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修麗
【摘要】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合理的鼓勵,讓學生在探索知識時,自己動手養成學生問題的意識,讓學生找到學習的快樂,這樣學生在課堂上才能享受,才能快樂成長。
【關鍵詞】問題意識 探索 動手能力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2-0256-01
一、聯想要合理——給予鼓勵
數學知識之間有著內在的聯系,只有通過聯想才能把已有的知識和新知識有合理的溝通和聯想,對新知識有初步的認識,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例如筆者在復習“比和比例”時,為了找到比和分數、倍數之間的關系,筆者先出示了一個條件:花生與大豆的種植面積之比是3:2,再讓學生思考:你認為花生和大豆的種植面積還可以怎么表達,學生聯想已經學過的知識,提出:“大豆和花生的種植面積為3:2,也可以用分數的形式表達花生的面積是總面積的3:5,也可以說,花生面積是大豆面積的3:2,大豆面積是花生面積的2:3……接著,筆者添上了一個又一個條件和問題,同時對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讓學生用多元的形式解答:李大爺家中種了84畝的花生,花生和大豆的種植面積比3:2,大豆是多少平方面積?學生由于掌握了多種的數量關系,能夠想出了整數、分數、比例分配等多種方法,學生的思維就變得更廣了、更靈活了,這樣不僅有助于知識的鞏固,而且學生在思維的過程中,還會有新的發現和創新。
二、實踐操作——需動手
小學生的年齡較小,而且直觀形象的思維幾乎充盈著學生的頭腦。操作需動手是他們直觀思維的主要方式。而抽象思維如果離開了動手操作的直觀感性的支持,就會產生障礙。因此數學課堂教學要引導學生在操作中探索發現,從中在最大程度上來發展學生的智力,促使學生的動手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學“梯形公式”時,筆者就鼓勵學生把自己準備的學具拿出來,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剪剪、拼拼,找到梯形與三角形和四邊形的關系,這樣學生在剪拼的過程中,讓學生自己推導出梯形的面積公式。
師:同學們,看大屏幕,這一幅幅的堤壩圖案,你知道它們有什么作用?
生1:老師,可以加固防水。
生2:可以節省材料。
生3:可以讓堤壩更牢固。
師:是的,梯形有這么多的好處,我們有辦法計算它的面積嗎?想想我們學過的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是如何轉換的成三角形的面積公式的計算。你能把梯形轉化成什么圖形?
讓學生動手擺一擺,剪一剪,拼一拼,能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梯形的面積。
(學生分組討論)
生1:我們A小組是這樣做的:把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學生邊說邊操作,并演示)這樣,兩個梯形的面積就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平形四邊的底就是梯形的上、下底的和,高等于梯形的高,所以得到: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高/2
師:同學們他們這個小組的方法,有什么問題嗎?
生2:為什么要除以2?
生1:因為是兩個完全相等的梯形拼成的一個四邊形,所以這兩個梯形的面積等于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即(上底+下底)×高/2
生3:我們B小組是這樣的,沿著梯形的對角線剪成兩個三角形(學生演示),他們的面積就是上底×高/2和下底×高/2,所以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高/2。
生4:我們C組是把梯形剪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學生一邊說一邊操作),梯形的面積就是(下底-上底)×高和上底×高/2,所以推導出梯形的面積=(下底+上底)×高/2
生5:我們D小組的方法是沿著中線剪開,拼成一個平形四邊,這個平形四邊的底就是梯形上、下底的和,高等于梯形的高的一半,所以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高/2
師:同學們剛才你們用多元的方法推導出梯形的面積公式,看大屏幕,老師把你們剛才推導的過程梳理一下,就是S=(上底+下底)×高/2……
由此可見,教師在組織教學時,要讓學生多動腦多動手,多實踐操作,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貼近生活的實際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努力為學生提供他們熟悉的固有經驗,充分利用學生的現在的常識和熟悉的事物組織教學,讓學生能較快地感知和理解數學。
例如,筆者在教學加法的運算定律時,不是直接在多媒體上呈現要講授的例題,而是讓學生先仔細觀察教室內課桌的擺放,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被調動起來,立刻巡視著班級的課桌的排數及人數,學生能根據排數和每排做的人數很快計算出全班的人數,這樣的問題顯然學生比較輕松,這時,筆者接著問道:“各排的人數合并起來,看看和我們剛才算出的總人數之間有什么變化?為什么?”再讓學生從左邊挨個計算班級總的人數,反過來再從右排逐個計算總的人數,問:為什么剛才我們按不同的順序加,結果不變呢?這樣學生的切身體會到不管幾個數相加,他們排列的次序和相加的順序,與得數的大小毫無關系,這樣就把這些數結合起來,讓學生充分理解加法的結合律和交換律的概念。把數學的知識轉換成生活的知識現象,通過觀察、分析思考,上升為數學的知識,這樣學生不僅容易理解,而且還能養成學生良好的習慣。
參考文獻:
[1]教育部,2011年小學數學課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