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梅
【摘要】在中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正確使用豐富多彩的課堂語言,既能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又能提高音樂課的審美價值,促進音樂課的優化和藝術化,給學生最好的教育。本文試從正確使用有聲語言美化音樂課堂、充分利用無聲語言豐富課堂,有聲語言和無聲語言的有機結合三方面探索中學音樂教師的課堂語言藝術。
【關鍵詞】音樂 課堂語言 藝術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2-0224-02
語言是人類從本質上區別于其它動物的一種技能,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是人類交際的重要工具。正如斯大林所說:“語言是手段,是工具。人們利用它彼此交際,交流思想,互相了解。”換句話說,語言是人與人之間互相溝通的紐帶,是人類文明通向未來的橋梁。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的語言是作用于受教育者心靈不可替代的工具。”正確使用豐富多彩的課堂語言,既能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又能提高音樂課的審美價值,促進音樂課的優化和藝術化,給學生最好的教育。在實踐中,筆者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探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不當之處,懇請專家指正。
一、正確使用有聲語言美化音樂課堂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談到教師的語言修養問題:“許多教師的講解都不符合語言修養的許多基本要求……我們不得不深感遺憾地、痛心地承認,是的,我們還不會用語言來創造鮮明的形象,而鮮明的形象正是兒童思維的出發點和源頭。”在音樂作品中,蘊含著鮮明的形象和豐富的思想感情,單靠學生自己去理解往往是很困難的。這就需要教師正確地使用準確流暢、生動形象、飽含真情的有聲語言去啟迪、去引導。
曾聽過一節觀摩課《飄逸的南國風》,教師正確使用了精彩、出色的有聲語言,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導入部分,教師就用優美的音色、地道的湖北利川方言向學生問好,一下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抓住了學生的心,自然地導出了“南方民歌”這一課題;在學唱湖北民歌《龍船調》和欣賞樂清山歌《對鳥》、云南彌渡山歌的過程中,教師用生動形象、大膽夸張的有聲語言念白、范唱,淋漓盡致地演繹了民歌清新、活潑、俏皮、委婉的曲調,又用簡潔、精煉的語言解釋了歌詞的意思,深深感染了學生,學生學說念白、學唱引腔,個個情緒高漲;在最后的“南方民歌賽歌會”環節中,教師唱上半句,學生分男女兩組接下半句,從一開始的羞于開口到最后的放聲歌唱,氣氛熱烈。可以看出,教師準確、生動、激情的使用好有聲語言,感染力極強,取得了很好的教學實效。
所以,準確流暢、生動形象、飽含真情的有聲語言,能夠使教學活動充滿趣味性,又能使學生產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的感覺,有助于學生理解音樂,并能在無形中激發起學生的情感, 從而使學生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達到美化音樂課堂的目的。
二、充分利用無聲語言豐富課堂
無聲語言即態勢語,是指人在交際過程中,用來傳遞信息、表達感情、表達態度的非言語的特定身體態勢。它是有聲語言的輔助與補充,也是教學語言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它作為有聲語言的輔助手段,往往比有聲語言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1.眼神奪人
《教師儀態行為規范》提到“教師的眼神,既然有啟發、誘導、教育、激勵的作用,我們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就應該從你和學生剛一接觸時,就培養學生看懂你的眼神的習慣。”學會運用眼神,可以加強師生間的交流,大大有助于課堂教學。
