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肯錫公司
從2012年起,我們每年對數萬名中國一線醫生進行調研,深入了解醫生群體的現狀、訴求和期許。最新的調研發現,中國醫生們忙碌程度不減,薪酬滿意度有待提升。在醫療體系逐步開放的大趨勢下,越來越多的醫生重視個人能力的全面提升,表達出“多點執業”的愿望。
對大部分中國醫生來說,“單休”——平均每周僅休息一天——是其生活狀態的最好概括。
休息不足,是中國醫生面臨的普遍挑戰。與此同時,令人敬佩的是,許多資深醫生仍然活躍在臨床一線,與年輕醫生一樣“單休”。
與前幾年的調研相比,中國醫生投入臨床診療的時間有所增加,但投入教學和科研的時間則略有減少,臨床問診依然占據了醫生絕大多數的時間。即使是三甲醫院和高職稱醫生,每周可以放在教學科研上的時間也不足一天。
未來,醫院需要為醫生“減負”,讓他們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到醫學研究上去。
從薪資水平來看,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上的薪資較高的醫生所占比例有所增加,但醫生們對薪酬的整體滿意度仍然不高,不少人認為目前的薪酬水平未能合理反映其工作強度、職業風險和社會價值。
未來,需要進一步探索出合理的薪酬和績效機制,讓高強度工作的醫生感到“勞有所償”。
與此同時,隨著國家衛健委對醫生“多點執業”的推動,越來越多的醫生開始試水。
目前,僅有8%的受訪醫生實現了“多點執業”,其中近一半在互聯網醫療平臺執業。調研發現,近三分之二的受訪醫生有意愿去大型醫療集團、中高端民營醫院、專科和私人診所開展“多點執業”。

公立醫院醫生的“多點執業”,可以助力民營醫院和基層醫療機構提升診療能力,帶動整體醫療水平的發展。未來,或許可以借助互聯網平臺進一步盤活醫生資源。
智慧化升級是未來醫院發展的方向。調研顯示,不同科室醫生所關注的技術升級領域有所差別。
比如,影像科和腫瘤科醫生關注醫療決策支持系統的發展,因為后者可以幫助提升診斷質量。檢驗和病理科醫生則更關心可以提升工作效率的醫療機器人的發展。
從大數據和調研結果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醫生是這樣一群人:工作兢兢業業,勞動價值尚有待被充分理解和認可,與此同時,他們渴望在更大的舞臺上釋放活力,對創新和新技術充滿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