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霞
摘? 要:就業是民生之本,而擴大就業的根本在于產業發展。區域產業發展模式對勞動就業的持續性發展影響巨大。本文以山西省柳林縣為例,結合該縣的產業發展現狀與勞動就業形勢探討了兩者之間的關系,并進一步針對目前的勞動力就業困境提出了六種產業轉型發展的途徑,對該縣的勞動就業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區域產業發展;勞動就業;產業轉型;途徑
柳林縣地處山西省中西部,呂梁山西麓,黃河東岸,隔黃河與陜西省吳堡縣相望,是全國優質主焦煤生產基地,煤炭資源質優量大,4#優質主焦煤被譽為“國寶”。作為煤炭大縣,2019年,柳林縣煤炭占經濟總量的比重達60%以上,因為煤炭行業工作穩定、工資高,一直以來,全縣青壯年勞動力都向往在煤炭行業就業。然而,近年來,隨著煤炭生產技術升級改造,小煤窯全部關閉,技改后,越來越多的煤炭行業工種崗位被機器取代,煤炭行業不斷裁減人員,加之該行業不斷淘汰50周歲以上的勞動力,導致全縣勞動就業問題日益凸顯,縣域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也受到影響。
由于長期以來依賴煤炭產業,柳林縣資源型經濟觀念根深蒂固。然而,煤炭作為不可再生資源,總有挖完的一天,而且,煤炭行業污染嚴重,對生態建設造成巨大挑戰,也與我們現在提出的生態文明新發展理念相違背,產業轉型是柳林縣當前亟需解決的迫切任務。產業發展方向主導著勞動就業路徑,如果從“一煤獨大”發展格局中走出來,推動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讓新興產業落地落效,引導勞動力多元化擇業就業,就能保證全縣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保證人民群眾長治久安。
一、產業發展與勞動就業的關系
就業是民生之本,而擴大就業的根本在于產業發展。產業發展與就業增長的機理究竟為何?這可從產業規模擴大和產業結構優化兩方面來分析。
隨著產業規模擴大,新的市場被開發出來,就可以創造大量就業機會。但是,產業發展與就業增長并非總是同步的,就業增長慢于經濟增長的現象非常普遍。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同產業發展內容和方式對就業的影響大不相同。如果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率不高、產業結構不合理,就難以形成產業發展與就業增長的良性互動。因此,在產業發展特別是轉方式、調結構中應高度重視就業問題,使產業發展更多帶動就業。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產業發展由進口替代轉變為出口導向,為初級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入國際市場打開了通道,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我國產業發展方向更多轉為滿足和擴大內需,培育了一大批新的生產和消費增長點,同時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等。
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對柳林縣經濟發展造成了重創,煤炭企業停工停產,第三產業發展經濟增速大幅下滑,嚴重制約著全縣勞動力就業大局。當前,我們應更加重視統籌兼顧產業發展與就業增長的關系,將產業發展與擴大就業更好結合起來,實現經濟發展、就業穩定、民生改善相統一。
二、柳林縣產業轉型的路徑及方向
針對柳林縣產業發展現狀以及勞動就業形勢,結合歷史文化底蘊及發展現狀,本節探索幾種適合于柳林縣產業轉型發展的途徑。
(1)創新觀念。敢于突破思維定勢和傳統經驗的束縛,善于創新觀念、思路,充分發揮企業和勞動者的主觀能動性,從煤炭產業單一布局中走出來,讓多種業態共存共生,打好產業轉型“翻身仗”,引導全縣勞動力多元化擇業就業。
(2)突破誤區,培育多元化產業。堅決從“資源依賴”觀念的誤區中走出來,大力扭轉“一煤獨大”的產業結構,下更大的功夫培育多元化產業,著力推動傳統產業新型化、新興產業規?;?、支柱產業多元化,特別是要把新興產業做大做強,做成新的支柱產業。尤其是搶抓山西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政策,從提升產業素質入手,推動傳統技術轉型升級。
