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發展的好壞對社會經濟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農業保險推動了農業的高質量發展,政策性農業保險則是農業保險的進一步升華。農業保險在風險中穩定了農業產業的持續發展,農業的順利發展提高了農民的經濟水平。政策性農業保險則在農業保險的基礎上降低了保險費率,讓貧困農戶也能用上農業保險,立足于實際發展,健全保險制度,為農戶提供優質服務,推動農業的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政策性農業保險;農業保險;農業發展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的農業發展已經進入到一個嶄新的階段。作為擁有70%農業人口的第二大經濟體,如何提高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已經成為當前的重要問題。我國曾經通過取消農業稅、農業資源綜合補貼的方式來增加農民收入,但這種措施并沒有完全解決問題,尤其是面對嚴重的自然災害與意外事故時,農民往往得不到收獲。而我國又是自然災害頻發,損失嚴重的國家之一,這也是我國農民的收入一直處于較低水平的原因之一。在這種情況下,政策性農業保險應時而生,它由中央財政保證保費補貼,政府支持,保險公司為主進行經營,漸漸的成為支撐農業發展的重要動力。
一、農業是國民經濟可持續增長中的重要角色
農業是我國的第一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一切生產的首要條件。全國13億人口的糧食、肉類、蔬菜、水果等食物和紡織用纖維等,共20.33萬噸,除少數年份為調劑品種而有進口外,其余都來自本國農業。食品的自產自銷不僅關系到一個國家的社會穩定,還關系到一個產業的持續發展問題。如果農業不能提供糧食和必需的食品,那么人民的生活就不會安定,生產就不能發展,國家將失去自立的基礎。而且農業又是我國基礎最薄弱,最不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農業抵御自然風險能力弱、產量不穩定,而且農民整體素質偏低,這些都會制約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所以國家針對農業的發展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其中農業保險無論是在降低風險、損失后的補償,還是在提高農民積極性、穩定農業經濟方面,都有著很重要的作用。目前情況來看,我國農業保險雖然發展平穩,保險保費也已經居于全球第二位,但我國農業保險在發展過程中還是面臨著產品種類少、信息不對稱、農戶缺乏參保意識、覆蓋率還不高、偏遠地區保險網點少甚至沒有等問題。所以,需要政府采取一些措施來助力農業保險的發展。
二、農業保險是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
農業保險是專為農業生產者在從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和漁業生產過程中,對遭受自然災害、意外事故疫病、疾病等保險事故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提供保障的一種保險。農業保險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為國家的農業產業提供可靠的保障性服務,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將農戶需要承擔的風險降到最低,改善農民預期產業收入,保障了國家糧食的平穩效益,為政府減輕負擔,走向雙贏。農業保險的產生,直接促進農業生產活動穩定發展,也間接保證整個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
(1)穩定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農業保險降低了風險的預期,將參保農民的一些不確定的風險進行轉移,保障了農業生產的持續穩定發展。農業保險可以通過一系列的農業生產技巧和氣象部門的專業指導以及一些防護措施來減少農業生產風險,提高農民的收益,加速發展高質量農業。并且還可以通過保險的運作機制,轉移或降低農業發展中的風險以及損失,從而實現農業生產的穩定發展。
(2)為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提供了保障
農業保險減少了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減少收入的波動,讓農民可以盡快地恢復災后的農業生產和生活,有利于增加農業投入,擴大農業再生產,從而增加農民收入。還可以幫助農民積極地試驗發展種植新品種,有效地化解新品種試驗帶來的風險,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業保險還能夠幫助農民容易獲得貸款。有了農業保險的保障,銀行更放心地貸款給農民進行農業投資,讓農民能發展更好更多的農業產業。
三、我國農業保險單純市場化發展面臨的困境
(1)農民投保意識不高
農戶投保意識不強,大部分人不了解農業保險,沒有風險控制的觀念。農戶對保險存在認識上的偏差:一是質疑保險對生產和生活的保障作用,農民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二是依賴于保險,購買保險之后,對于防災防損意識薄弱,最終導致損失擴大;三是道德風險,由于農業生產的分散性,保險公司監督力度不夠,農戶法律意識淡薄,容易觸犯國家法律。其次農業保險風險大、保險費率過高,農戶難以承擔。
