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反腐力度自十八大以來明顯增強,取得了比較顯著地成效。政商關系領域目前腐敗事件發生率較高,建立良好的政商關系是對市場經濟進行有效完善的重要條件,與經濟發展具有重要關系。本研究基于預防腐敗視角,從明晰政府權力清單,界定政商界限,打破壟斷,規范市場競爭,預防腐敗制度的進一步完善等方面,較深入地探討了構建新型政商關系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預防腐敗;新型政商關系;體制改革
一、明晰政府權力清單,界定政商界限
權力清單主要是指采用正式的書面形式明確、分解及細化權力歸屬、行使細節、運行方式及監督。按照職能部門的不同將權力分為多種權力類型、子項、實施的法律依據等,使各權力子項都具有明確的法律來源,使權力真正實現公開透明,徹底杜絕濫用權力及暗箱操作等情況。因此,為提高預防腐敗能力應對政府權利清單進一步明晰,使各項權力運行在陽光下,使政府職能徹底轉變。在行政體制改革中政府職能轉變是其核心,對市場活動加強監管。嚴格遵循職權法定原則,將政府管理權力清單理清,基于此對各級政府部門的職責權限進行明確界定,并加強監督,提高職權法定、公開透明的權利運行意識,使濫用職權的情況得到有效避免,保證市場競爭的有序性。在行政審批制度方面繼續深化改革,使政府盡可能減少對微觀事物的管理,經濟活動在市場機制下可實現有效調節,對壟斷性行業取消非行政許可審批等事項的設立審批,需進行保留的應立法后列入行政審批事項,在管理上更加嚴格。并對審批程序進行規范,進入行業的障礙降低,將市場競爭機制引入,使審批效率進一步提高。對壟斷行業全面深化改革,將既有利益打破現有的分配格局,對非公有制企業積極鼓勵參與改革,在政府和社會資本之間建立合作機制。將社會資金引入基礎設施等領域,對進入和退出的社會資本明確其合法路徑,采用規范制度為社會資本預期提供一定的保障。壟斷行業中引入民間資本,可使其主要依賴于政府單一融資渠道的情況得到解決,使民間資本充分發揮出作用,產業競爭力進一步提高。
二、打破壟斷,規范市場競爭
(一)放寬市場準入,打破地區封鎖行業壟斷
企業進入市場的首道門檻就是市場準入,對于市場活力具有關鍵性作用。政府部門目前還對微觀市場主體存在較多的行政干預,過多的各種審批,在體制上對于經濟發展活力的束縛是一個重要障礙。對我國市場準入環境的改善,改革是關鍵,主要是放活,便捷地進入和退出市場。有關部門部署了市場準入、商事登記及企業退出等一系列制度,對政府部門改革的要求更高也更為明確。
(二)維護全國統一大市場,打破行政性壟斷
行政性壟斷主要是指實施公共事務管理職能的組織由行政機關及法律法規授權可濫用行政權力,對排除、限制競爭的具體實施行為,具有復雜多樣的行為表現形式,主要行為有限定交易、部門壟斷、地區封鎖、經營者被強制實施經濟壟斷行為等。與經濟性壟斷行為相比較而言,行政性壟斷具有更嚴重的危害,不只是資源配置效率降低、價高質低、不具有創新性等后果,還利用行政權力對市場壁壘進行設置,對全國形成統一運行的大市場具有一定阻礙作用,影響公平競爭,導致腐敗滋生,政府公信力受到破壞。為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快完善,一定要將行政性壟斷徹底打破。在市場經濟中,資源配置由市場決定是一般規律,應遵循此規律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健全,在資源配置中使市場具有決定性作用并使政府作用得到充分發揮。計劃經濟時期主要是由政府對經濟起到主導作用,改革開放后持續進行的市場化改革將行政性壟斷逐步打破,日益成熟的市場經濟,提高了對反壟斷法的強烈需求。
隨著日益深入的反壟斷法執法工作,應使反行政性壟斷實現常態化,對排除各種濫用行政權力、對競爭進行限制的行為全面打擊,對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產生妨礙的有關規定清理廢除,使營商環境不斷優化,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得到激發,在資源配置中使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得以實現。
(三)改革市場監管體制,維護市場公平競爭
