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潭玉 周順厚 關天明
原發性肝癌在我國患病率較高,我國肝癌患者約占全球肝癌病例的45%,在各惡性腫瘤中,肝癌死亡率位居第三位[1]。當肝癌進展到一定階段后,便會累及門靜脈,導致門靜脈癌栓(PVTT)發生。研究表明PVTT形成是影響肝癌患者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會增加死亡風險[2]。既往臨床通過腫瘤標志物分析肝癌患者是否存在轉移,但檢測過程中容易受多種因素影響,致檢測結果出現偏差。近年來,擴散加權成像(DWI)與表觀擴散系數(ADC)在惡性腫瘤診療中被應用,體現出較多優勢。DWI能了解癌灶內水分子的變化情況,反映癌細胞活性,DWI圖像通過處理后,可獲得ADC值,它能體現水分子擴散情況[3]。本研究旨在分析肝癌致PVTT患者的DWI與ADC表現,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5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肝癌致PVTT患者80例,作為PVTT組,選取同期收治的單純肝癌患者80例,作為無PVTT組。PVTT組男42例,女38例,年齡33~78歲,平均(59.63±13.75)歲;體質指數(BMI)(18~25)kg/m2,平均(21.43±2.15)kg/m2;部位:左肝37例、右肝43例;腫瘤直徑2~10 cm,平均(5.62±1.64)cm。無PVTT組男44例,女36例,年齡30~77歲,平均(58.71±12.83)歲;BMI(18~27)kg/m2,平均(21.56±2.09)kg/m2;部位:左肝35例、右肝45例;腫瘤直徑2~11 cm,平均(5.58±1.59)cm。研究方案獲得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一)納入標準
①肝癌、癌栓均符合相關診斷標準[4],經病理確診;②無心、腦等器官損害;③入院后進行MRI、DWI檢查,并獲得ADC值;④知情同意。
(二)排除標準
①入院前3個月內有放、化療等治療史;②妊娠、哺乳期患者;③合并其他惡性疾病;④精神、認知異常,無法配合研究。
檢查設備為1.5T超導型MRI掃描儀,患者受檢前6 h禁食,由檢測人員向其簡單介紹操作過程,告知患者調整體位,在檢查時必須保持平靜、勻速呼吸,指導受檢者吸氣后屏氣18 s,有利于使偽影減少。選取仰臥位,掃描序列參數如下:①平面定位:TR、TE分別為56.7 ms、1.4 ms,視野=48 cm×36 cm,層厚、間距分別為8.0 mm、2.0 mm,矩陣=256×128,激勵次數=1.0,掃描46 s。②T1W1:FSPGR序列,TR、TE分別為182 ms、2.3 ms,視野=40 cm×30 cm,層厚、間距分別為6 mm、1.2 mm,矩陣=256×160,激勵次數=1.0,掃描32 s。③T2W2:FSE序列,TR、TE分別為2000ms、90ms,視野=40 cm×30 cm,層厚、間距分別為6 mm、1.2 mm,矩陣=320×224,激勵次數=1,掃描3 min。④DWI掃描:SE-EPI序列(Body線圈),TR、TE分別為5800 ms、83 ms,視野=40 cm×40 cm,層厚、間距分別為6 mm、1.2 mm,矩陣=192×192,激勵次數=4.0,掃描110 s,b值=800 s/mm2。
經圖像處理器建ADC圖,勾畫感興趣區域為病變最大層面及相鄰下一層最大實性區域,操作時避開有明顯偽影與囊變、出血、壞死組織。由2名有豐富檢測經驗的人員對DWI圖像進行分析,測量3次,取均值作為最終結果,記錄ADC值。
記錄并比較PVTT組、無PVTT組肝癌病灶的ADC值,繪制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OC)分析肝癌病灶ADC值對肝癌致門靜脈癌栓的預測價值。分析并比較PVTT組肝癌病灶、癌栓病灶的ADC值,經Pearson線性相關分析PVTT組患者肝癌病灶、癌栓病灶ADC值的相關性。記錄并比較PVTT組患者肝癌病灶、癌栓病灶的MRI、DWI、ADC表現。

