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生糾紛作為高校管理的核心議題之一,既包括大學生之間的糾紛,也包括大學生與高校之間的糾紛;既包括法律糾紛,也包括非法律糾紛。現今,大學生糾紛頻發,其復雜性與多元性增加了實質化解糾紛的難度。究其原因,在于教育模式的轉變、立法層面的闕漏、高校理念的落后以及大學生自身的心理因素。倘若糾紛不能被及時、有效的實質性化解,必然影響社會主義現代化人才之培養。在糾紛預防與控制制度方面,應當構建一個“三元一體”的過濾機制。具體而言,通過大學生自身能力的提升,將糾紛扼殺在搖籃中;通過高校的管理與服務,將糾紛及時化解,避免糾紛升級;通過完善法律法規與加強司法審查,為糾紛的解決提供最終保障。
關鍵詞:大學生糾紛;市場化;防控;過濾機制
一、新時代大學生糾紛現狀及類型
建國初期,我國高校采用的是統一管理模式,在高校強權的背景下,無論是大學生與高校之間的糾紛,還是大學生彼此間的糾紛,都被“忍而不語”。改革開放之后,尤其步入二十一世紀,我國高等教育的人數及質量都得到了較大的提升,加之新時代民主思想的普及,大學生的三觀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自由、平等、權利等意識顯著增強。雖然在大學生的思想觀念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依舊占據主流地位,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功利主義思想。上述種種因素,導致大學生糾紛現象頻發。較之傳統糾紛形式而言,新時代大學生糾紛呈現出一些全新的特點:一是行為的極端性。較之社會糾紛而言,引發大學生糾紛的問題相對弱化,很多糾紛往往是“口舌之爭”。二是糾紛的專業性。大學生糾紛的專業性與一般糾紛中的專業性不同,這種“專業性”并不一定是基于專業知識,很多都是基于學校這個專業的地域,如《田永訴北京科技大學拒絕頒發畢業證、學位證案》,其中涉及田永的行為是違紀還是作弊、退學處理決定的合法性與合理性、學校是否通過默示的方式恢復了其學籍等 等問題,具有鮮明的高校專業特色。
大學生糾紛繁多而復雜,根據不同的標準可以將糾紛進行不同的分類,這有助于把握糾紛的實質,并為糾紛的化解提供助益。
大學生之間糾紛與大學生和高校之間糾紛:具體而言,一是大學生之間的糾紛。此類糾紛是大學生糾紛最為常見的類型,它貫穿于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等各個方面,通常都是些“瑣碎小事”,糾紛的影響程度較弱。二是大學生與高校之間的糾紛。較之大學生之間的糾紛而言,此類糾紛的影響程度較高,通常表現為畢業證與學位證糾紛、違規違紀處罰糾紛、受教育權糾紛等等,嚴重的甚至可能被開除學 籍,對大學生影響較大。
法律糾紛與非法律糾紛:根據糾紛是否涉及到法律調整,可以將大學生糾紛分為法律糾紛與非法律糾紛。前者常見的表現形式如戀愛糾紛、生活瑣事糾紛等等,并不涉及到法律的調整。? ?而后者,又可以細化為憲法糾紛,如教育權糾紛、言論自由糾紛等;行政法糾紛, 如拒絕辦法學歷、學位證書糾紛等;刑法糾紛,如因采取殺人、投毒等方式解決或制造糾紛等等。
二、新時代大學生糾紛原因探析
新時代大學生糾紛頻發的原因有很多,若以高校作為一個主體,可分為外在原因與內部原因。
(一)教育模式的“市場化”趨向
建國初期,國家對于高校采取絕對的管理模式,高校的經費、學生的工作等各 個方面都由國家統一調配。而隨著改革開放以來,教育模式發生了變化,高等體育在普遍化的同時,收費模式也逐漸興起,民辦高校的出現更是使其具有濃厚的“市場屬性”。交納高額學費的學生期望值,與高校師資、設施等條件難以滿足學生需求的現實矛盾,構成了大學生糾紛的誘因。盡管我國已經出臺了多部與高校有關的法律法規,但通過多年的司法實踐來看,很多規定并不能實質化解糾紛,甚至高校的法律地位都沒有明確的規定。例如,受教育權被侵犯是否屬于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并沒有統一的受理依據。這就導致大學生與高校之間的糾紛,是通過行政訴訟,還是民事訴訟,抑或是根據糾紛的類型采取不同的訴訟模式都是存在疑問的。
(二)新時代大學生糾紛產生的內部原因
大學生糾紛頻發固然有外在因素,但究其本質,是其內部,即高校與大學生自身存在較大的問題,這才是最本質、最核心的原因。
盡管我國一直強調國家為人民服務,但是高校并沒有把自己當成是一個服務者,而是將自己視為一個握有強權的管理者,并沒有尊重并保障大學生的合法權益, 就違反校規校紀的學生而言,高校往往直接采取懲處措施,根本不聽學生的意見。對高校而言,遵循正當程序原則是高校學生管理法治化的基本內容。不給學生辯解機會,這無疑與自然公正(natural justice)原則相違背。此外,高校的管理者過于追求學校的排名、業績等外在因素,而忽略了校內文明、和諧文化環境的構建。
加之大學生還沒有形成健全的三觀,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影響,從而導致心理畸形,思想偏激,甚而引發糾紛。
三、新時代大學生糾紛防控機制之完善
