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孩子們感興趣的教育,才是適合孩子們的教育,微型課程的設置符合了當前教育的理念“一切生活皆教育”。開展微課程主題活動的意義在于不斷發掘生活及學習中的點滴趣味,發現孩子們的興趣引發教育契機,把教育融進幼兒生活中,遵循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讓孩子們“做中學”,從游戲中學習、從勞動中學習、從體驗中學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在豐富多樣的活動中從不同角度促進幼兒全面協調發展。
關鍵詞:微型課程;教育;做中學
一、 充分挖掘教育契機,明確主題建構意義
寒假期間,孩子們一個個都在家吃著年夜飯、看著春晚,手里剝著堅果瓜子,過著最喜歡的春節。本學期開學,我發現班里的孩子們在聊天的時候一直會聊到自己春節吃了什么好吃的食物,很多小朋友都提到了花生、瓜子、糖果、堅果等各種春節期間常見的堅果。在他們談話的過程中,我發現孩子們對于花生的興趣尤其大,他們的交流話語可能還有些笨拙、他們的表達方式可能還不成熟、他們的描述可能還不到位,可是他們樂此不疲地互相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珍視幼兒生活和游戲的獨特價值,充分尊重和保護其好奇心和學習興趣。”我想就是開展本次微課程活動——“花生樂”的契機。孩子們感興趣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通過孩子們的興趣引發這次教育契機,從“興趣”出發,讓孩子們“做中學”,從游戲中學習、從勞動中學習、從體驗中學習。在直接的操作體驗中真真正正地認識花生、了解花生,在活動中進一步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我想這就是開展微課程主題活動的意義。
二、 預設主題活動計劃,搭建主題活動框架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強調我們作為幼兒教育者要關注孩子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這不僅僅指的是學習活動,還包括游戲活動、生活活動等各種活動。幼兒園教育活動目標要以《幼兒園工作規程》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所提出的各領域目標為指導,結合本班幼兒的發展水平、經驗和需要來確定,而微課程的設置就符合了當前教育的理念“一切生活皆教育”,我們在預設主題活動計劃的時候要明確以幼兒為本、符合實際,遵循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注重主題活動的綜合性。
本次微課程——“花生樂”主題的學習活動,經過我們一個班級兩個老師、一個阿姨共同討論、構想設置而成的,我們依據五大領域的學習內容、當季的自然環境,結合我們班幼兒的實際水平、經驗特點,創設課程內容,在活動中結合“游戲性”創設小班幼兒感興趣的情境來搭建本次活動框架,注重過程性、經驗性以及操作性,以幼兒教師專業性的教育素養組織幼兒有條不紊地開展活動。
三、 關注幼兒發展需要,優化主題活動方案
微課程可以啟發幼兒教師不斷發掘生活及學習中的點滴趣味,促使他們在重視教學目標和教學規律的基礎上,把幼兒微課堂帶到幼兒教育中去,讓更多的快樂和歡笑進入課堂。以數學活動《花生寶寶報數》為例,我們班大部分幼兒能準確地報出花生寶寶的總數,但還有小部分幼兒看著圖片不能夠報出準確的數量。活動結束后,我不斷反思自己的活動設計是否有孩子們不理解的地方,活動流程是否符合我們小班孩子的年齡特點。
結合區域游戲設計,我創設了“花生王國”主題游戲環境,在區角布置中融入了花生的圖片和一些習性介紹圖片,旨在希望幼兒能潛移默化地鞏固經驗。在游戲材料的布置上,我進行了有目的的區域材料投放:益智區的按樹種花生種子,孩子們對于5以內的點數要求基本都達成;音樂區我們投放了不同的種子裝在罐子里引導幼兒感受不同的聲音,孩子們對于不同聲音的興趣都很大;生活區我們投放了花生,引導幼兒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剝花生,鍛煉幼兒的手部肌肉能力。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利用生活和游戲中的實際情景,引導幼兒理解數的概念。”給了我很大的啟示:學習活動不僅可以滲透在游戲活動中,也可以滲透在生活活動中。在一次室外區域游戲活動中,孩子們根據自己小組的土地自發地進行了分工合作,我也借著這個機會和孩子們一起手口一致地點數物體、有目的地引導孩子們“按數取物”。孩子們在種植花生這樣的實際生活情境中感受著“數”的概念、試著運用“數”。
四、 整合活動過程資源,構建多元評價體系
(一) 借助家長的資源配合,進行家園合作
“花生樂”主題框架明確后,我們就召集了班級家委會的成員,共同探討本次主題活動的設計流程,家長們紛紛支持,以家長的角度來了解本次主題活動的意義,并且暢所欲言地發表自己的看法。
在五一勞動節后我們開展了一次“五一勞動系列活動——剝堅果”主題日親子活動,邀請了6位家長參與到孩子們的活動中,家長們圍坐在孩子們的中間,看著孩子們獨立地進行剝堅果、合作完成整理工作。孩子們在勞動中不僅發展了手部小肌肉能力,也體驗著活動的樂趣。家長們也通過親身參與,進一步了解幼兒在園生活以及孩子們的能力水平,感受著孩子們一點一滴的進步。
(二) 確定多元的評價主體,給予客觀評價
教育的“適宜性”要求我們引導每個孩子從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發展,而不是用“一把尺”衡量孩子。本次“花生樂”微課程主題活動采用了教師評價、家長評價、幼兒自主評價、保育員評價、其他老師領導評價相結合,多元的評價體系可以多方面地了解本次活動的價值,幼兒也可以感受自己的變化和成長。在本次微課程活動結束后,我們園開展了“微課程分析交流會”,其他老師和領導以發展評估小組的身份參與到微課程的活動反思中來,給予了客觀的評價,大家集思廣益為接下來的微課程活動的內容、設計與實施方法提供了建設性的想法。
本次微課程的初探索,我們作為教師和孩子們一起“做中學”,從游戲中學習、從勞動中學習、從體驗中學習。我們學到了認識花生的外形以及基本特征;通過一系列勞動活動,發展了手部小肌肉能力;在藝術方面,花生手環、花生貼畫,發展了創造力;在觀察記錄中,發展了觀察探究能力;體驗了種植過程,提升了科學探究能力;進一步了解了勞作過程以及快樂……
微課程不再只是課程,而是一門學問,一門用善于發現的眼睛而汲取到的學問,我們和孩子們一起在思考中探索,一起在探索中不斷前行。
作者簡介:范秀琪,江蘇省昆山市,昆山開發區夏駕幼兒園珠江御景分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