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應文
【摘要】語文中的情感教育是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每一篇課文,不但文質兼美,且充滿了情感、人文、德育等要素,充分利用其特點施教,是對成長關鍵階段的初中生最好的教育。所以,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我們要立足于語文學科本身的特點,在教學中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的教育意義和任務,實現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審美情趣的培養,促進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的提升,實現語文教學的真正價值。運用學科的情感注入,讓學生懂得語文學習的意義。依托教學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產生情感的共鳴。調動課堂的情感效應,讓學生理解語言的魅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 情感教學 策略 實踐活動 情感共鳴 課堂 情感效應 語言魅力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2-0142-02
初中語文教學中,我們要立于語文學科本身的特點,在教學中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的教育意義和任務,實現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審美情趣的培養,促進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的提升,實現語文教學的真正價值。
那么,如何在初中課堂教學中,融入情感,運用情感教學呢?本人有以下一些策略或者說思考:
一、初中語文教學情感教學的重要性
初中語文的情感育教育教學,就是指老師站在學生的立場上,了解學生,為了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學習生動、形象地呈現課本知識的過程,既幫助學生開發發散性思維,通過美的事物讓學生產生情感上的解讀,以情感人,寓情于理,幫助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能夠得到情感上的培養與提升,提高學生豐富情感底蘊以及審美的素養。在語文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語文課本中具有豐富的情感思維和深刻含義,如果采用恰當的教學方式就能更好地對學生的情感進行渲染,在課堂的交流與溝通中產生情感的共鳴。新課標素質教育的要求,不是只僅僅把語文知識簡單傳授給學生,而是要更加關注師生之間的課堂互動,情感交流,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教育學生去培養好的道德品質和愛國思想,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等,達到語文教育的目的。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情感教學的現狀
1.教育觀念依然保守傳統
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國的教育一直圍繞考試、成績、升學,忽略了學生思考能力和學習能力的培養。即便是新課程的改革已經深入實施很久,可是課堂上老師采用的方法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使課堂教學效率無法在短時間內得到有效的、預期的改善。老師每每在課堂上,想的是完成教學任務,似乎沒有意識到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和激發學生熱愛學習的興趣,提升教學質量。所以教學過程中,還是以老師的單向教學為主,一言堂的現象依然存在。而且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因為缺乏對情感教育的重視和滲透,對學生情感方面的培養存在很大的缺失。
2.課堂的教學死板,學生參與度不高
初中生已經有了一定的思想認識、情感需求,所以語文課程教學除了傳授相應的語文知識,還需要深入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提高學生的情感觀念。但是受傳統教學的影響,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老師過度的重視結果導向,認定成績是惟一的評判標準,導致語文課堂的學習氛圍比較枯燥、沉重,缺少一定的活力,老師的內容設計沒有新意,而且總是老師講學生聽的這種授課方式,學生主動提問的能力幾乎為零,整體的參與度較差,缺少情感互動,機械性的學習成了固有的模式,嚴重忽略了語文教學中情感價值影響。
3.評價機制單一,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
教學中的評價機制是激勵學生積極學習的手段。可是由于成績論的影響,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評價學生好壞總是以成績為準,缺少全面性、綜合性,忽略學生的文化品德與綜合素質。究其原因,還是應試教育的影響,目的性過強,忽略了學生的素質以及興趣愛好和特長。在評價中,結果固然重要,但是學習的過程與態度同樣是需要被重視的,這樣才能促使學生全面發展,為將來打下堅實的基礎,也才能在尊重學生個性和情感的基礎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三、初中語文情感教學的有效策略
1.運用學科的情感注入,讓學生懂得語文學習的意義
在語文的學習中,你會發現再沒有一門學科如語文一樣在我們生活里的全面滲透。你無時無處不在運用語文,參與著語文的實踐與升華。眾所周知,語文課程的編寫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它是經過幾代人,濃縮了上下幾千年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學作品,再經過一些專家的精心策劃、篩選、編排才出現在我們面前。所以,語文涉及到的不只是文學,還有科學、歷史、自然、地理等等,語文只是用自己的表達方式,把這些東西或喜、或怒、或樂、或悲地用語言展現給我們,讓語言中的特殊情感慢慢地俘獲我們的心。可見語文的博大精深,不但需要我們用情用心地去體會,還需要我們情感的融入,這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種投入。葉圣陶說:“人是生來就懷著情感的核的,如果能好好培養,自會抽芽舒葉,開出美麗的花,結出豐碩的果。”所以說,學生的情感投入與參與是語文課堂中不可或缺的一個元素。這不但要求作為初中語文老師的我們要處理教學中的情感參與,而且還要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的情感,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的寫作初衷。
2.依托教學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產生情感的共鳴
眾所周知,情感教育之最終目的是要讓學生在思想上產生情感共鳴,進而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讓學生樹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事實證明,學生情感共鳴的產生離不開多種多樣的課堂教學活動,通過相應的活動,學生才能走進課文,走進學習內容,穿越時空的隧道、入情入境,與作者進行心靈上的對話,從而產生情感共鳴,使課堂教學更加順利、有序地進行。比如,在給學生教學《我的母親》這一課的時候,我創設了一些活動,不僅讓學生依托教學活動理清了刻畫母親性格特征的幾件事情,還讓學生依托這些教學活動體會到了作者對母親的關愛之情。與此同時,學生孝敬父母的思想情感通過這些課堂多種多樣的活動襯托了出來。可見,老師如果能在教學中根據內容的需要創設一些教學活動,引領學生在思想上產生情感共鳴,就能為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有效實施情感教育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3.調動課堂的情感效應,讓學生理解語言的魅力
在語文學習中,情感滲透也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因素。情感不但能讓學生與老師之間達到默契,讓課堂氛圍更融洽,它也是聯系學生與作者之間的一種橋梁,能使學生和作者之間的距離拉近,讓學生走進作者當時的寫作心理活動,從而理解內容本質的東西。有了情感,學生會愛上語文這門課程,也愛上語言這門學科。“情感教學”被人們稱為“樂學”,這說明有了情感的投入,學生不但愛學,而且還易于理解。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可見 “樂學”是教學的最高境界。作為初中語文老師我們要認識到,情感教育不僅有利于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而且對學生以后的工作、學習都是大有裨益的。因此,初中語文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結語
總之,初中語文課堂中進行情感教學是學生成長的需要,也是素質教育的靈魂,它既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給學生傳授相應的語文知識,也可以通過一些課文故事,磨煉學生意志,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完善人格、凈化心靈、激勵意志。可見作為一名合格而優秀的語文老師,要對自己提出較高要求,與時俱進,更新觀念,善于學習交流總結,只有巧妙地借助語文學科的特點,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才能真正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實現語文教學意義。
參考文獻:
[1]田擁麗.試論新課程下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以北師大版初中語文教材為例[J].中國校外教育,2016,08:116.
[2]賀光明.論初中語文的情感教育的策略.速讀旬刊[J].2017(4):39-40.
[3]王通.注重學科情感滲透豐富學生人文情懷——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策略淺談[J].華夏教師,2016,01:44.
[4]莫全洪.新課改下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研究[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6,01:131-132.
[5]閆長樓.春風化雨入心田——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科技資訊,2014,30:171.
[6]焦桃.中學語文的情感教育及其實施策略的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