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無心
幾乎每個人都聽過“亞健康”這個概念。在關于亞健康的介紹中經常提到,“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顯示,人群中只有5%處于健康狀態,20%處于疾病狀態,另外75%處于亞健康狀態。”
但是,這項調查出處不明,而且世界衛生組織從未使用過“亞健康”概念。就跟“世衛組織發布十大‘垃圾食品名單”一樣,世衛組織的虎皮又一次被拉來做了大旗。
上世紀90年代,青島某藥業公司研發了一款叫做“X力”的保健品,定位是“抗疲勞、防健忘、治失眠、通排便……”在營銷中,他們拿出一筆錢,找到一個青島的中醫學教授,請他搞出能讓普通公眾信服的“科學依據”來。
實際上,上世紀80年代有位Breckmam教授把健康和疾病之間的狀態稱為“第三態”。這個概念也只是提出而已,在醫學界并無影響。但這位青島的教授借用了這個思路,把健康和疾病之間的狀態稱為“亞健康狀態”。在當時的媒體報道中,該藥業公司宣稱“(該教授)率先提出了‘亞健康狀態這一健康史上的全新概念,對這一介于完美健康狀態與器質性病變狀態之間的不健康狀態做了形象定義”,而該企業是“首家有計劃有步驟地推廣‘亞健康這一醫學新概念的醫藥企業”。
定義一個新概念,只要能夠自圓其說也沒有什么不可以。但它有沒有價值,重要的是看定義出來有什么用。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是這樣的: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而是身體、心理和社會相適應的完好狀態。
“完好狀態”,幾乎沒有一個人能夠完全滿足。而按照后來中國醫學界對“亞健康狀態”的描述,幾乎每個人都會“中”一兩項或者更多項。所以,“20%的人處于疾病狀態,75%的人處于亞健康狀態”的說法,能夠輕易地得到廣泛贊同,并激發人們去向那5%的“健康狀態”轉化。
對于中國人來說,“吃”和“調理”是根深蒂固的獲得健康的秘訣。而推廣“亞健康”概念的那家藥業公司,則成功把很多人定位為那款保健品的“適應人群”,并大力推廣“X力突破亞健康”的營銷口號。
這種“連嚇帶哄”的營銷方式看起來很機靈,對于忽悠消費者去買保健品通常也有良好的效果。青島的那款保健品慢慢地從公眾視野中消失了,但是,“亞健康”概念很好地迎合了公眾的心理需求,經過媒體的廣泛報道以及其他保健品公司的大力推廣,變得深入人心。
北京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前院長黃建始教授帶著學生們對“亞健康”進行了廣泛的文獻檢索,發現“亞健康”的研究論文基本上都來自中國,國外醫學界尚未發現有人使用這個概念。他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世上本無‘亞健康,只因此詞有‘金磚。”可以說,“亞健康”在中國,幾乎成了保健品和“調理產品”的理論基石。
也許有人會說“國外也有類似的概念”。國外有沒有類似的概念不重要,重要的是,“類似概念”的內容是什么、定義出來對于醫學和公眾健康的作用是什么。
比如,很多說法提到的“慢性疲勞綜合征(CFS)”,是指“長期持續性的疲勞以及其他癥狀,以至于影響了一個人進行常規日常活動的能力”。這個慢性疲勞綜合征的表現,確實跟所謂的“亞健康狀態”有重合之處,但是為什么這個CFS會被當做一個有意義的醫學概念呢?
至少有幾點:首先,針對它制定了診斷流程;其次,它從廣泛人群中區分出的“患者”群體只是一小部分,每十萬人中患者數量在7到3000之間;第三,對它的研究,很大一部分是探索“疑似患者”的癥狀原因,當確定癥狀來自于其他疾病,那么就會有針對性地治療而排除CFS;第四,權威機構都在告訴公眾CFS目前沒有成熟的療法,市場上宣稱的各種療法都沒有足夠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