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琳超 俞穎 汪浙炯
肺炎是指由細菌、真菌、支原體、衣原體等病原微生物,以及放射線、藥物過敏、免疫損傷等因素導致終末氣道、肺泡及肺間質引起的炎癥,其中最常見是細菌感染引起的細菌性肺炎[1]。老年人肺部細菌感染是主要死亡原因之一[2]。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的臨床癥狀不典型,而且大部分患者WBC并不升高,易誤診、漏診,影響及時治療[3]。因此,早期、及時對老年細菌性肺炎患者進行診斷與鑒別至關重要。VCS激光散射技術是血細胞分析儀對WBC進行分類的方法,以電阻抗原理檢測容量(volume,V)反映細胞體積,以高頻探針檢測電導(conductivity,C)反映細胞核內部結構,以激光檢測光散射(scatter,S)反映細胞質內顆粒特性,對WBC在接近原始狀態下進行分析,除了檢測常規血細胞參數外,還能提供定量的WBC體積、傳導率、激光散射率等VCS參數,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WBC的形態特征和內部結構[4-5],這些參數是直接測得的電子信號,沒有單位[6]。有報道在感染性疾病中VCS參數能反映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的形態學改變[7-8]。本研究通過觀察細菌性肺炎患者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VCS參數變化,找出對疾病診斷有幫助的參數,旨在發現對老年細菌性肺炎有診斷價值的生物標志物。
1.1 對象 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細菌性肺炎老年患者300例(平均年齡>60歲),男140 例,女 160 例,年齡 61~84(73.5±8.7)歲,其中年齡70歲以上的患者占85%。所有患者根據臨床癥狀、體征、病原學及胸部X線等檢查明確診斷為細菌性肺炎,于入院24h內檢測血常規和C反應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根據WBC水平分為 WBC≥10×109/L肺炎組134例和WBC<10×109/L肺炎組166例;另選取同期本院健康體檢者220例作為健康對照組,男100例,女 120 例,年齡 60~75(68.3±7.9)歲。臨床和實驗室檢查排除感染性疾病、糖尿病、晚期腫瘤、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等因素,WBC和分類在正常范圍內。肺炎組和健康對照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采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鉀抗凝的非可替真空采血管于早上9:00前空腹采集2ml靜脈血,采用Beckman-Coulter Gen.S LH780全自動分析儀檢測外周血WBC VCS參數,于2h內完成檢測,收集中性粒細胞平均體積(neutrophils volume,NV)、中性粒細胞平均傳導率(neutrophils conductivity,NC)、中性粒細胞平均激光散射率(neutrophils light scatter,NS)、淋巴細胞平均體積(lymphocyte volume,LV)、淋巴細胞平均傳導率(lymphocyte conductivity,LC)、淋巴細胞平均激光散射率(lymphocyte light scatter,LS),以及各自平均分布寬度(NV-SD、NC-SD、NS-SD、LV-SD、LC-SD、LS-SD)。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6.0統計軟件。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方差齊性時兩兩比較采用LSD-t法,方差不齊性時兩兩比較采用Tamhane法。VCS參數與CRP的相關性分析采用Person相關。繪制ROC曲線評價各個指標對細菌性肺炎的診斷價值。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肺炎患者與健康對照者中性粒細胞VCS參數的比較 WBC≥10×109/L肺炎組和WBC<10×109/L肺炎組NV、NV-SD均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NC明顯低于健康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WBC≥10×109/L肺炎組NV、NV-SD高于WBC<10×109/L肺炎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3 組間 NS、NC-SD、NS-SD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2.2 肺炎患者與健康對照者淋巴細胞VCS參數的比較WBC≥10×109/L肺炎組和WBC<10×109/L肺炎組LV、LV-SD、LS-SD均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LC明顯低于健康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3組間LS、LC-SD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WBC≥10×109/L肺炎組與WBC<10×109/L肺炎組淋巴細胞各項VCS參數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 2。
2.3 肺炎患者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VCS參數與CRP的相關性 肺炎患者NV-SD、LV-SD與CRP均呈正相關(r=0.319、0.350,均P<0.05),其余均無相關性,見表3。

