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璇

2019年7月14日下午,武漢江漢飯店火災現場( 馮國棟/ 攝)
7月14日下午,位于武漢江岸區勝利街的江漢飯店突然失火,火災雖未造成人員傷亡,但卻令這座擁有近百年歷史的老建筑嚴重損毀。
江漢飯店原名德明飯店,1910年開業,是湖北最早的中外合資酒店,亦是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經調查,此次火災是因外立面施工期間電焊工違規操作所致。而在進行修繕之前,江漢飯店的建筑已經閑置了8年之久。
隨著文物保護與利用相結合、歷史街區風貌整治工作的逐步推進,許多原本閑置荒廢的老建筑開始得到修繕,并準備開放。然而,修繕中卻頻發火災事故。2019年5月,山西平遙武廟亦在施工中失火,正殿主體建筑被燒毀。
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副理事長詹長法對《瞭望東方周刊》說:“我國文物建筑因以木結構為主,日常的防火形勢極為嚴峻,重點是要‘防火于未燃。在這方面,還有很多技術和政策法規上的空白亟待填補。”
《瞭望東方周刊》:2011年國家文物局發布的《文物消防安全檢查規程(試行)》對文物施工單位和工地的消防安全檢查內容作出了規定。但違規施工導致火災的問題仍時有發生,癥結何在?
詹長法:在文物消防上,我國有很多事后追責的行政處理手段,但有必要和刑法進行對接。在防患于未然方面,我們注重的是安全檢查,那么檢查時段之外呢?最重要的還是在源頭上加以防范。
《瞭望東方周刊》:源頭上加以防范是指更加嚴格地審核承建方的資質嗎?
詹長法:資質審核很多時候無法真正研判其防火處理能力。更重要的是工地現場的標準化,比如施工現場有滅火裝置、現場人員禁止吸煙、操作中避免明火、使用防火材料等。
目前,我國缺乏文物施工工地的規范,沒有將文物修繕施工和其他建筑施工標準加以區分,從文物保護的角度來講,這是不科學的。
在實際操作中,文物施工工地參照的規范和其他建筑是一樣的,但是文物修繕有其特殊性,這主要體現在兩種特殊要求上:一種是對人員安全的保障,一種是對文物安全的保障。具體到腳手架的搭建、施工材料、施工操作,文物修繕施工的作業標準和其他建筑施工有細節上的不同,這就需要相應的導則、管理規范加以指導。
《瞭望東方周刊》:文物建筑的消防改造在我國已經很普遍,為什么火災事故仍然頻發?
詹長法:首先,文物修繕施工和消防改造還是兩張皮。消防改造不能僅僅停留在給文物建筑加設消防設備這個層面,很多防火手段有必要加入修繕之中,比如修繕時可以針對建筑特點內置相應的隔火材料。
我國文物火災的一大誘因是電氣故障。對于文物保護單位來說,此類事故完全可以避免,無論是通過電路檢查,還是通過電氣改造。在電氣改造時,只要嚴格采用防火材料,就可以大大降低電氣故障誘發火災的可能性。
我們的文物消防技術還比較落后,在這方面的研發項目不是沒有,但是太少,絕大部分文物建筑的消防技術手段有待升級。
我們的文物消防技術還比較落后,在這方面的研發項目不是沒有,但是太少,絕大部分文物建筑的消防技術手段有待升級。
《瞭望東方周刊》:技術手段包括哪些?
詹長法:比如文物火災風險評估機制的引入。可以按文物保護單位的等級、狀況來為之評定風險指數。歷史街區、古城或者文物保護單位密集的地區是高風險地帶,一棟建筑起火就會造成成片損失。在高溫干燥大風季節,可以對這些高風險地帶進行火災風險預警,當地文物部門和應急消防部門要形成聯動,應對風險。
再比如,在文物建筑內加設新的火災報警系統,通過精準技術識別發現火源,并在人員到來之前進行相應處理。現在物聯網消防技術的發展也可以在古建筑上得到應用,可結合古建筑特點,運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手段,探索建立防消結合工作新模式,將古建筑滅火救援實戰效能整體提升。
另外,就是文物建筑的滅火技術能否升級。文物建筑上的彩繪一經火烤和高壓水槍噴射,就完全毀掉了,是否有技術手段能在滅火的同時最大程度減小損害。
這些都需要科研團隊下大力氣去做,需要得到立項支持。可能有人認為,現在把火滅掉就不錯了。但這筆賬要怎么算?我國文物建筑已經面臨如此嚴峻的防火形勢,多下些功夫,劃得來。
《瞭望東方周刊》:在全世界范圍內,不可移動文物的消防安全都面臨著壓力,其他國家有哪些做法值得借鑒?
詹長法:意大利的文物修護工地規范有五六十頁,像一部手冊。我們之前和意大利團隊合作修繕洛陽一處文物時,由于當地搭建的腳手架不安全,外方專家停止現場作業,直到現場符合要求才重新開工。如果我們也有相應規范,內含消防條款,不符合要求不開工、不驗收,那么安全就有了提前置入的實質性保障。
再如巴黎圣母院,雖然發生了火災事故,但是專業評估報告中披露,由于有火災報警系統等技術手段,其主體建筑和其中的文物沒有遭受太大損失。這類專業技術處理值得研究和學習。
《瞭望東方周刊》:我國的文物建筑以木結構為主,這使得文物消防壓力更大。在這方面日韓有相似之處,是否有相應交流?
詹長法:汶川大地震后,北京舉辦過有關文物防震減災的會議,當時中日專家探討了不可移動文物的防火技術問題,但是規模較小。可以呼吁亞太地區相關學者就木結構古建筑的防火問題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交流,從而引起社會更廣泛的重視。

我國近十年文物火災成因占比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