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金華
福建省福州市永泰縣霞拔鄉下園村境內有“一寨九莊”,這個由黃氏家族六代子孫營構的鄉村聚落,因為構造精美、文化內涵深厚、保存完整,近年來聲名鵲起。但是,從這里走出的一位人物,卻因其一生淡泊名利、低調行事而鮮為人知。
他鐵血抗日。作為黃埔軍校優秀畢業生,他參與了包括“八一三”淞滬會戰在內的抗戰初期最激烈的幾場血戰,出生入死,傷痕累累。
他功勛卓著。在1949年渡江戰役中,擔任南京江寧要塞炮臺總臺長的他,率部陣前起義,不發一炮,迎接解放軍的到來,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
他一生愛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轉入湖北黃石一家大型企業工作,矢志不渝技術報國。風燭殘年仍堅持授課,直到去世時案頭上還有未批改完的卷子。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為他頒發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這枚金光閃閃的徽章,是對這位抗戰老戰士最好的褒獎,也是對他高尚英靈的最好告慰!
他叫黃端,是永泰縣近代以來走出的首位“將軍級”人物。
少懷報國心
“凡有熱血的炎黃子孫,莫不發憤圖強,立志振興華夏?!?/p>
黃端,1911年出生于霞拔下園“一寨九莊”中的容就莊。莊前,依風水堪輿原理建有牛角樓,黃氏家族在這里開設私塾、書齋,族中子弟悉數在此開蒙讀書。
幼年黃端在這里度過了最初的學習生涯。他聰明好學,詩文過目不忘,鄉傳其能一目數行,贊為“神童”。黃端13歲畢業于毓英小學,后入福州求學,先后在省立二中、省立一中、理工學校學習,完成了初高中學業。1931年,他在省公路局第二測量隊當測量員,月薪40元,這在當時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彼時,軍閥混戰,強敵環伺,中華民族內憂外患。目睹和親歷了民族的孱弱和苦難,少年黃端在筆記里寫下“凡有熱血的炎黃子孫,莫不發憤圖強立志振興華夏”的誓言。他從一位來自西康(今四川)的同學處了解到大涼山的窮困后,曾決定到那里工作;后又結識了一位新疆籍同行,他又夢想去建設新疆。因此,他自取“建藩”為號,立誓建設邊疆,為祖國建立強大的屏藩。
1933年,黃埔軍校在福建招生,黃端聞訊后,毫不猶豫地報了名,放棄了那份令人羨慕的工作,成為黃埔第10期炮科學員。
鐵血赴疆場
“這是血肉筑成的城門啊?!?/p>
1937年8月,日寇入侵上海,淞滬會戰爆發,剛從黃埔軍校畢業不久的黃端隨71軍88師急赴前線參戰。
淞滬會戰的慘烈,親歷過的軍人都有極深的體會。李宗仁曾這樣評價:“淞滬會戰,是我國抗戰八年,犧牲最大、戰斗最慘的一役……在中華民族抵御外侮的歷史上,鮮有前例。”
88師裝備的是德國炮械,炮擊要靠目測和數學計算。黃端數學很好,并得益于測量員經驗,炮彈命中率很高,每次戰斗戰績顯著。為了便于觀測,黃端和他的炮隊總是前出到距前沿陣地千余米的地方,由于距離太近,他們的炮位也成了日寇炮火覆蓋最密集的區域。無數次,炸彈在炮位旁炸開,把掩體炸飛、炸塌,身邊的戰友一個個戰死,血肉模糊、慘不忍睹。幸免于難的黃端爬出掩體,又挪動炮位繼續戰斗!
