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
我在讀青島市城陽區黃玉鳳女士創作的《山溝溝的別樣年華》散文作品時,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她的人,還有她生活與工作的棉花村。
我第一次去棉花村是幾年前的事了。在沒去棉花村前,我不知道棉花村。但事出偶然,雨樺2000年在新疆《伊犁河》雜志5期上發表的《日子》中篇小說里有個棉花村。當然雨樺小說中的棉花村是虛構的,與黃玉鳳生活的棉花村不同,兩者沒有相關性。雖然黃玉鳳本人比她創作的文學作品更能吸引我,可我們是通過文學作品相識的。
幾年前我在編青島市城陽區文聯的內刊時,計劃與區教育局聯合出一期教育系統文學作品專刊。教育局下發了通知,收到了大量來稿。黃玉鳳的稿件在其中,文筆嫻熟,刊發了。隨后她約我去棉花村做客。當時我特別忙,雖然相隔只有幾十里路,但約定的時間一拖再拖,拖延了半年后,才與在教育系統工作的幾位友人前往。
黃玉風早早地在棉花村路口等我們了。雖然是初次見面,卻沒絲毫陌生感,親近有加。她的熱情足以融化冬天的冰雪,又何況是在陽光燦爛的五月相聚呢!
那次黃玉鳳好像是約我們到棉花村看櫻花的。雖然青島的櫻花很多,但此前我對櫻花如同過眼煙云,沒有關注過。我對櫻花的一知半解應該是在學生時代讀了魯迅創作的《藤野先生》散文作品后。那篇《藤野先生》散文是魯迅于1926年在廈門大學時寫的回憶性散文。他在文中回憶了在日本東北大學的留學生活,表達了深切懷念之情;文中也贊頌了藤野嚴九郎先生辛勤治學、誨人不倦的精神及其嚴謹踏實的作風,特別是他對中國人民的誠摯友誼;文中同時還表現了魯迅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魯迅寫的是日本的櫻花,而我寫的是青島棉花村的櫻花。魯迅作品中寫的是日本學者藤野嚴九郎先生,而我寫的是青島城陽區黃玉鳳女士。我猜測黃玉鳳邀請我們到棉花村看櫻花應該是想介紹棉花村的美景,或許是有意向外界宣傳棉花村。
因為我去棉花村看過櫻花,所以對棉花村有了印象。
我還沒讀黃玉風創作的《山溝溝的別樣年華》散文作品,就感覺到了作品中是寫棉花村的事與景。
黃玉鳳在《山溝溝的別樣年華》作品的第一段寫:
這是一條連綿不斷被野花綴滿的山谷,姿態各異的巖石凸出在野花層上,兩片對稱清澈的小湖蕩漾在山谷之中。遠遠望去,仿佛是一位美麗的女子如笑入眠靜躺在天地之間。美女的裙帶上點綴的別墅及四合小院折射出她別樣的美。這就是生我養我的家鄉——棉花村。
這段文章介紹了棉花村的外部自然環境。寫了山谷的野花,寫了石頭,還有山谷中的湖。特別是把別墅與四合院描寫得恰到好處。別墅與四合院體現出棉花村與別的村莊不同,有著別樣風情。然后筆鋒一轉說:這就是生我養我的家鄉——棉花村。文章前面的描寫證明了棉花村地處山谷中,山谷的景色非常美。
黃玉鳳在《山溝溝的別樣年華》作品的第二段寫:
棉花村被譽為全國最美休閑鄉村。
雖然這段文章只有一句話,但這句話非常有權威性。全國最美休閑鄉村與普通鄉村是不同的。普通鄉村隨處都有,全國最美休閑鄉村少得寥寥無幾。
棉花村在2016年被農業部評為最美休閑鄉村后,又在2017年被住建部評為美麗鄉村示范村。住建部與農業部先后在經濟發展、鄉村建設方面給予了棉花村高度肯定。這證明了棉花村與別的山村不同。更證明了第一段文章對棉花村優美的描寫不失真,沒有夸張性。
黃玉鳳在《山溝溝的別樣年華》作品的第三段寫:
相傳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趙氏從云南遷至即墨城西瑩上,又遷此地定居。據老年人講,明末黃家善的后代二世孫,從即墨遷此看管黃家瑩地逐成小莊園,簡稱小莊。清末又有王氏從紙房村遷此入籍。其余如仲、孫氏等分別從不同地方遷此定居。因村處在山花綿延的山澗中,故名“綿花”。后演化為棉花。
