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桃
◆摘 要:作為一個教師,每天需要面對不同學生不同的提問。在眾多的提問學生中,苛刻挑剔的提問者數量不多,占的比例不大,但問題的難度、對教師構成的壓力、對教師形象和威信產生影響等,卻是不可低估的。教師面對“鉆牛角尖””問題的時候,不能一斥了之,置之不理或含糊其辭。要站在素質教育的角度、本著培養人才的方針,以端正的態度、事實求是的原則、靈巧的方法去認真解答這類學生的提問。
◆關鍵詞:學生;提問;教師形象;態度;方法
從踏上講臺,學生的提問就從未間斷,我對提問學生作了個統計,一類是求知釋疑的問,所占的比例最大;一類是求趣怡情的問,所占比例較小;一類是苛刻挑剔的問,所占比例最小。第一類問是正常現象,是虛心好學的表現,值得提倡和鼓勵;第二類問有點無關痛癢,可有可無;第三類問則是“指導思想有問題”應當加以引導或制止。
其實,第三類問古往今來不乏其例。雖說提問者人數不多,占的比例不大,但問題的難度、對教師構成的壓力、對教師形象和威信產生影響等,卻是不可低估的。譬如我去年在一次試卷講評時,遇到《孟子》里“雖褐寬博”的句子,就按著答案解釋:褐為貧賤之人所穿的衣服,寬博為又肥又大的樣子。其中有個張虞的同學不理解,便提問:“既是貧賤之人,衣衫應做的短瘦些,以節省布料,為何做的又肥又大呢?”有如我在講《論語》時: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講孔子和他學生都忍受窮困清苦努力學習的人。可有學生卻認為:孔子正是不甘窮困清苦才開辦私人學校。
對這類近乎苛刻與鉆牛角尖的問,大多數老師要么板起面孔一斥了之;要么不屑一顧,置之不理;要么模棱兩可,含糊其辭。這樣一來,學生以后就越來越不敢提問了。其實,從提問的內容和探討的深度看,提這類問題的,多是一些思想靈活、思維敏捷而又頗具膽量的學生。從素質教育的角度看,這些學生應該是我們著意培養的人才。因此,教師應該以正確的態度,靈巧的方法認真解答這類學生的提問。
一、態度應當端正
除對個別無聊或低級庸俗的提問應給予必要而嚴肅的批評外,一般地,教師的態度應當熱情、誠懇。態度端正了就能給學生一種溫和信任的感覺,有助于問題的解答。例如上文所提到的《孟子》里“雖褐寬博”的解釋,可以從人物的身份職業上去考慮——貧賤之人多艱辛勞作者,他們不停動,腳不停走,為便于肢體最大限度地活動,雖衣衫質量粗劣,但也必須寬大簡便,以便于勞作耕耘。至于孔子開辦私人學校打破教育被官府壟斷的局面,使平民得到受教育的機會,同時也宣揚了他的儒家思想:政治上,克己復禮,為政以德;認識論上,性本善;處事上,也是其思想核心,仁,所謂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與人;教育上,因材施教,平等教育,辨證對待思與學。教師的態度端正了,還能給學生以更深沉得信任與理解。例如我同樣在講解《論語》章句時,一學生突然站起來問道:“你怎么知道這是孔子的話呢?而且有怎么判斷是由他學生記錄下來的呢?”我回答說:“這是大理學家朱熹說的呀!”“朱熹是哪個朝代人?“南宋人”“孔子呢?”“周朝人。”“周朝與宋朝相隔多少年?”“大概兩千年吧。”“既然相隔那么遠,朱熹又憑什么說《論語》中的句子是孔子的學生記錄的?”這一問,我知道我遇上了愛鉆牛角尖的學生。但我不能打消他的求知欲,仍舊面帶笑容地給他解答,“兩千年年后的朱熹為什么說《論語》是孔子的學生記錄的?這當然不會是憑空捏造,除了有關史料記載外,還有后人的進一步證明等。”并當眾贊揚提問的學生。可以想象我的解答,不但解決了學生的疑問且鼓勵了學生大膽去質疑。
二、要謙虛
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要總認為教師無所不知,何況“智者千慮必有一失”。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兩千年前的孔子,后世稱為“圣人”,可他對小孩爭論的“太陽是早上大還是晚上大”的問題也搞不清,何況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在遇到不能回答的問題時,教師首先想到的不應該是自己的尊嚴,而是肯定學生的求知態度,承認自己的不足,心平氣和地給學生說明,爭取以后給出正確答案。千萬不能不懂裝懂,胡亂答復。在我的教學經歷中,當遇到不懂的問題時,我本著實事求是地原則,非但沒有減低自己的威信,反而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
三、要注意回答技巧
對學生苛刻與挑剔的提問,教師一般要講究技巧。或下面作答,或具體講解,或略作分析,甚至“指東答西”“答非所問”切忌慌亂無所適從。譬如,我在講《林黛玉進賈府》,講到賈寶玉的性格特征時,我問學生:“你們愛不愛賈寶玉?”一些學生說愛,一些學生說不愛。這時,一個學生反問我“老師,你愛不愛?”我聽后,用微笑目光看了大家一眼,然后回答說:“我不愛他的多情善感!”這正說明了賈寶玉的形象特征。于是,贏得了學生的熱烈掌聲。
參考文獻
[1]章劍和.他在學習上特愛鉆牛角尖,怎么辦?[J].遼寧教育,2010(5):20-20.
[2]李蘭芳,趙淑云,吳樹勛等.不同生長期酸棗葉中總黃酮和蘆丁的含量測定[J].中國中藥雜志,1992,17(2):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