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婧怡 葛倩
2018年全國“最美中學生”江蘇省推報評審會上,一名女孩面帶微笑,從容不迫地向臺下的評委們介紹自己的經歷。突然,PPT放映出現了問題。不過,她立馬調整心態,仍然自信、流暢地演講,而手卻在鍵盤上“暗箱操作”。低頭看材料的評委們齊刷刷抬起了頭,盯著這個臨場應變能力如此強的女孩。

這個女孩就是南京市第十三中學高三(11)班的楊婧怡。她有著“最佳辯手”“寫作大佬”“愛心天使”等眾多雅號。評審會上出現的“小意外”不僅沒有影響到她,反而讓她獲得評委的青睞,最終被評選為2018年全國“最美中學生”。
從“膽小鬼”到邁上演講臺
“小意外”發生在別人身上,也許就真的成了意外,而發生在楊婧怡身上,卻成了展示自我的良機。然而,誰能想到,口才出眾、擁有強大應變氣場的楊婧怡,在小時候卻是個性格內向、膽小的孩子,她笑稱自己是連馬路都不敢過的“膽小鬼”。上小學后,媽媽告訴她要敢于表現自己,建議她嘗試當班長鍛煉自己的膽量。老師看她挺踏實,便讓她試一試。當上班長的楊婧怡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她心里生出一個單純的想法:“要把事情做好,不能讓老師失望。”
雖然害怕與人交流,但是身為班長,總要與老師、同學溝通交流。楊婧怡從一開始硬著頭皮當班長,到逐漸適應班長的角色,能夠自信地與人交流,在這過程中,她的膽量、表達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升。
三年級的時候,楊婧怡被校長選中去參加玄武區街道組織的一個演講比賽。那是她第一次參加比賽,小小的她跟在校長后面,一路上忐忑不安。演講的主題是講自己的故事。楊婧怡走上演講臺,就那么平鋪直敘地將自己的故事講完,最后得了三等獎。當時她心里很失落,覺得辜負了校長的期望。校長卻安慰她:“已經不錯啦。”從這次演講比賽中,楊婧怡發現,自己與優秀的人差距很大,還需要努力。
從“辯論菜鳥”成長為“最佳辯手”
楊婧怡第一次接觸辯論賽是在六年級,當時學校要求班級組織辯論賽,身為班長的楊婧怡可謂操碎了心。因為從來沒接觸過正規的辯論賽,她對辯論的規則、流程一竅不通,只能自己上網查資料,了解辯論規則,確定辯論主題,確定正反方……終于,一場精心準備的辯論賽開始了。信心滿滿的楊婧怡做一辯,然而在辯論過程中,她發現自己和隊友的氣勢越來越弱,最后,她所在的組辯輸了。老師在點評時告訴她:“辯論不是光說理,憑著自己感覺隨意地講,而是要講事實,學會舉例子。”那時的楊婧怡雖然還不能完全體會老師說的話的意思,但強烈地想要揭開辯論神秘面紗的愿望在心中悄悄種下。
到了初中,因為綜合能力強,楊婧怡繼續擔任班長。同時,她還被選為學校的大隊長、團總支書記。“身兼數職”的楊婧怡,在豐富的活動中錘煉自己,積蓄著前行的力量。
楊婧怡真正開啟辯論生涯是在高中。剛進入高一,她發現學校竟然開設了關于辯論的校本課程,于是激動地報名參加了。在課上,她第一次觀看了《最強大腦》主持人蔣昌建1993年參加國際大專辯論賽的視頻,系統地學習了有關辯論的知識。
在之后的時間里,楊婧怡經常與其他同學組隊PK。在一次次的辯論中,她從別人贊許的目光中受到了鼓舞,更加堅信自己適合走這條路。在年級辯論賽中,“小宇宙”爆發了,憑著強大的邏輯、出色的口才,楊婧怡斬獲“最佳辯手”稱號,還收獲了臺下的一批“小迷妹”。有一次,楊婧怡走在校園中,對面走來的學妹激動地看著她,說道:“你不是辯論超厲害的學姐嗎?我能和你握個手嗎?”楊婧怡靦腆地伸出了手。
