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萍芳
【摘要】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教育從來都不僅限于學習文化知識這一教書的過程,還包括育人的過程,尤其是在學生年齡段小的情況下,更是要把育人作為主要的教學目標。在小學的低年級階段,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是班主任和各個科任老師教學中必須完成的任務之一。在班級管理中,教師,尤其是班主任要通過鼓勵,懲罰,設定目標等方式為學生建立規則意識,同時自身也要以身作則,做好榜樣教育,而家庭中也應該配合班主任鞏固教學的成果,讓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幫助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小學 行為習慣 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2-0216-02
一、小學低年級的行為習慣教育意義
教育家葉圣陶曾說過,“習慣決定了孩子的命運”,可想而知習慣對于一個人的生活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人的少年時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可以說能夠讓人受益一生。所以在小學的低年級教育中,幫助學生培養良好行為習慣是主要的教學目標之一,也是新課改后素質教育理念對學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而良好的行為習慣主要包括了兩個方面: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
低年級的學生因為自身年齡的原因,還處在學校教育的入門階段,所以大部分的學生還保持著對于新知識的好奇和對學習內容的興趣。但是也因為他們自身年齡的限制,在學習上缺乏自制力,只能夠靠一個好的學習習慣來對學生的學習過程產生約束能力。同時從小養成好的學習習慣還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越來越順暢,學習的效率越來越高。
除了在學習方面的行為習慣之外,一些生活上的好習慣也是小學低年級的學校教育要關注的一個方面。這個階段是人一生中習慣養成最容易,也最牢固的一個階段,所以此時幫助學生的培養好的生活習慣能夠讓學生受益終生。但是如果,在這個時期接受到了錯的教育,培養了不好的習慣,那么在后續的生活中進行改正將會是很難的一件事。所以這一階段對小學生的行為習慣的培養必須得到各方面的重視,并且在各地區嚴格落實。
二、小學低年級的行為習慣教育策略
1.做好榜樣教育
在對小學生進行行為習慣教育的過程中,效果最好,也是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榜樣教育。當然,這個榜樣實際上并不局限于班主任自身,還可以是其他小學生熟悉了解的人。讓他們通過對榜樣的學習,潛移默化地自發養成一個好的行為習慣體系。
要做到這一點,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班主任的以身作則。作為小學低年級學生的班主任,必須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嚴格的要求,最起碼要與自己在課堂上提及的保持一致。因為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因為自身對于是非的判斷能力很弱,所以他們對于周圍環境中出現的年長的人會下意識地進行模仿和學習,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建立自己的三觀。所以如果班主任等學生熟悉的人如果做出了與他們了解到,接觸到的規則不同的行為,就會讓他們在認知的過程中產生混亂。一旦產生了這樣的接過,如果班主任沒有能夠及時對學生進行疏解,幫助他們認識對錯,而是單純地強調自己和學生行為的標準不同,那么就會使小學生對班主任缺乏信任感和權威感,對班主任的班級管理造成極大的阻礙。所以班主任必須要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好良好榜樣。
除了班主任本身以外,榜樣教育中的榜樣還可以是各種名人或者是身邊在某一方面特別突出的人。學生在這個階段還沒有產生過度的質疑提問思維,所以名人的故事能夠幫助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新的理念和行為。這就要求教師和班主任要在課堂教育的過程中合理地穿插名人故事的講解,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小學生能夠在學習文化知識的過程中不自覺地在心里埋下好的行為習慣的苗頭,然后讓它慢慢長大,讓小學生能夠受益一生。
2.樹立規則意識
除此之外,在幫助小學低年級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過程中,還可以采用的一個途徑就是通過讓小學生樹立規則意識來約束小學生自身的行為,從而讓他們逐漸地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體系。但是,因為小學生本身年齡的原因,他們本身對于規則和對錯的概念實際上是十分模糊的,所以經常會出現學生按照動畫片里比較過分的方式與同學玩鬧的現象。他們在這個時候并不清楚自己做的事情是對的,所以班主任在幫助小學生建立規則意識的第一步,就是通過獎勵和懲罰相結合的措施讓學生了解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但是不論是素質教育的要求,還是從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來看,都要更傾向于鼓勵式教育,懲罰只能作為一個輔助手段,確保鼓勵確實能夠起到應有的作用。經常受到表揚的學生不僅能夠更有自信,同時也能夠以更加積極正面的方式來獲取自己的知識,同時也能夠以這樣的方式將自己的價值觀表現出來。而懲罰則是在碰到獎勵解決不了的情況時,才會使用這種手段。并且在懲罰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要師出有名,讓學生知道自己為什么會受懲罰,同時要怎樣才能避免接受懲罰。所以班主任要牢記懲罰不是目的,讓學生了解對錯,知道規則才是使用懲罰手段的最終目的。
除了懲罰和獎勵相結合的方式之外,班主任還可以通過為學生設置具有層級式的目標,一旦學生完成一個目標,班主任就要進行相應的獎勵,可以是口頭上的表揚,也可以是實用性的小物品,讓學生知道做出正確的事情才能有回報這個道理。同時獎勵和表揚一定要在班級內公開進行。讓小學生通過這樣的活動激起互相比較競爭的好勝心,有利于班主任進行班級管理。同時這樣層級式的目標也能讓小學生更在每完成一項任務的同時心里有一種收獲感和成就感。通過這樣的方式,班主任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還能夠培養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自信心。
3.家校結合方式
在對學生的行為習慣進行培養的過程中,班主任除了要關注好學校內的教育,同時也要做好和學生家長的溝通交流工作,讓學生在學校中培養的好習慣能夠在家中得已鞏固。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發現一種現象,在學校內同樣的教育方式下,在學生身上產生的效果往往是不同的,這一方面是因為學生不同的性格而造成,另一方面則是由于不同的家庭教育導致。并且,學生的性格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與家庭教育有密切的關系。當學生在學校內培養的良好行為習慣回到家里卻沒有得到家人的贊揚,甚至對此表示出了一種不太積極的驚訝的情緒,學生就會對此有所感知,并且長久之后,就會認為學校中學習的這些是不對的,不正常的,所以自然就會自己對此進行改正。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無論學校教育多么成功,最后在學生上的效果都會收效甚微。
所以班主任要想成功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就必須要做好和家長的溝通工作,通過家長會,電話家訪等方式,及時與學生家長進行交流,讓他們配合學校教育,鞏固學校教育取得的成果。家校結合的方式才是幫助學生盡快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最好模式。
結語
好的行為習慣能夠讓學生受益一生,所以在小學的低年級階段,班主任就要對此加強重視,盡量實現這一教學目標。但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好習慣的養成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實現的。所以班主任必須要做好長期工作的準備,同時也要對教學的方式進行積極的探索和創新。由于小學低年級學生自身生理心理特點的影響,班主任在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的過程中必須做好榜樣教育,同時通過一些手段為學生樹立規則意識,讓學生逐漸形成清晰的對錯認識,提高學生自主判斷的能力。同時,班主任也不能忽略家校結合工作,讓學生在家中鞏固自己的學習成果,真正地實現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目標,讓學生能夠終身受益。
參考文獻:
[1]王丹,秦亮.論班主任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J].新課程(小學),2015(9).
[2]趙小平.班主任怎樣幫助小學低年級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J].好家長,20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