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天軍
【課題】本文系市級立項課題《利用對話促進慢熱型兒童語言發展的方法研究》(WW[2018]GH077)的研究論文。
【中圖分類號】G61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2-0244-01
《8—16歲學生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語言是交流和思維的工具。學生期是語言發展,特別是口語發展的重要時期。學生在運用語言進行交流的同時,也在發展著人際交往能力、理解他人和判斷交往情境的能力、組織自己思想的能力。而日常交談具有自發性、隨機性和較強的針對性,因此教師要善于運用以下指導策略來發展學生的語言。
一、把握契機,進行隨機性談話
1.各類活動中的隨機性談話
早晨入校時,特別是來園較早的學生,家長走后,學生又沒有多少同伴,難免有些不適,這時教師讓學生說說早上是怎么來上學校的,早餐都吃了些什么,以及最喜歡吃的早餐等等;學生在晨間活動時,還可以讓不想運動和身體有些不適的孩子相互說說路上看到的事情,講講晚上看過的電視或聽到的故事,或者去逛了哪兒,有哪些見聞。
在點心或午餐時,教師可向學生介紹食物的名稱,吃完后,讓學生說說食物的味道,食物的顏色、形狀等;在游戲環節,讓學生說說玩具的名稱,游戲的玩法,鼓勵他們用語言來解決出現的意見和分歧。
散步時啟發學生講述觀察到的事物和現象。如春天講講園內盛開的紫色的玉蘭花、黃色迎春花、粉色櫻桃花、淡黃的柿子花、火紅的石榴花;秋天談談成熟的柿子、白果、像扇子一樣的銀杏葉、火紅的楓葉。
這種司空見慣的日常活動,給學生提供了活生生的語言情境,久而久之,學生的語言能力便不斷地提高。
2.熱門話題中的隨機性談話
教師要善于挖掘學生感興趣的熱門話題:如每一周的趣事,雙休日的見聞;重大節日以及在節日里游玩的景點,吃過的美食;在上午點名時,對沒來的學生進行一些缺席原因的猜測;在點心或午餐遲遲未送到的情況下,進行一些遲到原因猜測;如遇天氣突然變化,就讓學生說說天氣,如雪的顏色,雪像什么,雪花是幾瓣的。
我們班來了一位中法混血兒交流,學生對她雪白的皮膚、金黃色的頭發、流利的英語、漂亮的服飾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可讓學生在一起交流,聽聽混血兒在國外生活的介紹,和她學習一些簡單的英文單詞,英文歌曲等。
學生在觀察、議論、想象中及時地用語言表達出來,教師再給予適時的點撥,這就很好地發展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3.語言指令中的隨機性談話
葉圣陶說過:“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需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學生日常生活的組織離不開生活常規的建立,教師應在幫助學生建立生活常規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理解語言并按言語指令行動的能力。如每天早上,來得早的學生會在教師的要求下幫助全班孩子放好小茶杯,和老師一起把活動室的桌椅靠邊放,騰出室內晨間鍛煉的場地。
學生在餐點環節時,要先入廁、洗手、倒水、再進餐;進餐時要保持安靜、桌面的清潔、盡量吃完自己的飯菜,不挑食;吃完后,把餐具放進指定的桶內,再去洗手、洗臉、漱口。游戲環節,要求學生遵守游戲規則,并和同伴商量著去解決一些矛盾和問題,游戲結束后,要求學生去收拾和整理玩具和各類材料。
午睡時,要求學生安靜地入睡,把自己的衣服、鞋子放在指定的地方,頭不能蒙在被子里睡覺,午睡實在困難的學生,要求他不能和旁邊的同伴說話;午睡起床,要求學生疊好自己的小被子,然后在活動室喝水、吃點心、聽故事。
這種指令性語言與相應的行為訓練結合起來,提高了學生對語言的理解能力。
二、創設情境,進行互動性談話
人際交往必然伴隨著一定的情境和交際雙方的互動,教師要因時、因人制宜,努力創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群體之間的互動的情境,以激發學生交談的欲望。
1.師幼交流中的互動性談話
《8—16歲學生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應為學生創設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鼓勵和支持學生與成人、同伴交流,讓學生想說、敢說、喜歡說并能得到積極的回應。因此,教師與學生一定要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礎之上,讓學生感受到是在隨意、自然地與老師聊天,不能形成“教師總是說,孩子總是聽”的局面。談話的雙方,不能只是擔任其中的一方,而要時時變換角色,有聽有說。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孩子每天都在親身地感受教師的行為舉止,并在他們的心靈深處做出最細膩的情感反應。”教師與學生的交談應是一種溫馨的、親子式的交談。尤其是當學生主動發起談話時,教師更應傾注極大的熱情,傾聽學生的談話,切不可冷漠對待學生,破壞學生說話的愿望。和學生講話時,成人自身的語言要清楚、簡潔,要耐心地傾聽學生的講話,等他講完了再表達自己的觀點。
2.教學交流中的互動性談話
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創造和調整自己的語言,促進語言的共同提高。當學生因為急于表達而說不清楚的時候,教師不能隨意打斷學生之間的談話,要耐心地傾聽,給予必要的補充,幫助他理清思路并清晰地說出來。
如小玉與小金之間因為同一玩具而發生爭搶時,教師不能一語定案,應該讓學生運用語言技巧來協調解決實際問題,他們在威脅、警告、協商、誘惑等多種語言的表達下,不斷調整自己的語言,調整對方的行為,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3.群體交流中的互動性談話
布魯納等人經過研究發現:“當學生在3人或4人的小組中,無論有或沒有成人的情況下,談話最容易出現,在周圍情景中出現某些有趣的事的時候,孩子可加入到談話中。”
當學生在一日活動的過渡環節中,三五成群,自由結伴,天南地北,海闊天空地在聊天時,教師切勿為了活動室的安靜而阻撓學生的交談。因為學生在與同伴的不斷相互作用中修正和完善了自己的語言。
日常生活中,教師可采用小組與小組互動的方式,組織學生進行某一話題的討論或辯論。學生在辯論中,就會集中注意力地傾聽對方的發言,及時應答,充分感受辯論帶來的樂趣,使他們在交往語言建構中更多地受益。
三、觀察分析,進行針對性談話
在日常交往的自然情景中,學生的言語水平和言語交往能力是各不相同的,教師要根據不同情況,因材施教,做好個別指導。
如豪豪的語言表達能力較強,教師要提出略高的要求,使之在語言發展上“更上一層樓”。讓他在晨間談話時給大家講講故事,或進行一些詩歌的朗誦,對于他有時出現的用詞不當,教師要及時糾正,以便提高他們的口語表達水平。
對于像小宇那樣的不愛說話的學生,教師要主動地親近他,有意識地與他交談,鼓勵他們大膽地說話,讓他們有談話的興趣和信心。
對于像晨晨那樣有語言障礙的學生,教師不能操之過急,也不可聽之任之,而要細心地觀察,找出問題,分析原因,從而耐心地、有針對性地進行個別指導,以免錯過關鍵期后造成學生語言發展的終身問題。
總之,學生的語言能力是在交流和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教師要為學生創設說話的機會,提高他們對語言的敏感程度,從而使他們的思維更加積極,表述內容更加豐富,語言表達更加流暢,并讓他們體會到語言交往帶來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