摘 要:阿爾茨海默病,也稱為老年癡呆癥,是一種漸進性的大腦功能衰退性疾病,是老年人中較為常見疾病。隨著人口老齡、高齡化的日益加速,人均壽命的增長,老年癡呆患者逐步增多,老年癡呆越來越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已經成為威脅我國老年人生命健康最嚴重的疾病之一。通過釆用非藥物治療體系產品——五感智能閃卡的應用,建立社區科技預防智能數據化服務,通過嚴密、系統、科學的干預,達到治療和預防老年精神患疾的目的。
關鍵詞:阿爾茨海默病;五感智能閃卡;社區預防
一、關于阿爾茨海默癥
阿爾茲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又稱老年癡呆癥,是一種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本病最早由德國醫生Alois Alzheimer于1906年定義,是癡呆最常見的一種類型。流行病學研究顯示,AD的患病率隨年齡增高而增高,在65歲以上人群中約為5%,而在85歲以上人群中約為20%。以漸進性記憶障礙、認知功能障礙、人格改變和語言障礙等為主要表現,是一種嚴重影響老年人社交、工作與生活,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的疾病。目前,老年癡呆癥繼心血管病、腦血管病和癌癥之后,成了老人健康的“第四大殺手”。大量患者隱身于家庭中。
由于我國擁有龐大的人口基數,由老年人群隨年齡增高發病率增大這樣的基本狀況來看,我國目前已有老年癡呆患者近700萬人,約占世界總病例數的四分之一,而且每年平均有30萬新發病例。廣東有老年癡呆患者45萬人,廣州有接近十萬人。而該疾病所波及到的人群,將是這一數字的幾倍之多,癡呆患者離不開這些親人的照料,一個人生病將影響到整個家庭。AD的出現已有數百年的歷史,人們一直不斷的探索它的病因、病理機理,對它的治療方法和手段的應用也是多種多樣,但大多數只對AD的某一環節有阻斷作用,并不能阻斷AD發病的病程,藥物往往只能夠改善AD早、中期的癥狀,但對AD晚期療效較差,因此“防病于未然”就顯得尤為重要。
盡管如此,人們對老年性癡呆沒有足夠重視,尤其是對早期識別、治療和護理老年性癡呆病人仍然存在許多疑問和誤解。廣州的一項調查顯示,市民普遍缺乏對老年癡呆病的認識。有50%的家庭根本不知道老人得癡呆病,覺得“老糊涂”是正常的,不用看病吃藥,而忽視了老年癡呆癥的危險。數據分析結果告訴我們,老年癡呆癥的死亡危險率比一般人高3倍,平均病后8年就會死亡。
盡管廣州患老年性癡呆的病人估計已接近10萬,但是每年主動到醫院就醫者總數卻不過2000人。大量的老年癡呆患者只能隱身于家庭和社區中,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療和康復訓練。廣州市腦科醫院專家指出,防治老年癡呆癥沒有特效藥,早發現早治療可延緩發病期。專家建議,60歲以上老人有條件最好每年進行一次“記憶體檢”。但對于老年癡呆癥的社區預防工作卻沒能有效地開展起來。
二、五感智能閃卡設計的理論基礎
(一)埃里克森的生命周期理論
大多數人到老年時都希望能保持原來的狀態,但埃里克森認為,人要克服一種危機,即克服過去的歲月和經歷,和接受走向死亡的必然性。這使老年人要么達到一種自我整合,要么產生失望感。以滿足的心情回憶往事的人,將以一種完善感走完最后的發展階段。不能形成這種良好整合的人會落入失望的境地。他們認識到現在時間是太少了,年輕人擁有的選擇和機會,他們都沒有了,一生即將過去,他們希望用完全不同的方式重新生活一遍,這樣的人常常通過對他人的厭惡和輕蔑來表達他們的失望。
通過“五感智能閃卡”服務讓老人們可享受“接受照顧,預防老年癡呆”的非藥物治療與預防老年癡呆新模式,用非藥物體系產品,消除用藥恐懼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厭惡性。
(二)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
