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平,田帥,姜剛云,曹寶
(1.云南省建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市政總承包部 昆明 650501 2.云南建投綠色高性能混凝土股份有限公司 昭通 657000 3.云南省高性能混凝土工程研究中心 昆明 650501)
迪慶藏族自治州地處低緯高原,海拔1 486~6 740m,一山四級氣候特征顯著,風速大,空氣干燥而比較稀薄,每年11月至次年3月,白天溫度高,夜間氣溫低,晝夜溫差可達20℃,具有風速大、空氣濕度低、晝夜溫差大等特點,混凝土很容易因表面失水過快而產生收縮裂縫,溫差大而產生溫度裂縫,凍融循環而產生結構的破壞[1~2]。對混凝土的生產供應、施工質量控制及結構耐久性提出了嚴峻挑戰。
本文結合云南省地材、氣候特點和實際工程質量控制現狀,對公路工程混凝土原材料質量控制指標、配合比設計優選、混凝土生產及施工質量控制要點等進行研究,針對高海拔低溫大溫差氣候條件,通過在減水劑中添加防凍、引氣、早強組分,適當調整混凝土凝結時間等技術措施,有效控制了混凝土凍害及裂紋的產生,提高了混凝土的防凍性能及抗凍性能,混凝土抗凍等級>F100。由于較好地控制了混凝土凍害及裂紋的產生,混凝土外觀質量較好,也增加了高海拔地區冬期施工的可操作性。
(1)水泥:采用P·O42.5水泥,標準稠度用水量為28.2%,初凝時間為150min,終凝時間275min,3d抗折強度為 6.2MPa、抗壓強度為27.1MPa,28天抗折強度為8.4MPa、抗壓強度為48.7MPa。
(2)粉煤灰:采用Ⅱ級粉煤灰,平均細度18.1,需水比103,含水率為0.3%,28d活性指數75.8%。
(3)粗骨料:采用粒徑5~25mm連續級配碎石,針片狀4.7%,壓碎值19%,含泥量0.2%,泥塊含量0.2%。
(4)細骨料:采用細度模數為2.8的機制砂,石粉含量6.2%,MB值0.5。
(5)外加劑:采用復合型聚羧酸高性能減水劑,減水率28.2%,PH值6.8,含量0.1%。
(6)水:采用自來水。
根據GB/T 50082《普通混凝長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試驗方法》進行混凝土早期抗裂及抗凍性能試驗。
混凝土面臨高原高寒、晝夜溫差大、空氣濕度小等嚴酷的環境條件,配合比設計優先考慮混凝土的防凍性能及抗凍性能,同時降低混凝土早期收縮開裂風險。采用較小的水灰比,適當增加膠凝材料中水泥的比例,在減水劑中復合加入防凍劑、早強劑、引氣劑,提升混凝土早期強度,降低受凍的風險,同時提高混凝土硬化后的抗凍性能。混凝土試驗配合比如表1所示。

表1 混凝土試驗配合比
按照表1對混凝土進行試拌,三種混凝土呈現粘聚性能、保水性能良好,無離析泌水現象。
混凝土的性能如表2及表3所示,混凝土流動性隨著粉煤灰摻量的增加而改善,凝結時間隨著粉煤灰摻量的增加而有所延長,混凝土強度隨著粉煤灰摻量的增加而降低。試驗表明,A1配方混凝土從加水時間到初始開裂時間為2.5h,最大裂縫寬度0.38mm,單位面積上的總開裂面積c=787 mm2/m2;A2配方從加水時間到初始開裂時間約為2.8h,最大裂縫寬度0.38mm,單位面積上的總開裂面積c=575 mm2/m2;A3配方從加水時間到初始開裂時間約為3.3h,最大裂縫寬度0.51mm,單位面積上的總開裂面積c=448 mm2/m2,三種混凝土抗裂等級均為L-Ⅲ,平板開裂試驗最大裂縫寬度如圖1~圖3所示。

