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軒武
【摘要】受素質教育理念及新課程標準調整的影響,小學階段的教育也全面的進入了改革階段。本文將針對小學語文教改后的問題及對策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語文 教改 目標 內容 主體地位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2-0034-01
一、闡述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后的問題
1.教改后小學語文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不相符
受新課改等影響,國內小學常用教材內容、形式發生了調整,在新教材中填充了大量符合小學年齡段學生學習的內容,不過相關內容依舊和學生實際生活存在差距,如《賣火柴的小女孩》等課文,雖然是對現實社會環境的確切反應,且具備文學價值,不過這些文章內容沉重、無助于為學生培養發散思維,加之學生年齡尚小,所以無法理有效解內容深刻的文章。
2.小學語文教改缺乏清晰目標
通過對新課程標準分析可知,知識和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過程和方法是語文教學改革圍繞的核心。但是,當前有些教師將新課標語文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相互混淆,宣傳“文質兼美的課本原文都是學生必學”的錯誤觀念。另外,部分教師將教學目標設定為以情感態度為核心,致使教改中學生無法實現“三維目標”,價值情感態度教學內容淺薄,影響了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意義,最終使語文教學無法實現基本的教改目標。[1]
3.未能坐實學生的主體地位
第一,受傳統教學理念影響,教師依舊喜歡掌握課堂主動權。部分教師在具體教學中,雖然通過提問等形式,增加了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參與度。但是,過分的采取提問教學、解答問題的模式,影響了對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影響,還容易偏離教學重點,使學生在課堂中無法學得新課改目標要求的重難點知識。
第二,忽視了小組合作學習方法的正確運用。作為新時期全新的學習模式,將其投入到課堂中進行有效運用,有助于為學生樹立課堂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等。但是,很多教師卻在教學中盲目的使用該方法,忽略了教學內容及目標等,加之未能有效控制時間,所以,使得課堂教學時間被大量浪費,教學效果也不盡人意。
第三,過分重視學生自主性。有些教師為了強調學生自主性,將搜集、整理、表達學習資料等任務全權交給學生。由于學生整理、搜集、表達能力等不足,所以,最終的效果也是差強人意,反而容易影響學生學習興趣及學習效果。
二、小學語文教改問題解決對策
1.強化學生和實際生活的關聯
第一,教育部門應結合各地區學生的真實生活情況及學生的理解、認知水平,合理的選擇和學生實際生活有關、符合學生認知等的教材內容,要保證語文教材內容是學生“看得見、用得上、摸得著”。
第二,教師應結合本地區語言特點,用簡單、樸素的話語講解語文教材內容知識,要幫助學生有效的理解教學內容,從而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改善語文教學效果。
2.確定清晰的教學目標,重視教學難點
第一,在教學中教師要明確新課改“三維目標”具體要求,要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科特點等,為學生培養情感化、知識化等的正確價值觀,確保教學方法與“三維目標”有效融合。
第二,教師自身需要對教材“吃透”才能更好的使學生充分的理解課文的內容,領悟課文的情感,從而幫助學生針對不同的課文難點的突破提高語文理解能力。接著,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中,教師必須加強對學生語文知識的重視,通過聯系生活、貫通思想等方式,激發學生對語文知識學習的語文。[2]
第三,教師在教學中應深入分析新課改后的小學語文教學要求,應主動觀察學生學習狀況,然后根據學生學習需求及表象,及時的對教學方案、方法等進行優化,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3.有效處理主體、主導之間的關系
教師應結合新課改要求,積極發揮學生的創造力與主動性;所以,教師應在語文教學中引入自主式、探究式等學習方式,鼓勵、吸引學生主動的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在語文課堂教學期間,教師要提高教學方法的實用性,要防止形式化現象的出現,從而避免對教學資源造成浪費。教師在教學中應積極的充當學生引導者、課堂活動組織者的角色,同時,教師要完善引入互動式、探究式等教學模式及多媒體、互聯網等教學手段進行使用,要在給予學生充分尊重的前提下,充分發揮教師的導向作用。如,引導學生完成討論后,給予學生適當點撥或為學生解難答疑,從而幫助學生有效理解、掌握語文知識。
結束語
綜上所述,積極的解決小學階段教育改革后出現的問題,有助于實現素質教育與新課改教育教學目標,對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及能力具有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1]陳錦萍.返璞歸真,追求實效——對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感悟[J].信息記錄材料.2017(02):95-96
[2]周太平.農村偏遠地區小學語文教學改革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7(2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