馬斯洛理論把需求從低到高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老年癡呆癥患者是生活不能完全自理、需要一定照料的老人,他們需要我們的照料,但目前的普遍家庭照顧在僅僅在滿足生理需求上是完全充足的,從老人走失和自傷事件絕非罕見,老人在其它需求上其實是有所欠缺的。隨著患者性格和身體狀況的改變,他們不能再繼續習以為常的相處方式,患者往往要面臨家庭關系、生活能力上的各種問題。
“老年五感智能閃卡”全用高科技前沿技術,以創新思維為導向,建立老年癡呆癥社區科技預防智能數據化服務,以確保其基本的安全的需要,滿足老人安全、歸屬與愛、尊重的需要,并在此基礎上努力實現老人的自我實現需求。
(三)神經發育規律
構成大腦皮質的四個腦葉,其主要組成細胞是腦神經元(Neurons)。
科普知識告訴我們:神經元,又稱神經細胞,是構成神經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神經元是具有長突觸(軸突)的細胞,它由細胞體和細胞突起構成。在長的軸突上套有一層鞘,組成神經纖維,它的末端的細小分支叫做神經末梢。細胞突起是由細胞體延伸出來的細長部分,又可分為樹突和軸突。每個神經元可以有一或多個樹突,可以接受刺激并將興奮傳入細胞體。每個神經元只有一個軸突,可以把興奮從胞體傳送到另一個神經元或其他組織,如肌肉或腺體。
由于神經系統由眾多的神經元組成,神經元與神經元又通過突觸建立聯系,而每個神經元又有大量的突觸,于是便構成了極端復雜的信息傳遞和加工的神經回路(nerve circuitry)。單個神經元極少單獨地執行某種功能,神經回路才是腦內信息處理的基本單位。
研究發現的這一大腦回路位于眶額前腦皮層(orbital frontal cortex,OFC)區域,正好在眼睛的后面。當人類和動物對自己的行為作出決策時,該大腦回路就會把看到的和其他決策相關信息進行編碼。因此視覺刺激是最直接的,輔以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等方式,刺激腦突觸伸展,讓神經元間重新發生鏈結,防止退化。
人類的大腦,越是經常應用,越是變得強大,這和身體肌肉的情況相同。經常打網球的人,手臂會變粗,經常使用大腦的,會使大腦回路變粗,從而形成思維迅速的大腦。因此智能閃卡在嬰幼兒早期教育中被廣泛應用。通過智能閃卡進行腦力開發,就是通過各種刺激使腦內突觸不斷孳生、拓展和建構,激活訊息傳遞、儲存、反應、規劃的系統,達到預防到大腦突觸網絡退化的目的。
在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到,神經網絡在6歲到14歲期間,有完善和修剪的過程,這是左腦歸類總結作用,導致對信息進行加工,因為好奇而產生的刺激減弱,神經網絡反而沒有6歲時密集了。這給我們的啟示是,由于老年人對外界的感知缺乏好奇心,沒有了關注和刺激,造成大腦突觸活動減緩,神經網絡退化,進而造成腦回路減少,關聯記憶能力退化,進而形成腦萎縮。
老年五感智能閃卡,就是通過腦力開發訓練,刺激產生腦回路、思維加工的過程,激發突觸運動,科學有效的防治腦細胞退化,預防老年癡呆癥發生。
三、關于老年五感智能閃卡
老年五感智能閃卡,通過刺激各個感官渠道來進行記憶訓練、物象觀察訓練、物像記憶力訓練、聯想思維訓練、音樂訓練、色卡訓練、右腦繪畫訓練等智能手段,釆用非藥物治療體系——建立老年癡呆癥社區科技預防智能數據化服務,來追蹤老人個體生理狀態;
通過訓練,老年人的腦波、血流、荷爾蒙等都將會產生積極影響,通過刺激老年人的各種感覺,活躍腦功能、刺激腦細胞。通過嚴密、系統、科學的干預,達到治療和預防老年精神患疾的目的。并通過大數據作用,幫助社區居民提升預防老年癡呆的意識、給予他們更多的選擇和手段來預防老年癡呆癥的發生。
老年五感智能閃卡產品包包括:
(一)記憶閃卡
一代產品為平面設計,包括曼陀羅記憶喚醒卡、視覺挑戰卡、社會認知卡。二代產品為五感智能閃卡:增加了觸摸識別功能,氣味和配套音樂、味覺體驗功能。
通過閃卡,從老人的視覺、聽覺、觸覺三方面進行刺激,隨著刺激的頻率、強度、時間的增強,提高老人的注意力,訓練視覺影像記憶力,活化老人的大腦細胞。物像觀察記憶力訓練鍛煉了老人雙眼快速的捕捉到更多的細節,有利于增加右腦處理信息的數量。以快速閃動的方式來增加老人對學習的好奇心,以清晰、鮮亮的圖案刺激老人視覺神經網絡的再發育。改善了老人觀察能力弱、記憶力差、粗心、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