上高二時,楊婧怡無意間發現,學校還有好多同學喜歡辯論,但是沒有一個可以經常聚在一起辯論、交流的地方。“不如辦個辯論社吧!”楊婧怡突發奇想。說干就干,向學校遞交的申請通過后,她就著手招新。就這樣,一群熱愛辯論的學生有了自己的樂園。
從寫作平平逆襲為“作文大佬”
這樣一個有想法、邏輯強大、口才好的人,寫作一定不會差吧?的確,在班級里,同學們會喊楊婧怡“大佬”,因為在大家心中,她寫作超厲害。她獲得過全國創新作文大賽(現場決賽)一等獎、全國語文報杯作文大賽(現場決賽)特等獎。但很多同學不知道,其實楊婧怡是“一匹黑馬”。
小學時,她是學校的圖書管理員,經常泡在圖書館看書。書看得多了,記敘文寫得也還行。到了初中,她發現好多同學會寫議論文,而自己還只擅長寫記敘文。好強的她不服氣,想著自己也要試一試,然而,嘗試并不太成功。
直到上了高一,她報名參加學校“曹勇軍夜讀小組”后,才逐漸找到感覺。曹老師推薦的書都是有深度、比較“小眾”的書,比如《萬歷十五年》《瓦爾登湖》。雖然讀起來有難度,但楊婧怡通過讀這些書發現:閱讀量不足、思想不夠有深度,沒有這些作為支撐,就不會寫好作文。
更重要的是,她從曹老師那里學到挑選好書的方法,并形成了自己的閱讀口味。她喜愛看時評類書籍,喜愛文筆犀利的曹林,也喜愛內心柔軟的柴靜。她說,柴靜的《看見》對她的思想沖擊很大。當時她無意間從報紙上看到了這本書,立即買回家看,用了三個晚上看完后,覺得思想在翻騰。她從這本書里接觸到了聞所未聞的事、從未接觸過的觀點,她覺得自己的內心變得柔軟了,也變得堅強了。
偏愛閱讀時評類書籍使楊婧怡的文字獨具一格,比同齡人的文字透著更多的理性與思考。她的努力終于得到了回報,各種作文大賽獎項紛至沓來,她也因此成為同學心中的“作文大佬”。
從“愛心天使”到“最美中學生”
在楊婧怡看來,做好自己、幫助別人的人就是有價值的人。而她不僅做好了自己,也一直在用行動踐行著自己的信念——“做一個善良的人”。楊婧怡心中的善是在小學當班長期間被激起的。當時她組織同學做志愿活動,當她在為老人擦門的時候,老人夸她“真乖”,她的心里瞬間暖暖的。因為這兩個字,楊婧怡更加積極地投身公益活動。養老院、孤寡老人家、玄武湖、總統府、梅園禁毒館……她的身影活躍在南京大大小小的地方。
因為表現突出,楊婧怡被推選為玄武區第17屆唯一一名未成年團委委員。她聽警察叔叔講述故事,聽領導們描繪建設藍圖,從這里接觸社會,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南京的一分子,有義務為自己的家鄉盡責任。
在參加北京師范大學舉辦的夏令營過程中,楊婧怡首次接觸到了教育學,并確定了未來的努力方向——投身教育事業,從事與公益相關的工作。
嶄露頭角的楊婧怡,在由團中央有關部門、全國學聯秘書處、中國青年報社共同舉辦的尋訪“最美中學生”活動中脫穎而出,順利地當選2018年全國“最美中學生”,收獲了新雅號。
采訪將近結束時,楊婧怡突然有些激動地說:“語文老師曾經告訴我們,辛棄疾舍小家,成大家。而我作為一名南京人,感到很慚愧,沒能為家鄉做出什么貢獻。希望將來哪怕為家鄉修一條路也好。”
這樣一個優秀、善良、樂于奉獻、有著家國情懷的女孩,相信她會將善良與美好帶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