這段文章介紹了棉花村的由來。經過作品介紹,讀者知道村莊形成的年代,發展過程。讀這段文章能感覺到作者對村莊的衍變是熟知的,或許在創作之前,為了準確記述村莊形成的年月,查閱了相關資料。
黃玉鳳在《山溝溝的別樣年華》作品的第四段寫:
棉花象征著浪漫,代表著溫暖。成長在浪漫又溫暖的家鄉,喝著家鄉清泉水長大的我,描述過祖國的大好河山,卻未曾墨染過心愛家鄉的點點兒好,如同沒對父母說過一句‘我愛您的話一樣。我心里愛著,卻羞于開口。當我要把家鄉的變化墨染于紙上的時候,不知為什么眼眶里卻浸滿了淚水。
這段文章寫出了作者對家鄉的心情。雖然家鄉環境很美,但作者卻沒寫過贊頌家鄉的一點點文字。
文章中“當我要把家鄉的變化墨染于紙上的時候,不知為什么眼眶里卻浸滿了淚水。”這句話,體現出了作者的身份。雖然沒寫作者是從事何種職業的,但潛意識的證明不是工人,也不是農民,應該是知識分子。不管是農民,還是工人都不可能這么傾訴對家鄉的感情。這并不是說農民和工人對家鄉沒有感情,而是不可能用這種含蓄方式表達。這種充滿文學底蘊的表達方式是思想的升華,語句的錘煉,有著間接性,不是直接表達。
黃玉鳳是中共黨員、高級教師、大學本科、并且被評為青島市學前教育先進個人。她還愛好文學創作。目前是中國詩歌學會會員,青島市作家協會會員。作品先后在《山東教育》《吉林教育》《遼河》《齊魯文學年展》《北極光文學》《西部散文月刊》等多家刊物發表。論文獲全國基礎教育一等獎,小說獲得了青島市改革開放四十年征文二等獎。
因為她有深厚的文學功底,所以在這段對家鄉贊美筆法的運用中有了創新。
這段文章也寫出了作者的心情。作者激動得眼眶里溢出了淚水。
黃玉鳳在《山溝溝的別樣年華》作品的第五段寫:
魯迅先生說:“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這段文章只引用了魯迅的一句名言。這是一句眾人皆知的話。作者引用這句名言是想說明家鄉的路。
那幺這是一條怎樣的路呢?
黃玉鳳在《山溝溝的別樣年華》作品的第六段寫:
兒時記憶里家鄉是閉塞的小村莊,與外界相連的唯一通道就是那條10多華里的蜿蜒小山路。這路是祖祖輩輩們用腳印踩出來的。那時不能稱為路,應該稱為“小道”。村里人趕集、走親戚、種田、孩子上學等一切外出都是用雙腿,步量這條蜿蜒的小路。每到下雨之際,山路泥濘的更是無從下腳。它承載著棉花村幾代人的心酸往事。
這段文章寫了作者童年時對家鄉的記憶。文章中主要寫了村莊通往外界的路。并且寫這是棉花村唯一與外界相連的路。
那時沒有交通工具,進出山村全是步行。這段文章的描寫與第五段引用魯迅的名言“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緊緊相扣。
文章第六段寫了兩種文意。第一種是棉花村通往外界的路不像路,如同人們在荒野中踩出的“小道”。第二種寫的是生活之路,人類繁衍之路。
黃玉鳳在《山溝溝的別樣年華》作品的第七段寫:
姐姐常講她們種地的事情。當時生產隊里不管男孩,還是女孩,只要一退學,都要到生產隊勞動。十五六歲的小姑娘也要跟著男人外出勞動。有一次割小麥時,鄰家小姑娘的月經初潮了,小姑娘被這突如其來的變化嚇得直流眼淚。姐姐們將各自的套袖給小姑娘用來止血。下午回家的路上,男人們推著載滿麥子的木車。女孩們在前面老牛似的拉車。夏天的臉說變就變,還沒進村,雷雨交加,無從避雨。他們冒雨往村里趕。血水拌著雨水從小姑娘的褲腿里流下來,血與水就這樣無情地浸入小路中。每當說到這種事時,姐姐不乏感嘆地說:“現在的生活多好啊!”