PVTT組肝癌病灶ADC值為(1.03~1.43)×10-3mm2/s,平均(1.18±0.21)×10-3mm2/s。無PVTT組ADC值為(1.08~1.81)×10-3mm2/s,平均(1.42±0.34)×10-3mm2/s。PVTT組肝癌病灶的ADC值顯著低于無PVTT組(t=5.372,P=0.000)。
肝癌病灶ADC值預測肝癌致PVTT的曲線下面積為0.648(標準誤=0.043,P=0.001,95%CI=0.563~0.733)。最佳截斷值為(1.419)×10-3mm2/s,敏感度為62.00%,特異度為66.70%,ROC曲線見圖1。

圖1 肝癌病灶ADC值預測肝癌致PVTT的ROC曲線
PVTT組患者肝癌病灶的ADC值(1.18±0.21)×10-3mm2/s,癌栓病灶的ADC值為(1.02±0.14)×10-3mm2/s。PVTT組癌栓病灶ADC值顯著低于肝癌病灶的ADC值(t=5.670,P=0.000)。經Pearson線性相關分析提示PVTT組肝癌病灶與門靜脈癌栓病灶的ADC值呈正相關(r=0.655,P=0.000)。
經常規MRI探查提示在PVTT組中,80例患者共計肝癌病灶92個,共計癌栓84支,有42支累及門脈主干。在92個肝癌病灶中,經DWI提示有89個(96.74%)呈高信號,3個(3.26%)呈低信號,有1個(1.09%)出現液化壞死,經ADC檢測提示有71個(77.17%)呈低信號,21個(22.83%)呈高信號。在84支癌栓中,經DWI提示有80個(95.24%)呈高信號,4個(4.76%)呈低信號,經ADC檢測提示有64個(76.19%)呈低信號,20個(23.81%)呈高信號。
本研究發現與單純肝癌患者相比,肝癌致PVTT患者的肝癌病灶ADC值明顯下降,且其對肝癌致PVTT風險有一定預測價值,提示ADC值能作為鑒別單純肝癌與肝癌并PVTT的重要指標。既往有學者以乳腺癌患者進行研究,發現癌細胞密度越高、繁殖越多,則細胞外容積便會明顯縮小,在這種情況下,水分子擴散活動受到限制,導致ADC值下降[5]。基于此,筆者推測PVTT組患者肝癌病灶ADC值下降可能與患者癌細胞繁殖能力強,導致細胞外容積縮小,水分子擴散受限有關。ADC值是通過DWI圖像處理后獲得,DWI與傳統MRI成像存在差異,它主要通過觀察組織內水分子擴散運動,對患者病情進行診斷。在擴散敏感梯度(即b值)的影響下,水分子活動越自由,提示分子離散越明顯,與此同時,MR信號相應減弱[6]。一旦局部組織出現病理改變,病變組織的水分子擴散便會發生變化,與正常組織有較大區別,從而對疾病進行診斷與鑒別[7]。ADC值屬于定量指標,其信號強度能體現病變組織水分子擴散幅度,b值對其影響較大,此外,組織顫動、呼吸、脈搏波動等均可能導致ADC值增高[8]。因此,在本研究中,檢測人員提前告知患者相關的注意事項,并將b值設定為800 s/mm2,體現出較理想的檢測效能。
通過分析PVTT組患者肝癌病灶、癌栓病灶的ADC值,發現癌栓病灶的ADC值低于肝癌病灶。研究表明門靜脈癌栓的發生可能影響血液灌注,這類患者病灶內血管大多缺失基底膜,癌細胞脫落后,可能通過細胞間隙達血管內,然而,這些血管并未發育成熟,不具備完善的灌注功能,從而下調ADC值[9]。這可能是肝癌致PVTT患者癌栓病灶ADC值下降的重要機制,未來還需進一步證實。本研究還發現肝癌致PVTT患者的肝癌病灶、癌栓病灶ADC值呈正相關,提示隨著肝癌ADC值下降,癌栓病灶ADC值也會下降。然而,既往有研究發現二者無明顯相關性[10],這可能與納入樣本例數相差較大、有無合并癥等因素有關。筆者發現肝癌致PVTT的肝癌病灶、癌栓病灶均以DWI高信號、ADC低信號居多,這表明肝癌、PVTT存在相同征象,也進一步證實DWI與ADC對肝癌致PVTT的診斷有較高價值。
綜上所述,肝癌致PVTT患者的肝癌病灶ADC值較單純肝癌患者明顯下降,臨床可將其作為評估肝癌后PVTT發生風險的重要指標,此外,肝癌致PVTT患者肝癌病灶、癌栓病灶ADC值呈正相關,信號表現以DWI高信號、ADC低信號為主。然而,本研究也有不足,如未對不同b值下的ADC值變化情況進行分析,未來將對此予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