淞滬會戰結束后,黃端隨部隊西撤。不久,又投入到同樣慘烈的南京保衛戰中。在淞滬一戰中損失慘重、來不及補充兵員的88師,負責守衛中華門一帶,與日軍展開了激烈的拼殺。只要日軍一擁入中華門內城,就會被守軍以白刃戰逼出城外。僅1937年12月12日這天,日軍七進七出都沒成功,在中華門城下橫尸累累。
惱羞成怒的日軍在這塊彈丸之地傾瀉了大量的彈藥,炮聲隆隆,彈雨紛飛,黃端的耳朵就是在這場戰斗中被震聾的。他和戰友們殺紅了眼,立誓要與日本鬼子血戰到底。然而,12月12日,南京保衛戰總指揮、南京衛戍司令長官唐生智卻下達了撤退命令,黃端和其他守軍離開陣地撤防。13日凌晨,日軍才爬上無人防守的中華門。
關于這場戰斗,史料中有這樣的評價:“中華門戰斗中,中國守軍以一個多團的兵力,挫敗了日軍一個師團的進攻,寫下了南京保衛戰中悲壯的一頁!”這場戰斗,守軍的勇猛頑強,甚至讓以兇殘著稱的日軍第6師團師團長谷壽夫(戰后被遠東軍事法庭判處死刑)都感到害怕。史料中有這樣的描述:“當看到中華門久攻不下,部隊一批一批倒在血泊中,他(谷壽夫)曾懷疑自己的指揮能力,也懷疑第6師團的戰斗力,甚至想剖腹自殺?!?/p>
接到撤退命令后,黃端下令將炮械拆解,吊下城門,沉入江中。追隨黃端的一位勤務兵找來一根圓木,兩人合力抱著圓木渡過了江。
1980年,黃端再次來到南京,看到中華門依舊巍然屹立時,他撫摸城門,百感交集地對陪同前來的子女說:“這是血肉筑成的城門??!”
撤出南京城后,1938年5月,黃端又參加了蘭封會戰,阻擊日軍土肥原賢二師團的進攻。蘭封一帶地域開闊,幾乎一望無邊,沒有掩體掩護,戰斗打得異常慘烈。好幾次,日寇的炮彈就在身邊爆炸,戰友一個個被炸身亡,黃端頭部也負了傷,但他仍堅持指揮戰斗,勝利完成了挺進任務。
戰后,有研究報告指出:“在蘭封戰場的日軍第14師團(即土肥原師團)的重炮力量,已經超過了當時200萬中國軍隊重炮力量的總和;在蘭封戰場上,日軍擁有統治力的炮兵火力,是中國軍隊的幾十倍。”力量對比如此懸殊,也讓黃端痛感中日雙方在軍事方面的差距,于是下決心繼續學習軍事。88師師長親自為他寫了推薦信,黃端先去零陵炮校學習,后又去陸軍大學繼續深造,畢業后留校任教官。
大義迎解放
“我的炮口,絕不能對著自己的同胞?!?/p>
1949年,中共中央軍委決定,以百萬大軍發起渡江戰役,奪取國民黨的政治經濟中心南京、上海等,吹響向全國進軍的號角。
此前,黃端已調任南京江寧要塞司令部參謀主任兼江寧要塞炮臺總臺長。江寧要塞位于南京北郊下關區獅子山上,炮臺居高臨下,是扼守南京江岸的重要門戶,對渡江的解放軍來說,這個炮臺的威脅不容小覷。為此,渡江戰役總前委領導陳毅決定派已投誠的黃端黃埔同期同學裴先章(解放后曾任四川省政府參事)先行渡江,勸說黃端起義。
有關這段“策反”的歷史,《黃埔》雜志1994年第2期刊發的《裴先章緬懷陳毅元帥》一文有較為詳細的記載。文章寫道:“裴先章和黃端見面就說:‘我從解放區來,看來大局已定,人心所向……黃一聽裴與共產黨已經有所接觸,便急切地問:‘那該怎么辦才好呢?請兄長出個主意吧。裴見黃思想已經動搖,便把見到陳毅的事說了,并強調只有起義才是明智的做法,此外,別無選擇。黃端是個明白人,表示要擇善而從,倒向人民。裴即告訴黃在臨戰時不要向過江的解放軍開火,相機率部起義。黃一口答應……裴讓黃把炮臺的人員及武器裝備設施等登記造冊,準備接受人民解放軍的改編。”
有關黃端的“明白”,他的子女回憶:“抗戰勝利后,看到蔣介石政府接收大員胡作非為、‘五子登科,父親十分看不慣,深感國民黨政府沒有前途。而從解放區傳來的消息,卻是政治清明,百姓擁護。兩相對照,父親認定得民心者得天下,由此多了對共產黨的向往,也對內戰深為厭惡?!?/p>
