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鄉村建設工作者廖曉義曾經說過,鄉村是城市的母體,是中國的根系,我們每個人從根源上說都是鄉村走出的孩子。現代經濟社會發展,不可能繞開人類對于鄉村的本源性依賴,鄉村振興是實現中國夢的關鍵一環。
黨的十六大之后不久,黨中央就明確了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戰略定位,并逐步確立了統籌城鄉發展的基本方略,在農業和農村工作中逐漸形成了一系列制度安排。在國家綜合實力和影響力顯著增強的背景下,廣大農民的生活境遇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貫徹新發展理念,勇于推動“三農”工作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為黨和國家事業全面開創新局面提供了有力支撐。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在去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明確了時間表和路線圖: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這使人們首次看到了“三農”發展與國家現代化同步提升的宏偉藍圖與清晰路徑,這樣的藍圖凝結著近現代百余年來無數有識之士對鄉村建設發展的美好夢想。
新時期謀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全面總結本世紀以來特別是最近五年多的“三農”工作和歷史性變革,系統分析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在農業領域、農村地區和農民群體中的具體體現,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按照決勝全面小康社會和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要求進行考慮設計,引入新思想、新手段和新平臺。
本期封面故事,《小康》雜志、中國小康網記者深入縣域鄉村,以案例為線索采訪總結了鄉村振興的“七種武器”:北京順義區趙全營鎮的北郎中村——發展都市現代農業,堅持高質量發展;江蘇省南豐鎮永聯村——以集體經濟為魂,對一二三產業進行深度融合發展;杭州市富陽區場口鎮東梓關村——以鄉村建筑改造而知名;天津市西青區大寺鎮王村——堅持集體化道路,不斷完善社區服務;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平樂鎮平樂村——以文化傳承帶動村民致富;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以漁業為抓手,創新休閑產業發展;浙江省遂昌縣龍洋鄉茶園自然村——利用自然優勢重新激活“空心村”。
這些鄉村各自有著不同的發展優勢,有的是經濟基礎,有的是自然資源,有的是文化建筑,然而在成功的道路上他們存在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以農民為主體,所有改革的目的都是為了增強農民的“獲得感”。建設什么樣的鄉村,村里人最有發言權。遵循群眾路線開展工作,才能取得群眾滿意、經得起時間檢驗的工作成果。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農村現代化既包括“物”的現代化,也包括“人”的現代化,還包括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鄉村振興要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尊重農民意愿,調動億萬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不斷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這正是掌握鄉村振興“七種武器”的核心要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