首先,在組織教學時,眼光撫摸過每一個學生的面孔,眼神中充滿笑意表示:“同學們的精神面貌太好了,我很高興。”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有個別學生會表現出不協和的“動作”。教師可以先用眼神提醒他:“你的動作可以停止了嗎?”如果他會意的收手了,還可以用眼神表揚他:“你真不錯,老師喜歡你!”這樣,老師不動聲色,不留痕跡,不傷孩子的自尊心就解決了問題。其次,在教學中,當教師對音樂作品理解深刻時,這部作品的音樂情緒就可從教師眼神中流露出來。當音樂響起時,或歡喜、或憂傷、或激昂、或悲憤,教師的眼神對引導學生初步認識作品也起到了一種輔助作用。
正如美國的愛莫生所說:“人的眼睛和舌頭說的話一樣多,不要字典,卻能從眼睛的語言中了解到一切。”運用眼神與學生交流,很有講究,很有學問,要下功夫學會。
2.肢體感化
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合理、恰當地運用肢體語言可以塑造音樂形象、創建良好的教學氛圍,輔助學生提高對音樂的感悟和理解,對提高學生的音樂感和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有著重要的作用。在音樂教學中較常用的有手勢、律動、表演等。
學生在演唱歌曲時,教師的手勢能提示學生把握歌曲的速度、情緒,更好地表達歌曲的意境。莫沙·克里奇利也說“通常大家都承認,好的手勢能夠使語言表達生動、清楚并且得到強調。”如在學唱《友誼地久天長》時,短短的四句歌詞卻包含著起承轉合,蘊含著豐富的情感,教師借助形象的手勢劃出了歌曲的旋律線,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了歌曲的音樂形象,形象地掌握了歌曲的旋律走向。教師的指揮也是一個“以情帶聲”的手勢語言。當教師的指揮手勢隨著音樂的高低起伏、節奏的張馳,力度的強弱,音樂色彩的濃淡變化的同時,也把音樂的情感傳達給了學生。
教師運用合適的肢體語言進行表演,也可以使教學錦上添花。如學習歌曲《雪絨花》時,教師可帶領學生模仿上校一家在劇場里演出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到悲壯的情緒,聯想到上校一家即將離開祖國依依不舍、內心萬分復雜的形象。教師在這一活動中可扮演上校的角色,用自己準確、標準的肢體語言組織一場“告別式”。通過這種特殊的形式,不僅加強了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而且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深刻地體驗了影視音樂渲染情感的特點。
音樂課堂中教師肢體語言的運用,是音樂教師必備的教學手段之一,它會大大增強音樂課堂感染力,豐富我們的音樂課堂。古人云“中心喜樂,口欲歌之,手欲舞之,足欲蹈之”;“蓋樂心內發,感物而動,不覺手足自運,歡之至也”。因此,教師合理、恰當地運用肢體語言與音樂旋律相結合,可以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有聲語言和無聲語言的有機結合
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學語言也是如此,有聲語言掌握得再好,沒有無聲語言的密切配合,也達不到好的教學效果。言語傳授是課堂教學中的主導手段,而體態語言則是教師日常工作不可缺少的輔助手段;二者相輔相成,有機結合,就共同構成了教師的教學能力。
如欣賞《瀑布與溪流》時,教師首先選擇用詩歌《瀑布》的朗誦進行導入。在運用有聲語言同時,配合了許多合適的無聲語言:從站在門外大聲朗讀,學生能聽到聲音卻看不到身影,與詩意相配合;邊朗讀邊轉入教室,目光上抬,似乎看到了“瀑布的全身”,目光中煥發出明亮的、驚喜的光彩;向前上方斜伸出右手,掌心斜向上,以示“偉大”;手掌輕柔滑動,模擬風、煙、霧、塵。如此聲情并茂的朗讀配合生動形象的無聲語言,為下一步的欣賞打下良好的基礎。學生對樂曲加深了印象,教師再對樂曲進行分析、講解,學生就會很自然投入,從而提高了學生欣賞樂曲的興趣。最后讓學生用動作、鳴指、拍腿來模仿大自然的聲音,教學效果很好。
教學中通過有聲語言和無聲語言的有機結合,使學生動情地投入到教學中來,使學生愛學、樂學,愿意帶著美好情感來唱歌曲、欣賞歌曲,從而達到了以語激情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教學的藝術,就是語言的藝術。教師的教學語言就像俄羅斯的一句諺語所說的:“不是蜜,但它可以粘住一切”。一堂成功的音樂課,離不開教師的教學語言,它是教學的主要工具,運用教學語言的優劣,常常是教學活動成敗的關鍵。教師若能把語言藝術與現代化的各種教學策略有機地結合起來,就一定能會使自己的課堂成為學生的最喜愛的地方!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 編《音樂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2002-05-01
[2]章連啟《音樂教育教學經驗》[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