這段文章記述了棉花村人一段工作歷程。不管是男,還是女,只要不讀書了,離開學校了,別無選擇,只能到生產隊參加集體勞動。這是失去理想色彩的勞動。
文章中通過姐姐地講訴,寫了棉花村割麥子時的一件往事。這件事詳細講了一個女孩來初潮時的經歷。通過女孩的生活經歷來證明當時勞動環境的惡劣,條件的艱苦。體現出了棉花村人吃苦耐勞的精神。
黃玉鳳在《山溝溝的別樣年華》作品的第八段寫:
崎嶇的小路不但阻礙了村民的出行,更影響了村里男青年的婚姻。村里的姑娘想方設法嫁到外村去,外村的姑娘又不愿意嫁到村里來。外村來的媳婦,也經常因生活困苦鎖緊眉頭。更為可怕的是在20世絕80年代初,山路上發生了兩次殺人案件,一時間外出上學的女生紛紛退學,男生不敢獨自走山路。本來需要知識拯救的山村,因此失去了改變機會。
這段文章中寫了兩件事。第一件事寫了生活環境不好,男青年找不到對象,而女青年又嫁到外村去了。這件事看上去是婚姻問題,實際是說村里人在向外流失。如果流失的人多了,在村莊居住的人少,或成了空村,村莊還能存在嗎?這個問題關系到棉花村是否能繼續存在的問題。
第二件事寫在山路上發生了殺人案件。因為發生了殺人案件,驚恐之時,學生不敢外出讀書。不讀書就學不到知識,沒有知識就無法發展。這樣會讓棉花村更加封閉,封閉是沒有出路的。
黃玉鳳在《山溝溝的別樣年華》作品的第九段寫:
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作為一個四面環山的小村莊,山嶺薄地,土地貧瘠,種糧食是喂不飽人們肚子的。人們為了生計披星戴月地到遠山割草拾柴,曬干后,用木車送到百余里之外的即墨大集換點兒糧食充饑。砍伐的大樹用木車推不動,人們就燒成木炭,運送到集市變賣。這樣的濫砍濫伐并沒有改變山村貧窮狀況,而且是越來越窮,近山還成了不毛之地。
這段文章寫了山村整體生活貧窮狀況和人們采取維持生計的方式。 人們隨意砍伐樹木,毀林種田,想多打糧食,讓生活富裕起來。可收效甚微。不但沒有解決貧窮,連吃飯條件都保證不了。飯是維系生命的最基本元素。人們為了維系生命只好加大砍伐樹木的力度,從而造成山的荒蕪。雖然樹木被砍伐了,但并沒改變山村的貧窮。出現了惡性循環。從而證明那句“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話,在某些環境中是沒有道理的。
可以理解為,山也好,海也罷,如果不合理保護,適度開發,進行后續資源儲備,就會適得其反,失去應有的作用。
黃玉鳳在《山溝溝的別樣年華》作品的第十段寫:
突然有一天,那個從沒間斷給山村傳遞信息的郵差帶來了好消息,《人民日報》在頭版頭條刊登了“想要富、先修路”的文章。村領導抓住機遇,征得上級政府部門大力支持,為時兩年的修路工程開始了。通路那天,山村沸騰了,村民們放起了鞭炮、敲起了鑼鼓,慶祝祖祖輩輩夢寐以求的寬闊馬路通車。隨即自行車、摩托車替換了雙腿。山村里各種無污染廠房拔地而起,水果源源不斷銷往山外。棉花村變了,昔日“樓上樓下,電燈電話,蘋果碰著頭,看電影坐炕頭”的笑談變成了現實。
這段文章反映了改革開放的好政策及引導人們認清致富的出路。如果想致富必須有好的交通環境。村領導看見報紙上的信息,茅塞頓開,抓住了國家改革開故的好時機,組織各方力量修建了村莊通往外界的公路。公路提高了運輸能力,引來了外資。村莊里建成了許多沒有污染的工廠。村莊里的水果也順暢的銷售出去了。
經濟發展了,人們的生活也發生了變化。從前在山村通往外界的小路上是步行的人們,而現在公路上來往的是自行車、摩托,還有轎車。以前人們理想中的:樓上樓下,電燈電話,蘋果碰著頭,看電影坐炕頭……的生活暢想,變成了現實。
反映出人們生活得到了徹底改變。
黃玉鳳在《山溝溝的別樣年華》作品的第十一段寫:
如今寬闊的馬路早已變成了柏油路,政府配備的客運公交車,接孩子們讀書的校車,還有私家轎車等,往來村莊與外界之間。村里男青年的婚姻再也不用發愁了,從前是村里的姑娘紛紛外嫁,現在是村里的姑娘不愿意外嫁,外村的姑娘還想嫁進村里來的現象。交通的便利促進了生態旅游業發展,果品采摘、農家宴、蜜蜂養殖、山野茶等成為村民的額外收入。棉花村的人們過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
這段文章寫了交通工具的改變,男青年婚姻狀況的改變,還寫了旅游業的發展。文章中從這三個方面的改變,展現了如今棉花村人們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