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小軍 方紅麗 宋秋英 姜海波 葉雪芬 盧曉東
急性腦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又稱缺血性腦卒中,是指包括神經細胞、膠質細胞和血管在內的局部腦組織由于血液供應不足引起的壞死[1-2]。ACI發病率與致殘率較高,預后較差,早期診斷與合理干預是改善ACI患者預后的關鍵[3-5]。由于ACI患者受損部位的腦電活動會發生一定變化,因此,ACI患者的腦電圖監測對其臨床治療有重要意義[6-7]。本研究通過監測ACI患者腦電圖變化并分析影響患者預后的因素,為ACI患者的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1.1 對象 選取2015年3月至2017年4月在本院診斷且符合納入標準的70例ACI患者為觀察組,并選取同期體檢的70例健康體檢者為對照組。觀察組男37例,女 33 例;年齡 38~82(61.32±12.17)歲;學歷:初中以下36例,初中及以上34例。對照組男38例,女32例;年齡 32~80(62.03±12.35)歲;學歷:初中以下 37例,初中及以上33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學歷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觀察組納入標準:(1)經臨床診斷確診為ACI;(2)梗死灶位于皮層,生命體征穩定;(3)近期未服用過巴比妥類、三環類等干擾腦電圖藥物。排除標準:(1)存在顱腦損傷、腦出血、陳舊性腦梗死者;(2)存在嚴重的心、肝、腎等主要臟器功能不全者;(3)存在出血傾向或出血性疾病者。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所有患者均自愿參與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觀察組患者采用阿替普酶靜脈溶栓聯合依達拉奉治療,阿替普酶用量為0.9mg/kg,其中10%于1min內靜脈團注,剩余90%于1h內靜脈滴注;另將30mg依達拉奉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100ml中靜脈滴注,2次/d。治療后根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將患者分為預后優良組(NIHSS評分下降≥18%)43例和預后不良組(NIHSS評分下降<18%或增加)27例。采用數字化視頻腦電圖儀對所有受試者行常規腦電圖檢查,按國際10~20系統放置電極,單、雙級導聯記錄,在患者神智清晰且能完全配合檢查的情況下進行參考電極描記,檢測時間為15~30min。存儲圖像與腦電圖,選取理想信號片段>5min的部分進行功率譜分析。同時,采集觀察組患者清晨空腹狀態下靜脈血5ml,1 500r/min離心15min,將分離后的血清置于-20℃中待檢。
1.3 觀察指標
1.3.1 腦電圖指標 監測觀察組和對照組α、β、δ、θ的波形變化情況,計算并比較治療前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大腦對稱指數(BSI)及功率比指數(DTABR)。DTABR=(δ+θ)/(α+β)。
1.3.2 一般資料 比較預后優良組和預后不良組患者性別、年齡、起病天數、高血壓、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及入院時NIHSS評分,該量表包括意識、凝視、視野、面癱、上肢運動、下肢運動、肢體共濟失調、感覺、語言、構音障礙、忽視等方面,NIHSS評分<7分為輕度神經功能缺損,7分≤NIHSS評分<15分為中度神經功能缺損,NIHSS評分≥15分為重度神經功能缺損。
1.3.3 臨床指標 采用ELISA法測定預后優良組和預后不良組患者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hs-CRP)、Hb、白蛋白(Alb)、ALP、AST、乳酸脫氫酶(LDH)、尿酸、維生素B12(VB12)水平,并計算GFR。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影響患者預后的因素。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觀察組和對照組腦電圖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前BSI和DTABR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 P<0.01),見表 1。

