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虹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中生物教材中“思考與討論”欄目的類型,提出了運用該欄目優化教學環節、轉變學習方式、實現課程三維目標的策略。
【關鍵詞】“思考與討論”欄目 使用策略 以學生為本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2-0203-02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教材中設置了“思考與討論”欄目,本欄目常以問題的形式出現,主要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受制于個體的知識經驗和思維方式,這就需要“討論”。討論包括師生討論和生生討論,通過共同分析討論,有利于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形成,并達到智慧共享的目的。“思考與討論”欄目絕不僅僅是承接上下文的練習題,而應在落實“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方面發揮其特有的功能和作用。
1.“思考與討論”欄目的類型
1.1啟發類
例如“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思考與討論欄目中的問題,旨在根據教學需要,激活學生已有的相關知識、經驗,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將要學習的知識;“DNA分子的結構”思考與討論欄目中的問題,旨在啟發學生根據學習內容得出感悟,諸如科學精神的感悟或學習方法的轉變等。
1.2應用類
例如“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思考與討論欄目提出的問題,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可以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生物現象、解決社會發展和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
1.3探究類
探究類“思考與討論”欄目主要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的意識,其呈現方式以研究探究性問題為主。探究性問題的設計一般由易到難、逐層深入,能夠引導學生掌握研究問題本質的方法,此類欄目是學生全面可持續發展的階梯。如“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思考與討論欄目的問題。
2.“思考與討論”欄目的使用策略
2.1辨別類型,合理設計教學方案
根據“思考與討論”欄目的分類可以看出,每一類欄目在教材中的作用和側重點是不同的,所以只有辨別出“思考與討論”的類型,才能結合授課內容發揮作用。例如辨別出“思考與討論”欄目屬于啟發類,就應給予學生思考和反應的時間,教師只做適當的引導,指導學生注意知識的遷移、概念的形成和思維方式的訓練,啟發學生運用這些方法建構知識體系,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其綜合素質。應用類“思考與討論”欄目是連接理論和實際的橋梁,教師應舉一反三,盡可能將所學的生物學知識與社會、生活和生產實際相聯系。若是探究類“思考與討論”欄目,學生可以先思考,再合作探究,最后交流,從不同思考角度提出可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充分體現教材與學生的“對話功能”,有利于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及思維的開發和創新。
2.2運用“思考與討論”引出新課題
“思考與討論”欄目在各個學習環節中,設置若干個問題,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引出新課題,很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一節,為了引入氨基酸基本結構的介紹,教師可組織學生完成該節的“思考與討論”。通過引導學生對幾種氨基酸分子結構式的觀察、比較,找出氨基酸結構的共同特點,歸納出氨基酸的結構通式,同時培養學生觀察、歸納、總結的能力。
2.3利用“思考與討論”轉變學習方式
教材中的“思考與討論”為學生提供了主動參與、樂于探究、積極實踐的機會,為學生學習方式的不斷轉變提供了可行條件。教師應組織學生積極思考,進行合作學習與討論,由學生自主建構知識。例如在學習“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一節時,“思考與討論”提出了兩個問題:(1)碳在自然界以什么形式存在?(2)碳是如何分別進出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各個環節的?請用關鍵詞、線段、箭頭、方框表示討論的結果。問題(1)與化學學科有交叉,學生較容易回答出來。對問題(2),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方框中寫上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二氧化碳,而它們之間的關系,則需要學生在討論交流的基礎上嘗試用箭頭畫出。這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不僅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印象,也培養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2.4利用“思考與討論”實現課程的三維目標
“思考與討論”欄目中設置了若干問題,要求學生思考與相互討論,這些問題不但鞏固了學生的知識與技能,并且在問題的處理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給學生提供實踐、合作與交流的機會,從而實現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例如,“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二)”一課,“思考與討論”提出的孟德爾獲得成功的原因這一問題,學生需要在總結這一章關于孟德爾的兩個豌豆雜交試驗的過程中,逐步歸納得出。學生在分析資料和思考問題過程中,既獲得了知識,培養了分析、綜合、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體會到了科學家嚴謹的思維和科學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