“我的炮口,絕不能對著自己的同胞!”黃端說。
實際上,在解放軍策反黃端的同時,國民黨方面也在爭取黃端。黃端的女兒黃慕渝回憶說:“當時,國民黨軍曾派出專機,又是許愿又是脅迫,指名要父親撤離,但都被父親拒絕了。”
矢志報祖國
“我們一家五口人都活著,還有什么比這更好的。”
1949年后,黃端參加了全國軍政大學教官考試,獲得第一名。組織上決定安排他到軍事院校任教,這正是人盡其才。
出人意料的是,黃端婉拒了組織安排。他認為,自己是工科出身,有一技之長,和平時期投身祖國建設,更能發揮他的專長。在他的堅持下,組織上同意他到一家冶金建設企業工作,擔任工程師。重拾舊業,黃端同樣游刃有余,僅在長沙冶金基建工程中,他就提出360多條合理化建議,全部被采納,為國家節約了大量的建設資金。
戎馬半生,傷痕累累。除了頭部負傷外,黃端的胸部也曾被炮彈嚴重沖擊,落下病根。新中國百廢待興,黃端也一刻不停地忘我工作,過度勞累引起舊傷復發。有一天,在工作崗位上,他大口咯血,同事看到后,臉都嚇白了,趕緊向領導匯報。經檢查,是肺部因傷造成的淤血引發的,已經非常嚴重,當地醫院無法治療,組織上派人將黃端送到上海南洋醫院。動手術時,取掉了幾根肋骨,才把肺部淤血完全清除。
“文革”開始后,黃端一家受到沖擊。1974年,一個偶然的機會,黃端在報紙上看到,他的一個老上級擔任了南京市的領導。當天,他就給這位領導寫了封信,訴說自己的遭遇。領導接到信件后,馬上派人了解情況,恢復了黃端的工作,子女也一一落實了政策。
在子女眼里,父親黃端是個十分豁達儒雅的人?!拔母铩甭潆y,女兒慕渝每每覺得委屈、氣憤時,黃端便安慰說:“想想我那些犧牲的戰友,想想那些為革命作出巨大犧牲的老前輩,我們這些苦算得了什么?一家五口人好好地活著,還有什么比這個更好的?”
落實政策后,黃端更加努力地工作。即便離休以后,看到企業技術人才奇缺,他還不顧家人勸阻,決定為企業員工授課,培養技術骨干。黃慕渝記得,父親每天都要拄著拐杖,顫顫巍巍地到工廠上課,分文不取。直到去世時,他的案頭還堆放著沒有批改完的試卷!
真情盼統一
“請把我葬在家鄉巴留山上,面對東方大海,可以遙望臺灣?!?/p>
黃慕渝告訴記者,除了全力參與祖國建設外,她父親晚年最牽掛的還是祖國統一。他曾多次投書中央,并呼吁在臺黃埔同學、舊部,要為祖國統一共同出力。“欲行又遲遲,村口遇鄉人;借問君何往,茫茫海那邊?!边@首題為《夢中吟》的詩,是老人去世前一個月寫的,表達的正是對昔日家鄉的思念、對同學的思念,以及對祖國統一的渴望。
黃端平時言語不多,很少提及自己的往事。很多時候,只有當黃慕渝纏著要他說時,他才會吐露一點。黃慕渝告訴記者,父親給他們姐妹唯一的囑咐,就是在他百年之后,將他葬在故鄉福建永泰的巴留山(即霞拔鄉南坑嶺)上。老人說:“這個地點好,在山峰上,面對東方大海,可以遙望臺灣。我生前看不到祖國統一,死后就讓我望著臺灣吧!”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1962年,同盟會元老于右任先生在臺灣寫下的這首詩,曾令多少人老淚縱橫!而黃端的這一席話,拳拳之心,同樣令人動容!
1983年,黃端走完了他傳奇的一生。遵照遺囑,老人被安葬在故鄉巴留山上。戎馬半生、漂泊一生的老戰士,終于魂歸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