(3)發揮區位優勢,發展物流產業。立足山西“西大門”定位,利用太中銀鐵路、中南出海通道、孝柳鐵路、榮欣鐵路專線和即將興建的綏德——太原高鐵等交通要道建設物流園區,發展物流產業,將柳林打造成物流集聚地。
(4)發掘文化底蘊,發展文旅產業。柳林縣緊靠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已發掘的高紅、楊家坪兩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距今有5000多年的歷史;地處黃河岸邊的孟門鎮為大禹治水第一門。新發掘的柳林高紅商代方國都城遺址被列入“200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全縣范圍內有香嚴寺、雙塔寺、賀昌故居等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178處,獨具地方特色的柳林盤子、柳林彈唱、柳林剪紙、水船秧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了柳林古老而豐富的民俗文化。我們應該深度挖掘這些文化資源,發展文化和旅游產業,將文旅產業打造成新的國民經濟支柱。
(5)發展特色產業。柳林縣是聞名遐邇的中國紅棗之鄉,下轄的三交鎮被譽為“中國紅棗第一鎮”。全縣紅棗林成林面積28萬畝、現有120余家中小規模型紅棗深加工企業,年可加工轉化原棗1.2億斤,可加工生產蜜棗、貢棗、珍珠棗等二十余個初加工產品,紅棗產業及其相關連帶產業的年產值大約在5億余元左右,已成為全縣農民增收的重要傳統依托。
2019年9月,柳林縣舉辦了以“做強紅棗產業,助力鄉村振興”為主題的紅棗文化節,是柳林縣為加快紅棗產業轉型升級、暢通農產品銷售渠道、提升柳林紅棗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而搭建的新時代紅棗產業化發展開放新平臺。文化節簽約16項合作協議,總成交額4080萬元。
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產業興旺,鄉村振興。今后,柳林縣應不斷創新優化紅棗產業發展體制機制,全面展示柳林紅棗文化,促進紅棗產業邁上新臺階。
(6)發展電商產業。今年7月3日,以“直播助農、嗨購呂梁,棗香天下、誠信柳林”為主題的直播帶貨活動在呂梁廣場電商扶貧創業孵化園火熱開播開售。柳林縣縣級領導組團進入直播間,擔任“帶貨主播”的角色,為柳林紅棗、碗團、醋等名優農產品代言。通過三天直播+線下的多方位展示,柳林本土名特優農產品品牌認知有了進一步提升。同時,直播活動也帶來了一串串亮眼的數字,據流量統計,柳林專場吸引了100余萬名網友進入直播間“圍觀”下單,線上成交4257單、成交額36萬余元,為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營造了良好氛圍。今后,柳林縣應繼續推動黨政領導直播帶貨,促進電商產業快速發展。
三、小結
柳林縣歷史文化底蘊豐厚,經濟快速發展,但由于煤炭經濟的不可持續性導致勞動就業及產業發展單一。本文結合該縣當前經濟發展趨勢,借鑒其他地方發展經驗,提出了幾種產業轉型發展途徑,為柳林縣產業轉型及勞動就業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陳康,羅曄.麗水市蓮都區山區桃產業轉型發展探析[J].現代農業科技,2020(15):252+254.
[2]陳永樂.推進傳統產業轉型 鞏固提升脫貧成果[N].安康日報,2020-07-15(007).
[3]鄭義.柳林縣農機化發展思路探析[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9(12):40-41.
[4]馬建文,陳燕榮.淺談柳林縣石西鄉紅棗產業發展與鞏固脫貧工作[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9(12):34-35.
[5]曹小紅.柳林縣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研究[D].山西農業大學,2019.
[6]呂梁市柳林縣煤-電-鋁-材一體化產業試點項目[J].中國粉體工業,2019(05):66.
[7]曹小紅.柳林縣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研究[D].山西農業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