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發林
【摘要】新的課程視角和課改理念下,初中物理教學,應該讓以生為本之理滲透在教學的每一個細微處,比如,“趣”字為先,讓學習變得有滋有味;“學”字為本,讓過程變得親力親為;“拓”字為展,讓探究變得余音裊裊,讓學生在這樣的探究中得到多方面的鍛造、滋養和提升。
【關鍵詞】高效物理 “趣”字為先 “學”字為本 “拓”字為展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2-0246-02
一、“趣”字為先,讓學習變得有滋有味
強調以生為本,首先就激發學生的興趣。探究的源動力和學習的興趣來源于哪里?毋庸置疑,單項灌輸、純理論傳輸和照本宣讀,只能讓孩子們昏昏欲睡,只落得個費時低效的結果和老師的無可奈何。怎么辦?竊以為,“趣”字為先,創設新穎、具體、適宜的情境,才是激發學生注意力和興趣的“催化劑”。物理學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不乏一些原生態的、活潑的、鮮活的具體情境、人文故事、歷史淵源等等,將此運用于教學,尤其運用于物理現象的印證和闡釋,不僅僅能讓學習變得有滋有味,而且能促使學生向著物理學習的更深處挺進。
以下是九年級物理《磁現象》新課伊始的開頭設計:利用多媒體播放視頻:2000多年前,一座華麗的宮殿中(阿房宮)藏有無數珍貴寶物,一大群刺客入室偷竊,然而那些身懷鐵器的盜賊進入后立刻就會被發現,警報聲大響。大家想一想:這是怎么回事呢?能不能用你自己所學解釋一下其中的緣由呢?
想想,這樣聲光色的耀眼鏡頭出現在課堂中,并且與本課的主題“磁現象”緊密聯系在一起,與物理的本質規律在更深處“遙相呼應”,溝通古今,引發出一片混雜著好奇的贊嘆聲,學生探究的欲望怎能不一漲再漲呢?的確,興趣是“學習之門”,打開這道門的鑰匙就是搖曳生姿的情境資料。
二、“學”字為本,讓過程變得親力親為
既然強調以生為本,那么注重“以學為中心”就顯得不可或缺。就物理實驗而言,教師的演示實驗固然清晰、規范、有序,一切都在預定的軌道上“順風順水靠岸”,一切都將朝著預想的方向靠近,并且避免了費時、無序、混亂等自主實驗方面所攜帶的弊病。然后,這樣的演示實驗畢竟不是孩子們的“親力親為”,畢竟不是自己切實的體驗、感悟和實踐,與“以生為本”的理念相去甚遠。鑒于此,初中物理教學特別是實驗教學,應注重學生自己的動手實踐,注重分組實驗,注重自主理念下的“做中學和學中做”。
仍然以《磁現象》的教學為例,應該放棄讓學生自主選擇實驗材料、自主設計實驗方案、自主完成實驗過程、自主優化實驗環節。比如,利用報廢的滑動變阻器當底座和軌道進行實驗;利用條形磁鐵各部分的強弱不同,進行所吸大頭針多少的實驗……
“物理教師應該充分激發學生自身潛力和能力,打造出適合學生發展的物理課堂教學環境?!盵1]上述實驗現象正是“激發學生自身潛力”后出現的?;蛟S,在自主實驗中,在親力親為中,學生或有操作不當的地方,或有實驗失敗的地方,或有過程不嚴謹的地方……或許,實驗中的成敗并不是唯一重要的,在此過程中學生創新精神的培育,物理素養的提升,醍醐灌頂般的頓悟,才是物理學習中更加重要的境界。而這,不正是以生為本理念中應有的風景嗎?不正是鍛造學生難得的生成性資源和契機嗎?
三、“拓”字為展,讓探究變得余音裊裊
強調以生為本,還應該強調學生自己的探究延伸。新的課程視角和課改理念下,那種拘囿學生手腳的做法應該予以擯棄,那種視“上完一節課”為“完稿”的想法應該淡出師生的視野?!罢n堂小天地,天地大課堂。”的確,物理現象蘊藏在大天地中,何不讓孩子們走出校園、走出教材、走向外部廣闊的天地中,去發現更多的物理的真相、奧秘與神奇呢?好的物理教學,應以“拓”字為展,讓探究變得余音裊裊,讓孩子們走得更遠,當然也收獲得更多。
且看以下探究:某個被雨水長期浸泡的鐵塊上面的字跡已經模糊不清,那么,你用什么方法可以判定它是否具有磁性?你能自己制作一個小磁針嗎?生活中,你能在某個地方按上磁針就能立即提高效率嗎?……除此之外,還可以引領學生找找電腦軟盤、硬盤上的磁性材料,探秘信用卡上的磁現象,找找合金磁鐵、橡膠磁鐵、氧化磁鐵,以及生活中更多的磁性材料和磁性實例,以此活潑潑地洞開學生的多重視域。
新課堂,不是靜止的課題,不是固定的課堂,不是淺嘗輒止的課堂,而是動態的課堂、發展的課堂、具有無限可能和創造的課堂。這種“動態、發展、創造”,恰恰與生本理念一脈相承,恰恰是以生為本理念的有力體現。做精做細“以生為本”之工程,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必將得到凸顯,相應的,學生的學習力、思考力和創新力也將同步提升。初中物理教師,應該讓以生為本充盈在教學的每一個細微處,以此培育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科學素養,以此引領學生在物理王國中享受、實踐、探索,并得到持久的滋養和多方面的收獲。
參考文獻:
[1]孫潔.新課程背景下物理教師如何適應新角色[J].甘肅教育,2017(1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