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腦電圖指標比較
2.2 預后優良組和預后不良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預后優良組患者高血壓比例和入院時NIHSS評分均低于預后不良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預后優良組和預后不良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2.3 預后優良組和預后不良組患者臨床指標和腦電圖指標比較 預后優良組患者尿酸水平高于預后不良組,BSI和DTABR水平均低于預后不良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 P<0.01),見表 3。
2.4 影響ACI患者預后的因素分析 以ACI患者預后優良與預后不良為因變量,以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為自變量,作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ACI患者入院時NIHSS評分、BSI及DTABR水平均是影響其預后的因素(均P<0.05),見表4。
ACI作為一種常見的腦血管疾病,早期診斷方式單一,加之患者自身諸多因素影響,預后較差[8-9]。腦電圖作為一種簡便、無創的監測方式,現已用于癲癇、腦炎等腦部疾病的常規檢查[10-11],但對于腦電圖在ACI患者治療及預后中的作用的針對性研究相對少見。

表3 預后優良組和預后不良組患者臨床指標和腦電圖指標比較

表4 影響ACI患者預后的因素分析
本研究發現ACI患者腦電圖相關指標BSI與DTABR水平均明顯高于健康體檢者,這一結果表明腦電圖對ACI患者的臨床治療有一定指導意義。同時,本研究通過比較預后優良與預后不良ACI患者的一般資料、臨床指標和腦電圖指標發現,患者入院時NIHSS評分、BSI及DTABR水平均是影響其預后的因素,這也印證了腦電圖在ACI患者預后中的應用價值。
腦電圖是通過電掃描儀將腦自身的微生物電放大而形成的一種曲線圖,對腦部缺血異常敏感,可間接反映缺血性病變早期甚至超早期的腦功能變化,對腦部疾病的診斷及預后有一定應用價值[12-13]。ACI發病過程中,腦組織產生的大量自由基可直接損傷神經元細胞膜,導致顱內血流動力學發生改變,當腦血流中斷時間>30s時,腦電圖即可記錄到異常變化,腦電圖相關指標水平也隨之改變[14-15]。其中,BSI作為頸動脈內膜剝離術中腦血流的常用監測指標,近年來,在腦部疾病診斷及預后中的作用日益凸顯。楊娟等[16]猜測BSI水平監測在治療ACI患者中有較高應用價值,但其并未行進一步研究。本研究采用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對可能影響ACI患者預后的因素進行了分析,充分驗證了BSI在ACI患者中的預后價值。筆者認為,當ACI患者腦內血流動力學發生改變時,BSI可通過體現單側供血區腦細胞活動狀態與對側供血區的差異,反映治療前患者腦內的梗死情況及治療期間腦內血流變化情況,從而為ACI患者的治療及預后提供參考[17]。DTABR作為腦電圖監測中最為敏感的指標之一,主要通過反映δ+θ波與α+β波的比率變化,為腦部疾病的診斷提供參考。其中,腦電δ波通常代表梗死部位的腦電活動,θ波通常代表水腫部位的腦電活動。當前,臨床對于DTABR在ACI患者中的針對性研究較少見,雷發珍等[13]也僅單純比較了ACI患者治療前后DTABR水平差異。本研究在比較患者DTABR水平差異的同時對其進行了進一步回歸分析,印證了DTABR在ACI患者預后中的重要作用。分析其作用機制可能是當患者出現局部腦梗死時,全腦波幅降低,α波消失,β波活動減少,α+β波水平降低,隨著缺血性半暗帶面積的增加,δ和θ波活動增加,δ+θ波水平升高,導致DTABR水平隨之升高[18],從而指導患者的治療及預后。
另外,入院時NIHSS評分在ACI患者預后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視。ACI發病過程中,大量的氧自由基直接損傷了患者的神經元細胞膜,對患者認知功能造成一定影響,若短時間內未對患者進行有效治療,將會對患者腦部神經造成不可逆損傷,影響患者預后[19]。因此,入院時NIHSS評分對患者治療時機的選擇及預后療效至關重要。
綜上所述,ACI患者腦電圖存在明顯變化,入院時NIHSS評分、BSI和DTABR水平均是影響患者預后的因素,因此,臨床上可加強對ACI患者腦電圖及臨床指標水平的監測,從而為ACI患者的治療及預后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