倘若無法良好地防控大學生糾紛,必然會影響大學校園的和諧環境,從而制約高校人才的培養。因此,構建一個完善的糾紛預防與控制機制,便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具體要求是,在過濾機制的統治下,通過大學生自身能力的提升,將糾紛扼殺在搖籃中;通過高校的管理與服務,將糾紛及時化解,避免糾紛升級;通過完善法律法規與加強司法審查,為糾紛的解決提供最終保障。
(一)健全教育體系,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糾紛行為的產生往往起源于不良心理。很多大學生糾紛,尤其是大學生之間的糾紛,都是以個人的負面情緒為起點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及時消解大學生的不良情緒,避免負面情緒的累計,是從根源上化解糾紛的因應之策。為此,應當在大學生教育的過程中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科學文化建設,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其實,在現有教育體系中,已經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等內容,只是這些可能得內容過于僵化,沒有辦法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實質性影響。因此,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與心理健康的水平之關鍵在于如何將現有教育體系從應然向實然轉化。
(二)完善教育法律法規建設,跟進司法審查技術
依法辦學是高校運行的基礎與核心所在。完善的規則體系是構建法治化的學生管理體系的基石。由此觀之,完善相關教育法律法規,為大學生糾紛防控機制的運行提供制度支持迫切而必要,既需要明確高校的管理界限,也要使高校的權力運行有法可依,有據可循。在司法審查方面,我們要注意到,大學生糾紛與很多社會糾紛不同,它大多是在校園這一相對安謐的環境中產生的,從影響程度來看,往往不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如果不涉及到行政法或刑法等法律部門,筆者是不傾向于通過法律途徑解決糾紛的。但是,對于大學生與高校之間的糾紛,司法審查的必要性便體現了出來。在這里,需要妥善處理司法審查的介入邊界問題,一方面要給予當事人充分的救濟,避免高校成為違法的保護傘。另一方面,又要尊重高校的自主管理權,避免司法的過度介入。為此,可以根據高校決定對學生的影響程度進行類型化處理:對于開除學籍等嚴重影響學生受教育權等行為,可以提起行政訴訟。而對于警告等輕微的行為,則最大程度上尊重高校的自我判斷,將其排除于訴訟的范圍之內。
參考文獻
[1] 上海一大學生因戀愛糾紛 先潑酸再捅殺前女友被捕[DB/OL].騰訊網,https://new.qq.com/cmsn/20160725/20160725032505,2019-04-12.
[2] 中國法院網[DB/OL].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4/12/id/1524355.shtml.
[3] 王秀彥.大學章程視野下的高校校方與學生糾紛解決機制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02):2.
[4] 申素平,陳瑤.美國高校學生紀律規范及糾紛解決機制探究——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為例[J].中國高教研究,2015(11):74.
[5] 參見人民網[D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8/0103/c416126-29742944.html,2019-04-12.
[6] 馬煥靈,馮景波.高校學生紀律處分糾紛發生機制辨析[J].現代教育管理,2010(09):55.
[7] 李志清.高校學生民事糾紛的人民調解機制[J].當代青年研究,2015(06):71.
[8] 楊雪冰.構筑化解高校與學生糾紛的完善機制[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4):94.
[9] 學校雖然不是國家行政機關,但卻擁有一定的教育管理權,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二十一條規定:“國家實行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制度,經考試合格的,發給相應的學歷證書或者其他學業證書。”這具有相當濃厚的行政職權特性。
作者簡介:郭帥(1992.07- ),男,遼寧撫順人,北方民族大學,碩士,研究方向:民族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