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丹 楊榮
摘 要:心理疾病污名是指個體在社會互動中對心理疾病患者存有的負面評價、消極情感體驗和歧視。心理疾病污名是影響大學生正確面對心理知識、正視心理問題、尋求心理幫助的重要因素,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帶了不良影響。
關鍵詞:大學生;污名;心理疾病污名;隱匿污名
社會變革的不斷深化和社會競爭的持續加劇大大增加了人們心理失調的概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建設、心理咨詢中心建設和心理健康課程建設等方面積極投入,但在實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持“我心理很健康,不需要上心理健康課”觀點的大學生大有人在,大部分大學生對本校的心理咨詢機構不熟悉[1],需要心理幫助但不主動求助的大學生比例很高,只有少數學生選擇主動求助[2]。這些現象使得大學生對待心理健康課程的態度不夠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顯著,更糟糕的是給學校心理危機干預帶來了很大的困難。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心理疾病污名的存在。
一、心理疾病污名的概念
“污名”一詞最早源自古希臘,指刻在或烙在人身上的標記或符號,表明此人有行為或道德缺陷,人們會因此拒絕和回避他們。污名是一種常見的社會心理學現象,是刻板印象、貼標簽、偏見和歧視的復雜結合體。被污名者具有不受社會歡迎的負面特征,比如罪犯身份、身心缺陷或者不符合規范的言行舉止等,污名導致其價值受損、被群體排斥。公眾會形成對被污名者的刻板印象,并以偏見、歧視等反應對待他們,并引起一系列的負面情緒和行為反應[3]。心理疾病污名是污名的一種,指個體在社會互動中對心理疾病患者存有的負面評價、消極情感體驗和歧視[4]。由于心理疾病患者在情緒、認知、行為等方面出現功能失調,但大多數公眾不具備專業的知識儲備,不了解各類心理疾病之間的癥狀差異和嚴重程度,而是統一看成是神志不清的、不可預測和不可控的、具有潛在暴力危險或安全隱患的。所以相較于生理疾病,人們對待心理疾病者的態度會更加嚴苛,更易產生負性評價。這種對心理疾病患者的消極刻板印象會導致大眾對心理疾病患者更大的恐懼、憤怒、逃避、社會距離疏遠、偏見和歧視,并且即便患者在疾病癥狀得到控制之后的恢復期,污名的負面作用也會持續存在。
二、心理疾病污名的分類
按照污名來源心里疾病污名可以分為公眾污名和自我污名。公眾無名指公眾根據污名對被污名者做出的一系列反應。公眾傾向于將心理疾病與“危險的”“破壞性”“糟糕和壞的”等負面評價聯系起來。公眾污名使得受污名者在生活各方面受到歧視,還會使其家人、朋友受到連帶污名的影響[5]。個體會將污名進行內化,形成自我污名,被污名者將公眾對心理疾病的刻板印象內化,將偏見、歧視和負面評價轉向自己,表現為自責、自我貶低、社會退縮和負面情緒等,甚至自暴自棄、行為退縮。自我污名會讓被污名者體驗到強烈的刻板印象威脅和污名壓力,他們可能會對心理求助感到羞恥,對親人和朋友隱瞞病情等。
根據污名是否能夠被意識到可分為外顯污名和內隱污名。外顯污名指的是個體意識得到的、可控的污名。外顯污名通過自陳式問卷或量表測量,它容易受社會稱許性影響,有時候反映出的是個體認為應該如何而非實際如何的行為,從而低估污名程度。由于現在的社會越來越貶損公開貶低、排斥和歧視心理疾病患者的行為,外顯污名會被個體有意識的控制,偏見和歧視變得更加隱蔽和難以覺察,通過外顯污名測量的結果不再能夠反應一個人真實的態度和想法,心理疾病的內隱污名被提出來。內隱污名指難以被自己和他人察覺的與心理疾病相關的想法,它潛在地調節個體對心理疾病的消極觀念和行為。內隱污名反映的是無意識的消極態度和行為反應,且這些反應具有自動化的特點,研究發現內隱污名是普遍存在的,公眾對心理疾病不僅存在自動化羞恥反應,還存在自動化恐懼反應。
三、心理疾病污名的影響
污名效應對被污名者的負面影響是不言而喻的。污名對被污名者的應對方式、自尊、學業成績和健康等各方面都會產生消極影響[3]。污名情境下易出現身份威脅,被污名者用各種方式應對身份威脅,但依然會出現傷害自尊、放棄努力、增強偏見反應等不良結果。心理疾病污名的存在致使心理疾病患者不得不面對疾病和污名的雙重壓力,污名的存在阻礙了患者的求助行為[6]。為避免歧視,被污名者會通過隱瞞情況和不接受治療來回避公眾污名,而自我污名會導致其自尊喪失、自我價值和自我效能感受損、治療依存性變差,并可能出現逃避社會交往的行為,但回避社交會導致社會適應能力降低,進一步加劇公眾污名造成的損害[5]。