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清生 文

蝤蠓這個名字是第一次聽到,我聽程紹國先生在點菜時問有沒有蝤蠓,以為蝤蠓是一種小獸,至少有浣熊那么大,上桌才發現是一種肢節動物:螃蟹。蝤蠓的大螯內,蘊藏豐富的肉質,只有一片扁骨,用筷子撥一撥,就見大鉗張合,那片扁骨是一根杠桿,想一想因它作功而被大鉗夾住手指,指頭尖都會產生麻麻的酸痛。據說,溫州靈昆人發明了一種簡單的捕蝤蠓的方法,就是在灘涂上挖出洞穴,請君入洞。“用一把丁字頭長柄泥撬,在浦瀝的兩側挖好‘八’字型的洞,斜洞口通向浦瀝,用圓型草莖坭蓋住洞口。大潮來時,滿腹膏腴的蝤蠓想找個洞穴來蛻殼,因此就入洞了,落潮之后,翻開洞蓋,看見留有蝤蠓爪痕,用鈍鉤一勾,蝤蠓就乖乖出來。”(《新甌海志》)靈昆那地方,處在甌江口,為海水、江水交匯處,自然餌料充足,是蝤蠓生活的天堂,故蝤蠓是以靈昆捕的為佳。
執著筷子從螯中取肉,此姿態也是螯取,竹筷是人之螯,它夾取生活的諸多意義,就像這精細的螯肉,每一絲每一點,都是時間里的一個物象,地球生態鏈上的弱肉強食,可能是文明進化的原動力。當然,我這等來自山野的粗人,就找不著那一份食之儒雅,《明宮史》記載宮廷內的螃蟹宴“凡宮眷內臣吃蟹,活洗凈,用蒲包蒸熟,五六成群,攢坐共食,嬉嬉笑笑。自揭臍蓋,細細用指甲挑剔,蘸醋蒜以佐酒?;蛱扌毓?,八足完整如蝴蝶式者,以示巧焉。”《天啟宮詞一百首》記述道:“玉筍蘇湯輕盥罷,笑看蝴蝶滿盤飛。”嬪妃宮女能剔蟹骨如蝶(《明代飲食思想與文化思潮》劉志琴,《史學集刊》1999年第4期),此蟹也是吃得雅到家了。
蝤蠓肉厚,白色,足根的肉質蘸醋,尤感覺鮮。小補一點:蟹肉含蛋白質19%,脂肪8%。所以吃蟹,佐香油都是一種多余,吃了蟹肉,會感覺手指尖都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