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滟薇
筆者認為,高三文言文閱讀的復習過程中,必須重視文本之“境”,入境則能達,也即文言文閱讀過程中,要重視其語境,能聯系語境、進入語境就能清楚明白地理解文本、讀懂文本,從而進一步解答考題。
情景語境是指語篇產生時周圍的情況、事件的性質、參與者的關系、時間、地點以及方式等。把握情景語境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不同的話語背景、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個人經歷、參與者以及它們之間關系的詞語意義。在文言閱讀中,重視文本的情景語境對判斷并確定關鍵詞語的意義,準確翻譯文言文語句都有重要的作用。
1.在情景語境中準確判定文言詞語的用法和意義。
判斷“加點詞語的解釋”是歷年文言文閱讀題的第一題,在《2018年江蘇省高考說明》選取的四篇例文中無一例外,這類題目的解答方式也比較多,譬如聯系成語推測、結合課內拓展聯想等等,但無論哪種方法,最終都必須回歸文本、進入語境,從詞性到詞義,在具體語境中做判斷。
如 2017年江蘇卷《汪容甫先生行狀》閱讀的第1題“對下列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將四個選項一一回歸文本的語境,其中C選項的“置”是高中文言實詞中的常用詞,在教材中多次出現,如:“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鴻門宴》)”“內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項脊軒志》)”等,義項較多,因此,此處判斷必須重視文本的語境。原文是“性質直,不飾容止,疾當時所為陰陽拘忌、釋老神怪之說,斥之不遺余力。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詩之善,則稱之不置。”大致是說汪容甫的性格、好惡,對當時的一些現象很痛恨,不遺余力地斥責,但是遇到美好的“則稱之不置”,顯然這里的“稱之不置”大概就是“贊不絕口”的意思,因此,可以判定C項中將“置”解釋為“置辦”是不對的,應該是“放棄、棄置”的意思。
2.在情景語境中準確把握古代文化知識。
“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是2017江蘇卷文言文閱讀部分出現的新題型,在《2018年江蘇省高考說明》中已作為考查內容單獨列出。古代文化知識的掌握一方面需要積累,但就“古代文化知識”而言,就包括風俗、制度、官職等諸多方面,即便是“常見”的也已經近乎浩如煙海了,再者,還存在著文化內容的多義、發展的特點,僅憑機械的積累常常會事倍功半,而就高考考查內容看,很大程度上是考查語境中文學文化常識的運用和理解,因此,把握情景語境能幫助考生準確做出判斷。
例如2017年江蘇卷出現的對古代文化知識考查題——“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從題干要求上可以清楚讀到“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也即考查知識點出自文中,同樣作出判斷時也不能完全脫離文本。其中B選項“三代”的解釋之一就是指“曾祖、祖父、父親三代”,但在文章的語境“先生于六經、子、史以及詞章、金石之學,罔不綜覽。乃博考三代典禮,至于文字訓詁、名物象數,益以論撰之文,為《述學》內外篇”中,“三代”應該是指“夏、商、周三個朝代的合稱”。
3.在情景語境中準確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也是高考文言文閱讀的必考題型,在考查的能力等級中屬于 “B理解”等級,即“指領會并能做簡單的解釋”。
江蘇省南京市、鹽城市2016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文言文《李南樓行狀》閱讀中“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的(1)“與人交,洞見底里,審取重諾,尤好面折人過”。
這一畫線句翻譯成“別人能清楚地看清他的內心”更恰當。果然,試題提供的參考答案就是這樣,這一句簡單的翻譯句子,很多同學因為忽視了句子的語境而錯失了理想的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