表2 混凝土工作性能及凝結時間

表3 混凝土力學及耐久性能

圖1 A1最大裂縫

圖2 A2最大裂縫

圖3 A3最大裂縫
隨著粉煤灰摻量的增加,混凝土的凝結時間及初始開裂時間都有所延遲,混凝土最大裂縫寬度及單位面積上的總開裂面積都有所降低,而混凝土的抗凍等性能變差。這是由于粉煤灰摻量增加以后,整個膠凝材料水化速率變慢,混凝土密實度及強度降低,混凝土抗凍性能變差;而粉煤灰又具有形態效應及微珠效應,可以改善膠凝材料的顆粒級配及組成,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因此的,混凝土冬季施工宜適當降低粉煤灰的摻量,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強度及抗凍性能。
(1)為保證外觀質量,確保在同一座橋當中采用原材料不變,對混凝土含氣量進行控制。材料提前在砂石廠進行儲備,采取措施防止材料中混入雪塊冰渣。原材料進廠時,如出現結冰,待冰雪消融、含水穩定后再進行使用。
(2)采用復合減水、抗凍、引氣等組分的聚羧酸高性能減水劑,保證混凝土在負溫下水化作用能繼續進行,從而使混凝土強度能夠繼續增長,改善混凝土工作性能、早期強度及耐久性能。
(3)混凝土坍落度宜控制為160~180mm,擴展度≥400mm,經時損失1h不超過20mm,混凝土凝結時間不大于12h。
(4)通過熱工核算及生產試驗,確定拌合用水溫度為30~50℃,并應根據運距和氣溫控制混凝土出機溫度。
(5)對攪拌主樓溫度進行實時監控,通過暖氣片保證主樓內溫度不低于10℃。攪拌混凝土前,用熱水沖洗攪拌機預熱。
(6)調整攪拌投料順序,向攪拌機投料時,先將砂、石、熱水進行攪拌,使熱水與砂、石充分進行熱傳導后,再加入膠凝材料進行攪拌,嚴禁水泥與熱水直接接觸。混凝土攪拌時間較常溫施工延長50%左右。
(7)對混凝土溫度進行測量,滿足要求后再進行后續生產。施工時間選擇溫度在0℃以上的時間段進行施工,為減少拌制好的混凝土在運輸過程中的熱量損失,在攪拌車的筒體外側應增加保溫的棉罩或其他保暖罩。
(8)根據現場澆筑速度以及運輸距離控制發車間隔時間,避免混凝土運輸車在施工現場等待時間太長。現場配備專人對每車混凝土的塌落度及出車溫度進行測試,低于5℃的混凝土不予使用。
(1)墩柱在高溫差地區冬期施工,應對模板采取保溫措施,鋼模表面可先掛草簾,麻袋等保溫材料并扎牢,然后再澆筑混凝土。
(2)模板和保溫層,應在混凝土冷卻到5℃后方可拆除。當混凝土與外界溫差大于20℃時,拆模后的混凝土表面,應及時覆蓋,使其緩慢冷卻。
(3)干燥,低溫下混凝土水化速度變慢,受凍害的幾率增大。拆模后的混凝土也應及時覆蓋保溫材料,以防混凝土表面溫度的驟降而產生裂縫。可先覆蓋塑料薄膜,再覆草袋,麻袋等保溫材料。
(1)在水溫高于30℃,環境溫度0~-10℃條件下,所拌制的混凝土均滿足出機溫度高于10℃,且混凝土在1.5h內,溫度不降低,可確保混凝土入模溫度高于5℃。
(2)選取高6m,直徑為1.8m試驗墩柱進行溫度試驗。環境溫度為6~-9℃,混凝土入模溫度13.8℃,墩柱澆筑約24h后,內部升至最高,墩柱芯部最高實測溫度為47.8℃,然后開始降溫;芯表溫差小于25℃。
(3)根據實際測溫,墩柱的關鍵保溫措施時間是在36h以內,需要采取保溫保濕的措施(詳見圖4、圖5),控制內外溫差;拆模時間應根據內外溫差監測判斷,混凝土36h溫峰最高,拆模宜避開此時段,并適當延長,可采取48h后再拆模,錯開構件最大內外溫差時段,降低開裂風險。

圖4 澆筑施工保溫措施

圖5 混凝土后期養護
(1)高海拔地區混凝土冬期施工,配合比設計優先考慮混凝土的防凍性能及抗凍性能,宜采用較小的水灰比,適當增加膠凝材料中水泥的比例,采用復合型外加劑提高混凝土防凍及抗凍性能,提升混凝土早期強度,降低受凍的風險。
(2)采用30~50℃水進行混凝土的拌制,先將砂、石、熱水進行攪拌,再加入膠凝材料進行攪拌,并應根據運距和氣溫控制混凝土出機溫度,控制混凝土的出機溫度不低于10℃,入模溫度不低于5℃。
(3)低溫下混凝土水化速度變慢,受凍害的概率增大。關鍵保溫措施時間是在36h以內,混凝土拆模后應及時覆蓋保溫材料,以防混凝土表面溫差過大而產生裂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