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玉
◆摘 要:根據以往經驗,一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往往會擴大其文化在國際社會上的影響力;而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不僅會對本國社會產生影響更會對其他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甚至是意識形態產生影響。那么中國應以怎樣的文化符號向世界展示當代中國的形象,這將是中國在發展和對外交往過程中不可忽視的課題。
◆關鍵詞:文化符號;文化傳播
習近平同志指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文化作為一國軟實力,在國際交往中充當了國家名片的角色,對消除誤解、密切交流產生著積極作用。文化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是伴隨著人類的生產活動而產生的。在古代漢語中,“文”的本義是指各色交錯的紋理。《易·系辭下》載:“物相雜,故曰文。《說文解字》載“文,錯畫也,象交叉”。在此基礎上,“文”又引申為包括語言文字在內的各種象征符號,進而具體化為文物典籍、禮樂制度等。
“化”,本義為化育、生成、造化等,如《莊子·逍遙游》:“化而為鳥,其名曰鵬”。《黃帝內經·素問》:“化不可代,時不可違”。《禮記·中庸》:“可以贊天地之化育”等等。因此可以說“化”指事物形態或性質的改變,又可引申為教行遷善之義。
“文”與“化”并聯使用,較早見之于戰國末年儒生編輯的《易·賁卦·象傳》:“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天文”,指自然規律。“人文”,指社會規律。這段話是說,治理國家的人應該明了自然規律,又須明了倫理綱常,使天下之人均能遵從文明禮儀,行為舉止合理有度。也就是要用倫理綱常來教化人們,約束人們的行為。所以“文化”一詞通常是作為封建王朝文治和教化的總稱來使用的。
西漢以后,“文”與“化”作為一個合成詞出現在漢語中,如《說苑·指武》中說:“文化不改,然后加誅”。晉人束皙言:“文化內輯,武功外悠”。這里的“文化”是與國家軍事手段相對應的一個概念,也就是文治教化。唐代的學者孔穎達認為文化主要是指文學禮儀風俗等,對文化的這種定性一直到清代,顧炎武更是認為小到人自身的行為表現大到國家的典章制度都屬于文化范疇。近代以來,我國學者在文化的概念上政治色彩漸淡,學科色彩漸濃。梁啟超為1922年《時事新報》副刊《學燈》的撰文《什么是文化》中說:“文化者,人類心能所開積出來之有價值的共業也。”“是包含人類物質精神兩面的業種業果而言。”
1952年美國文化人類學家A.L.Kroeber和C.Kluckhohn發表了《文化,關于概念和定義的檢討》,文章回顧了西方自1871年至1951年期間關于文化的160多種定義,并從多角度進行了分析與評價,最終形成了一個影響深遠的文化定義:文化是包括各種外顯或內隱的行為模式;它通過符號的運用使人們習得和傳授,并構成人類群體的顯著成就,包括體現于人工制品中的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由歷史衍生及選擇而成的傳統觀念,尤其是價值觀念;文化體系雖可被認為是人類活動的產物,但也可被視為限制人類進一步活動的因素。
符號是指能夠傳遞事物信息的標識或記號,它是一種標志。例如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打招呼,語言、文字、顏色、表情、水手的旗語等等都屬于符號。
從克拉克洪(C.Kluckhohn)對于文化概念的表述中我們可以知道,文化是通過符號的運用使人們習得和傳授。可以說符號是文化的介質,沒有符號,文化就無法得以傳承,因此文化符號所傳遞出來的信息一定是某種文化的標志,它既可反映這種文化的價值體系,又可反映出此種文化體系下的社會規范和人們行為方式的特點。
所以可簡單的給文化符號下個定義:文化符號是指能夠準確反映并傳遞某種文化內部價值觀或者該文化影響下的社會規范和人們行為方式特點的標志。
文化符號是用來反映文化的,是文化繼承與傳播的重要載體,只有文化的內容豐富了,符號的形式才會絢麗起來。國家文化符號體現著一個國家的社會風貌,蘊含著一個民族的價值追求,是一國文化經過高度濃縮提煉后形成的。它反映的是一國文化體系中最具典型性的部分。要形成鮮明的國家文化符號就要求一國的文化要相對發達,一般而言文化形成體系后,才有成體系的核心價值理念,國家文化符號反映的就是文化濃縮后的向心性,而不是零散文化的離心性。研究國家文化符號的目的不在于孤芳自賞,而是要像其他民族推薦本民族的文化,在文化的交流與互動中實現民族的發展和人類文化的大繁榮。因此尋找并塑造出最能代表本國文化并具有文化感染力的國家文化符號進而有效傳播國家文化符號,這對一國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全球化是一個過程,它使不同的社會與文化極大的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在這個過程中既有機遇又有挑戰,既有合作又有沖突。當今世界,國家之間的交往日益緊密,習總書記也提出要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要加深不同文化的交流與理解,加強國家之間的互信與合作。而國家文化符號正是一國最具感染力的名片,可以有力的向他國宣傳本國文化的精髓,加深彼此的理解,有力地促進各國之間官方和民間的交往。
作為中國人我們有過失落,更有過輝煌,如今中國處在復興的路口,我們已經從緊閉的大門中走了出來,正積極的融入世界。我們所要展示的是當代中國的蓬勃氣象,介紹中國的大好河山和燦爛文化,讓不同國度的人了解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了解中國的社會規范,了解中國人的行為方式和價值理念。
注釋
①吳格言.文化傳播學[M].中國物資出版社,2004,3(1):8.
參考文獻
[1]吳格言.文化傳播學[M].中國物資出版社,2004,3(1).
[2]沈福偉.中西文化交流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2(1).
[3]易益典.社會學教程第二版[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1).
[4]司馬云杰.文化社會學[M].山東人民出版社,199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