公眾污名和自我污名相互作用會增大污名的消極影響,加重個體尋求心理幫助的心理負擔,使其更加諱疾忌醫,大學生對心理咨詢行為存在不同程度的污名,大學生不愿意參加心理咨詢,絕大部分大學生是因為怕被誤解“有病”[1]。劉雪冰的研究表明對大學生心理求助意愿影響最大的是心理疾病污名[7],其次是心理咨詢信任度。大學生正處于半成熟半幼稚的成年早期,他們自尊心高,自我體驗敏感而不穩定,他們希望得到認可,希望被群體理解和接納,害怕在公眾面前丟臉。大學生的這些特點可能讓他們對污名現象更加敏感,會更加小心謹慎地對待心理知識、心理困擾和心理求助行為。但對于大學生來說,心理問題頻繁出現但又缺乏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獲取科學的心理學知識的能力,主動尋求專業心理幫助成為他們解決問題應對危機的重要途徑。大學生的心理求助意愿被污名效應抑制,它降低了大學生的自尊和價值感,也掠奪了其自我發展和成長的機會。
污名效應的影響不僅表現在形成心理輿論氛圍,對被污名者產生心理威脅,從而影響其心理和行為。比如有些大學生認為只有心理有問題的學生才需要上心理健康課,認真學習心理知識的行為被污名化,心理求助行為也被等同于“有病”,上網查找心理知識需要偷偷摸摸等。污名效應的影響還表現為隱匿污名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因為污名給被污名者帶來了各種負面效應,對于一些能夠隱匿的污名,被污名者為了避開可能的消極評價和群體拒絕等負面影響,可能會采取保守污名秘密的行為[3]。由于可以隱匿自己的污名,被污名者能夠避免將自己暴露在公眾污名情境之下,避免遭受偏見和歧視,這樣被無名者似乎可以以“正常”的形象進行與他人生活和交往,但是隱匿污名被發現的可能性是存在的,這種潛在的可能性會使得隱匿污名的人面臨更大的心理壓力和挑戰。隱匿污名對被污名者的認知、情感和行為有顯著的影響。隱匿污名者在人際交往中,會對污名情境更加敏感,出現更多的壓抑自己和投射性行為反應。他們在社交當中因為要隱匿污名會有更多的消極情緒體驗,如無助、焦慮、無望、低自尊、抑郁、孤獨等,甚至會出現回避社交的傾向。隱匿污名者一方面擔心被發現,一方面在巨大的心理壓力下又對揭示污名存在一定的渴望,他們只能根據具體情境在隱匿污名和揭示污名中飽受煎熬、艱難抉擇。
可見,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心理疾病污名不僅表現為對心理疾病患者的污名,也表現在對心理教育、心理咨詢、心理測評、心理治療等活動的污名上,其不良影響主要包括:(1)影響部分大學生對心理健康課程和心理知識的態度,阻礙了大學生知識獲得和心理成長,影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2)影響學生的專業心理求助行為,隱瞞和否認自己的心理問題,不利于學生的身心發展,阻礙了學校有效的心理危機干預工作。(3)隱匿污名會加重學生在心理咨詢和治療期間的心理負擔,不利于學生的心理康復。心理疾病污名感的存在是影響大學生端正心理健康知識學習態度和尋求專業心理幫助并堅持治療的深層次原因,也是改進高校心理健康課堂內容,增強高校心理咨詢機構效能,有效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點。
參考文獻
[1] 秦向榮,馬瑩.大學生專業性心理求助的現狀及思考——基于上海市1139名大學生的實證研究[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4.6(2):92-96.
[2] 李鳳蘭,周春曉,董虹媛.面臨心理問題的大學生的心理求助行為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6,8(6):72-79.
[3] 張寶山,俞國良.污名現象及其心理效應[J].心理科學進展.2007.15(6):993~1001.
[4] 王曉剛,尹天子,黃希庭.心理疾病內隱污名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12,20(03):384-393.
[5] 馮寧.大學生心理疾病污名概述[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8,20(10):124-127.
[6] 余青云,張海鐘.污名對大學生心理求助行為的影響[J].社會心理學,2009,24(9):404-408.
[7] 劉雪冰.90 后大學生心理求助意愿實證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8,5(46):227-228.
作者簡介:范丹(1990.02- ),女,湖北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