表1 肺炎患者與健康對照者中性粒細胞VCS參數結果的比較

表2 肺炎患者與健康對照者淋巴細胞VCS參數結果的比較

表3 肺炎患者VCS參數與CRP之間的相關性
2.4 肺炎患者VCS參數的ROC曲線分析 繪制肺炎患者與健康對照組比較有統計學差異的VCS參數(NV、NC、NV-SD、LV、LC、LV-SD) 的 ROC 曲線。根據AUC可以得出NV、NV-SD、LV、LV-SD對于肺炎的診斷效能較好,其中NV-SD診斷價值最好。見圖1和表4。

圖1 肺炎患者NV、NC、NV-SD、LV、LC、LV-SD診斷的ROC曲線

表4 肺炎患者NV、NV-SD、LV、LV-SD的AUC、靈敏度、特異度和cut-off值
細菌感染機體后,WBC作為機體免疫系統的一道重要防線,除數量發生變化外,其形態也伴隨著改變,如中性粒細胞核左移、中毒顆粒、空泡、包涵體,淋巴細胞體積變化、核染色質疏松等,均有助于診斷細菌感染[9-10]。血常規WBC和中性粒細胞升高是判斷細菌性感染的常用指標之一,但易受患者年齡、時間、運動、情緒、月經、妊娠等生理因素影響[11]。因此尋找一種或幾種在細菌性肺炎時能反應WBC形態學改變的指標,將對疾病的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具有重要臨床意義,VCS技術與傳統手工形態學檢查相比,具有快速、準確、客觀等優點。
研究顯示典型的細菌性肺炎患者常有WBC升高[12],但有一部分細菌性肺炎患者WBC并不升高,這與本次實驗結果一致,46%細菌性肺炎患者WBC增高,而54%的患者WBC無明顯變化。此外,血液病、惡性腫瘤、酒精中毒、服用兒茶酚胺類藥物或某些抗生素等,均可影響炎癥反應時WBC的變化。因此,影響WBC的因素較多,以它作為細菌感染的診斷指標有一定的局限性。而VCS參數能具體反映細胞內部的變化,比細胞計數更加敏感和特異。張靈玲等[13]研究發現,細菌感染患者中性粒細胞VCS參數有統計學差異,并且差異不受性別的影響。本研究分析300例細菌性肺炎患者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VCS參數,發現NV、NV-SD、LV、LV-SD顯著升高,說明細菌性肺炎患者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體積增大,體積差異性大。因為細菌感染時,中性粒細胞具有趨化運動和吞噬殺傷作用,出現核左移、吞噬細菌、空泡變性、包涵體、中毒顆粒等,引起中性粒細胞體積變化,VCS參數中的NV、NV-SD可以定量地檢測細胞體積的變化;淋巴細胞的數量在細菌感染時一般會受到抑制,但影響因素較多,VCS參數中的LV、LV-SD可以較直觀的反應細胞體積的變化。通過比較WBC≥10×109/L肺炎組和WBC<10×109/L肺炎組,可以發現細菌性肺炎患者WBC不一定升高,但NV、NV-SD、LV、LV-SD有顯著性升高,說明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體積的變化比數量變化更加靈敏,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診斷。VCS與CRP相關性分析,發現NV-SD和LV-SD與CRP呈正相關,ROC曲線分析可以看出,用于指示細菌性肺炎最佳的指標是NV-SD,其靈敏度和特異度為0.839和0.882;其次是 LV-SD,其靈敏度和特異度為 0.857 和0.676;再次是NV和LV,因此提示NV-SD和LV-SD與CRP聯合觀察可以更好的提示細菌性肺炎。Zhou等[14]研究細菌感染的腫瘤患者外周血白細胞VCS參數發現NV、MS、LV、LS和NV-SD聯合診斷價值較高,靈敏度和特異度可達 0.758 和 0.6472。
綜上所述,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VCS參數能較好的反應細菌性肺炎時白細胞的形態學變化,對臨床診斷具有參考價值。而且VCS參數來源于血常規分析,不需要額外檢測,具有快速、經濟、簡便等優點,是一種新的診斷細菌感染的實驗室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