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英

天津金街步行街
“推動閑置的傳統商業綜合體加快創新轉型,通過改造提升推動形成一批高品位步行街,促進商圈建設與繁榮。”201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 進一步激發居民消費潛力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促進實物消費不斷提檔升級的舉措。
3個月后,商務部印發《關于開展步行街改造提升試點工作的通知》,決定在北京市王府井等11條步行街開展步行街改造提升試點工作,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國內領先水平的步行街,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這是黨中央、國務院著眼于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新一輪對外開放、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重要部署,是一項具有‘小切口、大成效特點的重要工作,具有重大意義。”日前,商務部流通發展司司長鄭文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專訪時這樣介紹。
《瞭望東方周刊》:我國步行街的發展現狀如何?
鄭文:據調查,全國經營面積在2萬平方米以上的步行街超過2100條,總經營面積超過1億平方米。
其中,36個重點城市(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共有步行街約600條,經營面積占全國總經營面積一半以上,并擁有一批具有較高知名度的步行街。
這些步行街在完善城市功能、滿足居民消費需求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仍存在諸多問題,與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和消費升級需要不相適應。
《瞭望東方周刊》:你所提到的諸多問題,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鄭文:一是重數量,輕質量,檔次不高。我國步行街數量眾多,但業態低端化和單一化現象突出,國際一線品牌入駐率偏低,全國步行街平均平效僅為1萬元/年,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
我們將用三年左右的時間,在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重點培育30~50條環境優美、商業繁華、文化濃厚、管理規范的步行街。
二是重開發,輕規劃,特色不夠。我國步行街由企業開發或自發形成的占68%,缺少統一規劃,沒有與周邊文化、商業資源形成有效互動,導致部分街區定位不準、形象不清,缺少吸引力和集聚力,發展后勁不足。
三是重新建,輕提升,環境不佳。一些地方政府熱衷于開發建設新項目,對老舊街區的改造提升投入不足。很多步行街在建設初期代表了當時商業發展的高水平,但隨著新興商業設施的不斷涌現等,步行街原有的軟硬件設施、綠化景觀、休閑娛樂等配套設施明顯滯后。
四是重管理,輕運營,活力不足。大部分步行街產權分散,缺乏統一的運營管理主體,建立專門管理機構的步行街僅占11%,由頂尖商業團隊運營的步行街更是寥寥無幾。步行街發展陷入“誰都覺得應該改,但誰都沒有能力改”的窘境。
針對這樣的現狀,我們應該借鑒國際知名步行街發展經驗,對標國際標準,培育重點街區,創新體制機制,積極推進步行街改造提升。
《瞭望東方周刊》:推進步行街改造提升,可以從哪些方面發力?
鄭文:可以從加強規劃布局、優化街區環境、提高商業質量、打造智慧街區、增強文化底蘊以及規范管理運營等六個方面入手,推動我國步行街的發展。
比如,加強規劃布局方面,需要綜合考慮步行街所在城市的發展定位,既對標國際一流,又凸顯中國特色,高起點謀劃步行街的總體定位。要放寬視野,發揮好步行街的帶動作用,把周邊的商業資源統籌起來,把街做“深”做“厚”。
再如增強文化底蘊,要將當地自然稟賦、歷史文化、建筑風格融入步行街建設和改造,發揮老字號、地方特產和非遺技藝的帶動作用,塑造有歷史記憶、文化脈絡、中國特色、地方特點的步行街,實現城市現代化和人文特質和諧統一。
《瞭望東方周刊》:《關于開展步行街改造提升試點工作的通知》中決定在11條步行街開展步行街改造提升試點工作。這些試點有什么特點?
鄭文:在各地推薦的基礎上,經過專家評議,我們決定將北京王府井、天津金街、上海南京路、重慶解放碑、沈陽中街、南京夫子廟、杭州湖濱、武漢江漢路、廣州北京路、成都寬窄巷子、西安大唐不夜城這11條步行街作為首批試點。
首批試點的步行街既有綜合型的,也有特色型的,都位于城市核心位置,涵蓋了4個直轄市和7個區域中心城市。
這些試點步行街長度在1000米左右,年客流量超過3000萬人次,具有區位優越、資源豐富、知名度高、影響力大等顯著特點。
《瞭望東方周刊》:目前試點工作進展如何?
鄭文:幾個月來,步行街改造提升的工作機制和推進舉措得到了不斷完善。商務部建立了部、省、市、區、街區“五級聯動”的工作機制,制定了步行街改造提升的評價指標,明確了總體規劃和景觀、業態、交通等專項規劃的“1+N”規劃體系要求,持續推進各試點步行街改造提升任務落地落實。
結合消費升級趨勢與城市發展定位,首批試點步行街所在城市也都明確了改造提升的目標和重點任務,列出了三年改造提升任務清單,并在財政、金融、監管等方面陸續出臺了專門措施。既有“真金白銀”的硬投入,也有更加健全的政策“軟環境”。
如北京將實行戶外活動分級管理,下放管理權限;沈陽將投入1億元資金,改造4條輔街和6個特色胡同;南京將設立業態提升專項扶持資金,獎勵和補貼優質業態。

2019年2月5日,西安市曲江新區大唐不夜城步行街上游人如織(邵瑞/攝)
2019年“五一”小長假期間,11條試點步行街客流量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19%,營業額增長28%。
我們將發揮首批試點步行街先行先試帶動作用,為全國步行街改造提升樹立標桿。預計經過改造提升,11條步行街的年客流量將超過10億人次,總營業額將超過1000億元。
《瞭望東方周刊》:各地在具體工作中有何亮點?
鄭文:各地堅持目標導向,聚焦重點項目,除了在面上統籌推動,更找準了切入點集中發力。
北京按照“9月底前將王府井北延至892米”計劃,制定了8項交通組織優化方案和5項道路景觀提升舉措。
上海南京路堅持“最上海、最國際、最時尚”的總體目標,打造繁榮繁華、具有海派特色的國際一流步行商業街區,要使其成為“上海購物”的標桿。
杭州圍繞向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的目標,緊盯10月1日湖濱步行街改造提升一期開街節點,倒排時間,從方案設計、業態規劃、文化挖掘、招商合作四方面推進改造提升。
廣州立足“實現老城市新活力”,以打造系列文化品牌活動破題、探路,全年共安排迎春花市、國際購物節、廣府文化旅游嘉年華、粵港澳大灣區文化IP秀等21項大型活動,每月均有商旅文體活動登場。
西安大唐不夜城步行街圍繞交通路網、立面地面、設施設備、綠化亮化等,下大力氣對街區環境進行了改造,呈現出煥然一新的效果,開展“西安年·最中國”大型主題活動,打造《再回大雁塔》《再回長安》常態駐場演出,展現西安作為絲綢之路起點城市的歷史和輝煌,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
重慶依托5G數據通道打造解放碑實景VR體驗等項目,5G通信基站建設將于近期完工,屆時市民可在解放碑率先感受5G應用場景。
《瞭望東方周刊》:步行街改造提升,未來還有何重大計劃?
鄭文:下一步,我們還將繼續選擇基礎好、代表性強的步行街開展試點工作。將用三年左右的時間,在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重點培育30~50條環境優美、商業繁華、文化濃厚、管理規范的步行街,在其他有條件的城市培育一大批代表本地特色的步行街。通過分步實施,持續推進,做到“一年有變化、兩年見成效、三年大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