(二)右腦繪畫訓練
用想象或關聯補畫的方式,激發老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同時培養老人的思維能力,并且通過右腦繪畫提高老人的學習興趣,培養老人的專注力。
(三)á腦波音樂工具
訓練老人聽á腦波音樂提高老人記憶力、專注力;調節情緒、消除壓力、促進食欲、提高睡眠質量,喚醒老人沉睡或已經沉睡的右腦潛能。
四、實施手法和社區應用
采用“社工+義工”兩工聯動模式與“心理學+社會工作者”協同的工作模式,建立科學有效的工作模式,與服務對象形成良好的溝通和交流途徑,達到相互支持,相互認同的目的,從而更好進行高效的服務。在社工團隊成功進入社區并與老人建立信任關系之后,努力發揮社工助人自助的服務理念,在積極引進外來志愿者團隊的同時積極推動構建有序、穩步、發展的老年人志愿者隊伍,培養他們的服務意識,使志愿服務常態化。
在服務的過程中,“老年智能閃卡”項目將采取智能數據化服務手法,通過科學的手段建立“智能閃卡”預防老年癡呆數據庫,來追蹤老人個體生理狀態,通過嚴密、系統、科學的干預,達到治療和預防老年癡呆的目的。運用大數據的釆集和積累來分析、研究老年癡呆的病理機制,以獲取最佳的預防、治療和護理方案。通過項目社區老年人群高度參與項目活動:包括編制《家庭預防老年癡呆癥方法指南》;創建現代智能預防老年疾病示范社區。按照計劃和評審標準為每個服務的老年人家庭提供服務。定期召開服務對象座談會,針對服務對象意見改善服務質量。定期召開工作會議,加強服務人員之間的溝通,從而更有針對性地為老年人家庭提供服務。定期對老年人進行回訪,根據回訪意見審核服務人員工作效果。
具體實施步驟為:
(一)建立完善的社區老年人醫養健康檔案
年齡因素是社區老人健康指標的主要對比參照指標。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年人的身體健康情況會下降,生活自理能力減弱,對他人照顧的依賴增加。年齡增長與健康狀況的關系是呈反比關系,隨著壽命的延長,患病或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幾率呈上升趨勢。這不僅影響對社區服務的需求程度,還會對服務內容的選擇方式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
通過提供五感智能閃卡社區服務,讓我們能走進老年人,了解該社區中老年人的生活狀況,基本需要和實際需求。
在大數據基礎上,進行科學分類,建立服務檔案。并且根據老人不同的實際需求,提供有針對性的社區服務。
(二)開展社區健康照護與“記憶體檢”
通過富有新意和有趣的方式,為老年人提供服務,通過數據服務為老年人進行健康體檢,心理咨詢,提供預防、診斷、治療老年癡呆的服務,指導老年人進行老年癡呆預防和自我保健。
(三)建立工作關系,奠定服務基礎
通過上門進行訪談或者社區居委會的介紹,與服務對象進行溝通了解,掌握其實際情況,并與之建立基本的工作關系,建立服務基礎,記錄社區老人“記憶體檢”指標。
(四)進行“五感智能閃卡”訓練
為老年人開展“五感智能閃卡”訓練,包括物象觀察訓練、物像記憶力訓練、聯想思維訓練、音樂訓練、色卡訓練、右腦繪畫訓練。
五、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社會治理的重心必須落到城鄉社區,社區服務和管理能力強了,社會治理的基礎就實了。要深入調研治理體制問題,深化拓展網格化管理,盡可能把資源、服務、管理放到基層,使基層有職有權有物,更好為群眾提供精準有效的服務和管理。”這一要求,為社區公共服務創新指明了道路:通過創新技術提高社區服務水平,實現公共服務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以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在十八大報告中,“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成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中國社會信息化技術與傳統產業以“互聯網+”的形式融合已成為主流趨勢,隨著中國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國民對醫療的需求也越來越大,中國是全球醫療機構數量最多的國家,單單是去年,我國診療人次已達到76個億,唯有依托“互聯網+”,實現優化醫療衛生建設體系,才能讓我國的醫療衛生行業蓬勃發展,國民健康才能得以保障。