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清筠 張雙玲

在職業教育的專業課程教學改革中,以“做中學”、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教學設計目前已有許多成功案例,但對于理論性較強的專業基礎課程來說,以上教學形式尚未得到廣泛推廣,如電子技術基礎課程,很多教師仍沿用較傳統的教學模式,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
一、電子技術基礎課程改革思路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等基于“做中學”的教學設計及教學模式的運用,是為了培養更具實務能力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因此,課程改革應將動手操作、技能培養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將理論與實踐深度融合,強化教學效果。
(一)課程特點
電子技術基礎是電子類專業學生入學后接觸到的第一門專業基礎課程。該課程知識點多,涉及面廣,理論知識所占比重較大且“隱形”(電、磁及其變化均是不可見的)抽象;同時它是后續專業課程的基礎,不可或缺。為契合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課程的教學重點應放在加強技能的培養上,不僅要讓學生學會公式推導和做題,更要讓學生學會“動手做”,突出實踐性。具體課改思路是:轉變“實驗、實訓是課程教學輔助手段”的觀念,設計有利于學生“做中學”的教學模式。
(二)學生分析
職業院校學生基礎相對薄弱,學生進入職業院校最先接觸到的與普通教育的不同之處就是專業基礎課程。如何使學生盡快適應職業教育中理論性較強的專業基礎課程,讓學生提高學習積極性,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是關鍵。筆者的思路是通過教學設計,將原有理論性較強的課程設計成項目任務,促使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在加強學生技能訓練的同時,引領學生主動探究事物的本質。
(三)教學現狀
受傳統教育觀念影響,目前電子技術基礎課程教學模式存在許多問題: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不協調、不合拍,實驗內容少、實驗項目滯后,并多為驗證性的;學生的動手是在教師設計好的方案下一招一式模仿進行的,是被動的、不加思考的,學生基本上處于被動學習狀態。若將傳統教學中的實驗設計成具體的項目或任務,使學生有動手的欲望、參與的熱情,教師在其自主參與任務的過程中進行理論教學,即可一定程度上避免上述問題。
二、實施過程和具體方案
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探索了一個以強化技能訓練為主線,理論與實踐深度融合的“做中學”教學模式:“活動—指導—理論—拓展”模式,并期望通過這樣的教學模式,使專業基礎課教學活動更貼近職業學校的教學目標,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該模式的教學策略為:“以做為徑、思導并進、理實交融”。筆者主張先實踐體驗,讓學生有感官上的認識,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產生探究欲望,然后尋求理論提升,建立先具體后抽象的“實踐—理論”循環結構,教學在“練—講”循環過程中進行,把練與講融于一體。教學內容由學生主動參與任務(設計的實驗內容)引入,用任務激發學生興趣,促使學生自己動手,進行技能操作,并觀察現象、數據分析,對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經知識鏈接(通過現象看本質)、知識拓展等環節歸納形成并鞏固理論知識。
例如在半導體器件的教學中,教師不再從半導體結構、特性講起,而是通過任務設定實驗讓學生體驗二極管的特性——單向導電性(如圖)。在教學中淡化半導體結構特點的講解分析等傳統的教學環節(這部分知識可放在知識拓展環節)。在這種模式下,日常的教學過程注重訓練學生最基本的連接使用電路、儀器、電表等操作能力及觀察、分析能力。
“活動—指導—理論—拓展”教學模式的建立,在電子技術基礎課程改革中,職業技能訓練和教學內容(理論)深度融合,將原有的以課堂教學為主、實驗為輔(全學期學生僅做5~6個實驗)的教學形式,改變為全學期課程均在實驗室進行,90%以上的教學內容由設計的實驗內容引入,實現實踐與理論的融合。
該模式突出實踐能力培養的目標,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在突出技能訓練的同時,達到了提高職業教育教學實效性的目的。
(責編 ?李亞婷)