市場監管為實現目標任務,離不開監管體制機制的重要保障,對于市場科學有效的監管具有關鍵性作用。一是對監管政策不斷創新。對競爭政策的地位進行系統闡述,提出在經濟發展中貫穿競爭政策,采用競爭政策對于我國經濟轉型和完善經濟體制具體一定的推動作用。強調基于經濟政策制定競爭政策,成為改革政策制定的一個導向,指引法律法規的完善,積極倡導正能量社會文化。使公平競爭審查制度進一步完善,強調對第三方評估適時適當監管。對于推動產業發展政策進一步明確由選擇性轉向功能性,在產業與競爭政策之間建立協調機制。對政府部門中存在的不公平競爭行為應進行規范,將地方保護和行政壟斷徹底破除。二是對監管機制努力完善。對企業信用監管機制進一步健全,在經濟運行中充分發揮信用的基礎性作用,對于財富創造,用信用對財富進行積累,使企業信息公示制度不斷完善,加強歸集企業信息機制,聯合懲戒信用約束和失信機制進一步健全。三是監管手段更加豐富。對大數據加強監管,應用大數據對“互聯網+監管”進行有效推動,使監管成本降低,效率明顯提高,提高智慧化、精準化監管水平,廣泛應用大數據,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促進大數據信用服務的發展。四是對監管體制進行改革。針對市場監管提出建立運轉高效的體制機制并協調配合,對市場監管體制進行改革,推進綜合執法,加強有關部門之間的聯動。五是加強法治保障。在市場監管中進一步推動法治建設,強調依法依規做事,積極創造法治環境氛圍,對法律法規體系不斷完善,使執法行為得到規范,加強執法監督并使行政執法銜接刑事司法,維護市場的公平競爭。
三、進一步完善預防腐敗制度
(一)健全民主決策制度
在新形勢下,科學化民主化的決策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有效舉措,對決策機制不斷改革完善,使科學民主決策機制不斷健全,充分吸收各方意見,主要涉及決策制度、規則、程序及機構等要素。
(二)健全領導問責制度
行政領導問責制主要是指認定和追究行政領導造成失責行為及其后果有關責任的制度,可有效避免領導干部權力產生異化,使領導干部不斷提高執政能力,激發工作熱情及行政效率的不斷提高。問責行政領導應對行政領導明確責任內容,行政領導擔負的責任主要涉及政治、行政、法律及道德幾方面,我國行政領導的政治責任主要是其行為應與人民的公共意志相符,嚴格遵循黨的政治路線,使政府公共價值定位得到保證。領導行政責任主要是其行為應與公共行政效率準則相符,使政府公益性得到保證。體現在:一是有章可循;二是求真務實;三是體現出美學價值;四是對其他管理方法積極借鑒。在責任追究方式上,領導政治、行政和法律責任屬于客觀責任,而道德責任屬于主觀責任。領導應對自己嚴格要求,在道德層面采取積極主動心態對個人行為進行省察。不僅要懲戒和追究違法失職領導的責任,對領導職責的教育和導向應依法正確履行,有機結合懲惡與揚善,規范問責對象使領導問責制充分發揮作用,起到教育和警示領導的作用。
(三)完善政務公開制度
一是對負面清單制度進行一步健全。政府應結合發展實際,對保密內容范圍進行明確,采用負面清單形式對可能破壞社會穩定、侵害國家安全、導致經濟損害等不利后果加強管理,并對清單內容定期更新,結合具體問題分析,提高管理效率。在保密核查中嚴格規范流程,使保密制度得到完善。
二是對監督制度進一步健全。只有將監督制度健全,才能使政務公開充分發揮作用。政府應定期加強監督,組建監督部門,監督政務公開實現常態化。依法審核需公開內容,并對審核結果詳細記錄,作為年終考核體系中的重要內容。政府應積極引導群眾發揮監督作用,鼓勵群眾監督與其切身利益有關的政務工作。選聘監督人員,建立暢通的監督渠道,舉辦有關座談活動,聽取群眾意見與建議,及時制定整改措施。
參考文獻
[1] 汪建華.包攬式政商關系、本地化用工與內地中小城市的勞工抗爭[J].社會學研究,2017(14).
[2] 李俊東.著力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J].政策,2018(02).
[3] 武強.新形勢下促進非公經濟企業發展的思考[J].內蒙古統戰理論研究,2016(10).
[4] 張文萍.秦利平.促進鄉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之我見[J].寶雞社會科學,2016(03).
[5] 葉靜.中央財政策略與地方政商關系[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17(16)
[6] 廖新和.搶抓機遇 加快我省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J].供電企業管理,2018(06).
[7] 黃鎮東.對工業化和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認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的講話[J].新重慶,2017(05).
[8] 楊衛敏.構建“親”“清”政商關系探析——學習習近平有關新型政商關系的重要論述[J].江蘇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6(12).
基金項目:文章為黑龍江省社會主義學院2018—2019年度重點課題項目“預防腐敗視角下的新型政商關系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HSY201810。
作者簡介:湯麗麗,女,漢族,七臺河勃利人,大學本科,研究方向:政府改革與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