(2)農民低收入和保險高保費率的沖突
我國目前農業種植主要是人工耕作,生產力低下,人均耕種面積小,年收入很低。一年除去必要生活開支,生產成本幾乎沒有剩余。而農業保險,由于其本身的特點,其成本較高,這就決定了高保險費率。據統計,一般農作物的保險費率在2%—15%之間,與其他保險相比,保險費率要高出十幾倍。這樣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補貼費率即使能高達50%,廣大農民仍交不起保費,這結果造成投保需求不足,影響了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發展空間。
四、政策性農業保險拓展了農業保險的推廣空間
從1982年開始,由保險公司和一些民政農業部門為主導開辦的一些農業保險業務開始出現,當時農業保險對農業的發展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農業保險保費收入逐年升高,每年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占總保費收入的比重均不足2%。同時農業生產對環境條件變化敏感,極端惡劣的自然環境甚至會對農作物的生產造成毀滅性打擊,且我國自然災害多發,頻繁的自然災害嚴重影響了我國農業生產的有序進行。由于農業保險賠付率較高,從事農業保險風險較大,致使多數商業保險公司不愿意進行農業保險方面的業務經營,進而導致農業保險經營主體的嚴重匱乏。
2007年則是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國家正式對農業保險予以補貼,中央財政重新啟動了政策性農業保險。撥款21.5億元為6個試點省區5 大糧食作物提供保費補貼,當年實現51.8億元的保費收入。到2013年時,我國農業保險試點范圍進一步擴大,至此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正式形成。
政策性農業保險是以保險公司市場化經營為依托,政府通過保費補貼等政策扶持,對種植業、養殖業因遭受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提供的直接物化成本保險。政策性農業保險將財政手段與市場機制相對接,可以創新政府救災方式,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分散農業風險,促進農民收入可持續增長。為世貿組織所允許的支持農業發展的"綠箱"政策。政策性農業保險對比商業性農業保險就降低了農民和保險公司的負擔,讓農業的發展有了更好的保障。
五、推動政策性農業保險,助力農業發展
(1)提高政策性農業保險的保障水平
農業保險的補貼能夠激勵農戶投保,而且補貼水平與投保農戶積極性成正比,這是因為政府給與的補貼越多,農戶需要支付的保費就越少,對于貧困農戶來說維持最低生活水平都做不到,購買保險更是困難,政府的補貼無疑是最可靠的資金來源。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的保障能力一方面需要擴大保障范圍,另一方面需要擴大補貼資金的投入力度。
(2)對參與農業保險的商業保險機構給予扶持
現在很多商業性的保險機構不敢推出農業保險的最大原因是農業是一個低收益高風險的產業,導致了農業保險是一個高保費率的保險,農作物的保險費率是比其他的保險費率要高很多。所以政府需要對參與農業保險的商業保險機構給予補貼,讓商業保險機構敢推出農業保險并且對農民補貼費率,使農民能夠買得起農業保險。
(3)在相關機構成立專門的農業保險部門
可以在相關機構比如農發行中成立一個專門為農業保險服務的部門,由政府出資,國家法律監督,立足于農業保險的實際發展,健全農業保險制度,為農民提供優質服務。拓寬農業保險體系與其他相關機制相結合。創新農業保險產品的險種,拓寬農業保險保障覆蓋面。財政部門應對下撥的補貼性財政資金做好合理分配,以保證操作合法合理。等到條件成熟,部門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可以再從機構中獨立出來,成為一個專門的政策性農業保險機構。
總的來說,我國地域遼闊,物種繁多,所以各地區農業生產的差別很大,針對各地區農業生產的具體措施及經營模式還沒有統一出來,目前全國范圍內統一的只是對農業保險實施補貼的政策。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推行,有助于降低農業產業發展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困難,給農民的生活提供了基本保障,努力發展政策性農業保險,推動全國農業高質量發展。作者
參考文獻
[1]李有祥.推動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J].中國金融,2019(10):47-49.
[2]程豪勇.大力推進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的調查與思考[J].浙江現代農業,2014(11):28-30.
[3]馬雪蓮.淺析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的運行情況與發展對策[J].現代經濟信息,2016(34):357.
作者簡介:尹剛(1977—),男,湖南邵陽人,碩士,邵陽市委黨校法學教研部講師、律師,研究方向:社會學、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