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塔
【摘要】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的主要教育目的已經實現了從成績的高低向科學文化素養的轉變。為學生培養好良好的科學文化素養,對學生整個人生的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小學語文老師在進行語文課程知識的傳授過程當中, 應該加強對科學文化素養的教育力度,從全面發展的角度提高小學生自身能力的發展。但是事實上,我國絕大多數小學語文課程的設計方案當中,對科學文化素養的教學內容并不多,沒有提出合理的培養方案,是我們在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當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科學文化素養 語文教學改革 解決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2-0146-02
我國教育改革提出了以科學文化素養為核心的教育改革。由于當代科學教育的核心工作是培養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明確提出對學生科學文化素養的加強力度。突破傳統教學方式的桎梏,進一步使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得到提升,使學生綜合能力得到不斷的發展。由于小學階段是學生心智剛剛開始發育向成熟過渡的一個階級,學生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頗大,所以對小學生進行科學文化素養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在當前的科學文化教育內容當中,小學語文課程承擔了一個傳播中介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科學文化素養在語文課程中的意義
(一)小學語文課程是科學文化素質傳播的主要渠道
小學語文教學的課程改革當中明確規定了小學語文教學要打破傳統的教學方式,加強對學生科學文化素養的培育,促進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提高。小學語文課本是科學文化素養最基礎的載體。在最新的教材當中添加了有關于科學教育的相關內容。小學語文老師在進行提前備課當中,要充分理解教材對科學文化素養的內容,發揮教材在科學文化素養傳播當中的主體作用,結合自身的情況,添加自己對科學文化素養的理解,更加形象具體地對學生進行傳播,使學生對科學文化素養的理解能夠更加透徹,印象更加深刻。
(二)有利于小學生樹立良好的人生價值觀
由于小學是學生進行人格發展的重要階段,小學生在這一階段對知識主要是通過感性的方式進行獲取。由于語文是通過語言和文字進行傳授的學科,具有感染度高的基本特點。教師在通過對語文課本知識進行講解的同時,將科學文化素養進行更加感性和形象的解釋,不僅僅能夠提高小學生對語文課本的理解程度,更能潛移默化的提高小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學生在語文課程的學習當中能夠學習到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思想品德,通過和自身的對比進而完善自身存在的不足之處,能夠提高小學生的道德品質,幫助小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1],使小學生的人格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并且能夠充分樹立小學生的愛國意識,營造社會和諧氛圍。
(三)有利于提高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能力
學生能不能準確的掌握知識,就在于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的集中程度以及對知識學習的積極性。我們在提升學生興趣和積極程度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對語文課堂效率的提升。通過在語文課程中插入科學文化素養的內容,將科學文化素養和語文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能有效地提升課堂的效率。同時還能激發同學們對語文知識的好奇心,提升同學們對學習科學文化的積極性。
二、提升小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學習科學文化素養的方法
(一)提高科學文化知識在小學語文課本中的占比
要是受到傳統思想的影響,小學語文課本只注重對語文專業課文內容的講解,忽視了對科學文化素養的提升[2]。我們要提高小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必須將科學文化素養放在一個十分重要的位置。在語文課本當中將科學文化的內容進行適當的增加,教師在進行授課時充分理解內容。從教師到學生,形成一股以提升科學文化素養目標的教學任務,使學生在學習當中體會到科學文化的價值。
(二)提高教師的科學文化素養
小學教師是小學生在進行自我發展過程當中的領導者。在和教師的不斷接觸過程當中,學生能夠以教師為自我學習的榜樣,不斷地對照自己進行完善。所以,提升教師的科學文化素養,提高小學教師對科學文化素養的認識和理解,更有利于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科學文化素養的教學過程當中課程的豐富性,更加形象具體地讓學生了解科學文化素養的真正內涵。
三、總結
教育管理階層在對小學生進行科學文化素養培育目標的設計當中,一定要充分運用教師的引導作用以及課本的直接作用,充分發揮學生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的學習積極性,對小學生進行全面的科學文化素養培育,使小學生明白科學的重要價值,提高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的積極性,提升小學生整體的思想道德發展,從而使小學生得到全面的進步。
參考文獻:
[1]殷其珍.小學生語文素養培養途徑研究[J].天天愛科學, 2016(14).
[2]王麗霞.小學生語文素養培養途徑研究[J].學周刊,2015(2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