國家十分重視互聯網技術對傳統醫療體制改革的促進作用。2015年3月國務院發布的《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年)》中指出,要積極應用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信息化技術來轉變衛生服務模式,惠及老百姓。2015年7月,國務院發布的《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則進一步明確了要用“互聯網+”的思維與技術來促進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改革與發展。于是,“互聯網+醫養結合”的模式被提出來,各種社會資源根據自己擁有的優勢進行“互聯網+醫養結合”模式的探索。
目前社區為老服務,作為公共服務的一種,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以政府為主導力量強力推動的,因而它更多的是自上而下,而非自下而上展開的。這種路徑的選擇導致了為老服務普遍存在著行政色彩濃、依附性強、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的狀況。
五感智能閃卡及其社區應用,釆用的是創新性的非藥物治療體系——提供預防老年癡呆癥的五感智能閃卡,建立社區科技預防智能數據化服務,通過嚴密、系統、科學的干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達到治療和預防老年精神患疾的目的。
本文所述老年五感智能閃卡產品,已被廣州市科技關注中老年健康促進會采用,作為主要產品應用于2018年及2019年兩屆式公益組織創投的社區為老服務項目中。其中“智能閃卡,科技為老”關注老年癡呆癥社區預防服務計劃項目和“益智閃卡,記憶洞察”預防阿爾茨海默病社區服務計劃項目,分別獲得財政資助17萬和15萬。在廣州市數十個社區實施,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成效。在互聯網逐漸普及的今天,互聯網醫養結合式養老的出現和普及具有其歷史必然性,"互聯網+醫養結合式養老"的信息化建設必將造福于社會,這才是“互聯網+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意義所在。也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希望這一社區創新服務產品能探索出一條可持續的發展路徑。
參考文獻
[1] 張貴群.社區服務精準化的實踐困境與實現機制[J].探索,2018年06期.
[2] 汪貴宏.海洛因依賴患者大腦灰質異常研究[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2.
基金項目:2018年廣州市第五屆社會組織公益創投“智能閃卡,科技為老”——關注老年癡呆癥社區預防服務計劃及2019年廣州市第六屆社會組織公益創投“益智閃卡,記憶洞察”項目。
作者簡介:鄭婷婷(1975- ),女,廣州科技貿易職業學院,講師,廣州市科技關注中老年健康促進會專家顧問,近年研究方向:人力資源測評技術、全腦教育和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等;劉惠苑(1979- ),副教授,廣州科技貿易職業學院社會工作專業帶頭人,廣州志愿服務專項研究委員會副主任,主要從事社會工作、社會組織管理領域研究與實踐;衛太琰,廣州醫科大學預防醫學專業本科(2018115096)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